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下乡策划书(无封面)

三下乡策划书(无封面)

目录项目信息 (2)创意亮点 (2)活动前期准备 (3)确定主题 (3)查阅信息 (3)联系合作机构与指导老师 (3)活动背景 (3)东关街历史 (3)保护与整治 (9)旅游价值的显现 (11)改造之路 (14)活动可行性分析 (17)活动目的 (17)活动意义 (18)经费预算 (18)活动流程 (29)活动预期效果............................ . (20)东关街调查问卷 (21)关注历史——传承古街文化项目信息项目方向:文化艺术学校:合肥工业大学专业:10届建筑2班实施地点:扬州市东关街项目时间:2012年7月9日——2012年7月12日团队成员:5人(王安平徐一品董浩然唐波方飞)东关街夜景内秀的街道充满历史沧桑的东圈门创意亮点:古街承载的是一座古城世代人民的的生活,沉淀的是一方地域文化。

在历史传承角色当中,古街很完整的展现了曾经的生活场景。

然而作为一种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当中,有那么一段时期古街的处境似乎异常委屈与凄凉。

急功近利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匆忙的脚步下,写字楼、商场、酒店这些现代建筑正在不断的侵蚀着古城区的每个角落,老街似乎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打着整顿市容的名号,一个个老街道正不断的被清扫出市区。

许多年后,在这座城市,除了照片、文字,还有多少东西能给我们叙述那曾经的历史。

青石板路小巷正在离开这城市,走在混凝土、玻璃当中,你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吗?所以,我们选择了一条保护比较完好的古街,希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去重新唤起那段历史记忆。

1.实地调研扬州东关街的现状。

2.了解当地现有的保护手段以及开发措施。

3.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游客、商贩、居民等各个群体对古街现有改造的意见。

4.深入商铺,感受传统工艺、风俗文化的魅力,收集资料,做好后期宣传。

5.与当地政府沟通,把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我们的团队意见反馈给他们。

6.对以上活动进行总结,写出调研报告,并且通过校电台以及建立人人小站,来推广活动中一些有效的经验措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古街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

活动前期准备:1 确定主题:通过新闻了解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古街正在被城市化建设所蚕食,古街保护已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结合我们自身的专业特色以及扬州东关街的改造工程,将主题确定为“关注历史——传承古街文化”;2 查阅资料:为了加强对扬州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古街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我们通过查阅书刊,上网的方式收集资料。

这保证了我们能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更多更细致的问题,更充分的学习到古街保护方面的知识。

3 联系合作机构与指导老师合肥工业大学校广播台联系状态:口头承认承诺提供:随时愿意帮助后期宣传联系人:台长187551613943扬州市旅游局联系状态:正在联系联系方式:办公室87343638指导老师:徐佳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辅导员对项目全程给予指导活动背景:一:东关街历史东关街是扬州城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距今约1200年历史。

自大运河开通后,这条外依运河、内连城区的通衢大道,逐步成为最活跃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集聚地。

经过千年的积淀,街内留下丰厚的历史遗存和人文古迹,堪称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业古街。

唐代,扬州赢得了“东南第一商埠”的美誉,有天下“扬一益二”之称;而利津古渡(即今天的东关古渡)是当时扬州最繁华的交通要冲。

有了码头就有街市,舟楫的便利和漕运的繁忙,催化出一条商贸密集、人气兴旺的繁华古街——东关街。

东关街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体系,保持和沿袭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特色。

它全长1122米,街内现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21处。

这种“河(运河)、城(城门)、街(东关街)”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空间格局,体现了江南运河城市的独有风韵。

上个世纪90年代出土的扬州东门遗址证明,早在唐代至元代时期,东关街就拥有坚固的城垣、独具特色的民居和设施齐全的浴室。

据扬州文史专家考证,唐代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描述的就是东关街。

然而四五年前的东关街还没有此番纷繁的景像,街面破损,房屋形制不一,人员嘈杂,道路狭窄拥挤,交通混乱,基础设施陈旧简陋,街巷格局残缺破损,一些重点地段名园故居等文物古迹保护不善,老街风貌被蚕食。

怀着挽救古街,挽救历史文化遗存,挽救古城文明的心情,从2006年起政府开起了对东关古街的调研整治……历史上的东关街改造前的东关街东关历史街区历史上是众多的富商巨贾的居住地,也有商业,但不算主流。

今日我们看到的东关,仍然以居住为主,但在形制和形态上都大相径庭。

靠近城市道路是钢混结构的多层住宅组团,沿街面断断续续留存的一些老门楼,老围墙也破败不堪,其中参杂着一些几番搭建的水泥砖混宅棚。

有一些保存相对较好的传统民居,以一至两层的院落式住宅为主,此类用地人口密度大,屋宅使用面积小,局部私人自项目较多,生活设施不完善。

街区内部两侧有大量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小型商业服务设施,常会看到三四个一群围圈打牌的,谈天的,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城市的更新与插建,已经在街区的外围逐步蚕食了街区的传统风貌。

尽管街巷路网、空问尺度与功能分布上都表现出传统的空问特征,但随着现代生活需求的变化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变,街巷在物质、结构、功能上都退化了,街巷格局变得的越来越模糊。

