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帕金森病与抑郁症的关系浅析姓名: _________ 专业:生物科学 _________ 年级: 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 指导老师: _________201-年 -- 月帕金森病与抑郁症的关系浅析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僵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严重者会引起痴呆和死亡。
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寿命较前明显延长。
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1.3亿,占人口总数的10%;到2020年将达到2.3亿,占人口总数的20%以上。
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帕金森病患者的人数大幅度上升。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约170万,临床上帕金森病合并抑郁症(PSD)者发病率较高,本文主要探讨帕金森病与抑郁症的关系。
关键词:帕金森病抑郁症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中年以后发病.多见于40~70岁.主要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行动迟缓姿势不稳为主要症状.并可伴有精神障碍抑郁是帕金森病精神障碍中一种表现帕金森病抑郁发病率较高占帕金森病40%左右[1]。
随着人们对抑郁症的了解越来越多,抑郁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已经被多数人接受。
但是身体的某些生理疾病也能够导致抑郁症的这种情况,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
不少人以为疾病带来的情绪低下是正常现象.故而忽视了抑郁症的治疗,对疾病的康复造成了阻碍。
1.帕金森病发病机理帕金森氏病合并抑郁症是影响帕金森氏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对于帕金森氏病合并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大部分是心因性的,其次为5-羟色胺(5-HT)代谢异常,是患者对自身躯体疾病的一种本能反应。
Leentjens 等[2]通过对100多例帕金森氏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帕金森氏病合并抑郁症只是运动障碍所导致的一种精神心理性异常,与疾病本身没有相关性。
Schuurman 等[3]认为,在生理情况下5-HT可减弱纹状体多巴胺的活动,同时代偿机制发挥作用,使5-HT 的释放明显减少,因此,减少脑内5-HT的释放是导致临床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原因,这已被大量的研究所证实。
2.抑郁症发病机理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以抑郁心境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通常指的是情绪障碍,是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
以情绪低落、兴趣或乐趣缺乏、持续性疲劳、生活原动力低下为主要特征,常伴随紧张不安、失眠、早醒、体重下降,周身不适等心身症状,因不能对身体造成直接危害而常常被忽视。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hinese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3 e—dition,CCMD-3)关于抑郁症的症状标准是: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2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4项:①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②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③精神运动迟滞或激越;④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或有内疚感,可达妄想程度;⑤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⑥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⑦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⑧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明显减退。
目前,在发达国家中抑郁症是15种主要的致残原因之。
根据美国的数据,美国每年约有1100万人患临床抑郁症,临床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为1O -15 ,受此症的影响,每年大约损失200亿美元。
在一般人口中约有25 的女性在其一生生活中经历过抑郁症,男性中约有10 左右经历过抑郁症。
抑郁症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约高2O倍。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自杀死亡人数约为200万,其中52 是抑郁症患者。
国内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占总人口的4-8 ,约5500万人[4]。
可见抑郁症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甚大。
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致残因素。
心身医学、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新近研究资料表明,典型的心身疾病一抑郁症的现患病率已超过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跃居发达国家的第一位。
抑郁症已是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之一,但有关抑郁症的发病机理至今仍不十分清楚。
抑郁症不是单纯原因引起的病理产物,它与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神经生长因子、一氧化氮、细胞因子、遗传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确看待抑郁症,多角度的探察抑郁症的根源,从而为战胜这个人类第一心理杀手而做出不断地探索。
3.关系帕金森病常见的典型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外在症状,易被大家发现,但该病伴发的情感障碍尤其是抑郁,目前还未受到广泛的重视。
我们知道很多的躯体疾病可以诱发或导致抑郁障碍,最常导致抑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帕金森病、痴呆性疾病、癫痫、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和头痛,其中帕金森病患者中抑郁症状出现率达50%一70%[1],同时,中老年人的抑郁障碍又常常是帕金森病的最早期表现,当抑郁障碍出现若干年后才出现肌张力增高、肢体震颤、行动迟缓的帕金森病症状。
据统计,1/4的抑郁先于PD发作[1],因而,抑郁症既是帕金森症的常见后遗症,又是部分帕金森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其脑中5一羟色胺(5-HT)代谢障碍,增加了抑郁症的易感性。
帕金森病的运动障碍不影响生命,但抑郁可导致情绪低落、自伤、自杀等严重后果,尤其有些患者发病隐袭,容易忽略。
早期积极治疗抑郁障碍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
对于已明确诊断为帕金森病的患者给予抗抑郁治疗也能使原发疾病的症状得到进一步改善。
主要的抑郁症状有:对以往的丁作失去兴趣,没精打采,难以集中精力,失眠,感到“没有希望”,四肢沉重,肌肉疼痛等。
有时症状隐匿,常被认为患者“性格内向”、“年纪大动作慢造成的”等而忽略。
因此,中老年人无明显的生活事件诱因。
无明显的躯体疾病的情况下出现兴趣减退、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睡眠障碍甚至悲观厌世等临床表现时要及时就诊,尤其对于年龄在65岁以上的男性患者,I临床医师要考虑到可能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表现,而非单纯的抑郁症,给予及时治疗。
帕金森氏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黑质一纹状体系统多巴胺耗竭[5],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帕金森氏病影响了纹状体一额叶及边缘