一些名人故居,名园名院只剩下骨架,有些甚至被全部夷平,已经找不着踪迹了。

此外东关街沿线80年代以前零星插建的规划院、四美厂、谢馥春等工业、办公用地。

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悠久,规划范围内新老建筑都有,呈现出不同年代的建筑混杂分布的局面,根据实际情况,建筑年代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清代及以前建筑;民国建筑;80年代以前建筑;80年代至2000年建筑;2000年以后建筑。

街区内建筑按风貌保存的完整程度分为以下几类:街区所展现出来的风貌价值体现了扬州的历史渊源,其中浓缩而又真实的承载着数百年来的泗泾地区的城市经济、文化、建筑艺术、城市面貌、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信息。

承载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历史街区,文保单位,有价值的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等)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名店、老字号、民俗文化等),是人们认识历史、体验文化的载体,这些留存下来的可见、可接触的历史证据对于延续扬州城市文化精神以及种种与个人有关的记忆都有重要价值。

“十里东关街,古城运河两相依”“街名话趣,小巷情思”朝代更替与历史的变迁加上近现代城市化进程,使得东关一带的格局频频演变,但东关街依伴古城、古运河的关系却永远的积淀下来。

这种“河(运河)、城(城门)、街(东关街)”多元而充满活力的空间格局,体现了江南运河城市的独有风韵。

东关街拥有比较完整的“鱼骨状”街巷体系,保留并沿袭了传统风貌特色。

街内保留下来的历史名巷仍有31条。

小巷弯弯曲曲,一般宽一至两米。

细细了解小巷的名字,你会发现都是有来历的,有的因形状像剪刀取名“剪刀巷”;有因姓氏得名如马巷,蔡总门;有因琼花观取名得观巷;还有因史上店名而起的金桂巷,因苏姓商家在巷上开有“金桂园面馆”而得名……“浮华褪尽,看似今朝还旧颜”街内现有50多处名人故居、盐商大宅、寺庙园林、古树老井等重要历史遗存。

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即个园与东门遗址。

远近闻名的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个园“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是个园四季假山的写照。

个园位于扬州市区东关街318号住宅之后。

原为寿芝园旧址。

寿芝园之叠石,相传为清初大画家石涛手笔。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两淮盐业总商黄至筠改筑,园中多植竹,因竹叶形似“个”字,名个园。

1949年后曾4次进行整修。

“隋一宋东门遗址”东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叠压着唐、五代、北宋、南宋和元等几个时期的城墙、城门等。

其结构复杂、保存较好。

加上其东面是东关古渡的旧址,东门遗址是整个东关历史街区的入口和龙头。

带运河而连“双东区位优势和历史意义,使得东门的史证、史艺、科学价值极高。

除个园和东门遗址之外,其它文保单位,如幽榭曲廊、花木扶疏的晚清盐商住宅汪氏小苑、“绝处逢生”,似尽未尽又一园的逸圃……虽保留较为完整,但需要对其进行建筑修缮和环境的更新才能对外开放,延续文化精神的价值。

延续保留下来的一些特色街巷还有:马总门:位于东关街北侧,巷口为东关街222号,因历史上马姓住于该巷而得名。

观巷:位于东关街南侧,因在琼花观右侧故得名。

马家巷:位于东关街南侧,明洪武I三年建,冈当时江都县牧马监在此而得名。

安家巷:位于东关街北侧,前段为前安家巷,后段为后安家巷。

前安家巷口为东关街270,前安家巷连同准提寺东侧通到城墙根的巷子,原名疏理道;后安家巷原名安家巷,因清乾隆年间盐商安麓村在此建安氏而得名。

约在1960年前后疏理道和安家巷改成了前安家巷和后安家巷……我们的思考“变化中的传统”是历史街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张钦楠先生曾经通过对比阅读巴黎,认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容量”,首要的是它的“母体”,只要这个群体保持了历史的延续性,那么人们可以在标志建筑中大胆创新而体现历史的前进性。

传统街区的变化和发展是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的,生活模式变化导致传统街区的功能也是不断在变化的。

东关历史街区也应当是在发展中的继承传统。

“保护与发展的尴尬”是历史街区生存的焦点对于保护和发展常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同的人群对保护和发展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主张,也发出了各自的声音。

谈古是为了论今。

保护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城市的历史文脉的延续。

但保护的手段和方式应多种多样,保护和创新需要相辅相成。

历史本身是相对的,不同的历史街区,应综合各种因素,采取不同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归根到底的目标是永葆活力,让历史的遗存能够延续又能够为现代人更好服务。

古典复兴实现“传统商业的市井气息;深厚的历史人文氛围;多元的宗教文化环境”古老的民居和商铺错落有致,青砖铺就的巷道,长条石打造的街道,青砖小瓦的马头墙,出檐的梁柱和弯脖的斗拱,古老的窗棂和斑驳陆离的木门,古色古香的宫灯;喧嚣的叫卖声,叮咚的铜器敲打声,咕噜噜的茶壶浇水声掺杂者人们的欢声笑语,一切尽在不经意问流露了古街的沧桑和神秘,这是我们所能探寻到的古老东关街的景象。

二保护与整治研究通过对沿街的风貌障碍建筑进行维修、改善、改造、整治,使其与原有传统建筑保持风格上的一致,力求在建筑细节上具有扬州传统建筑的典型特色;通过功能上的多重复合定位,公共空间的整治,景观环境要素的引导,展现扬州的传统商业精粹,使其呈现出富有文化吸引力的传统商业旅游空间氛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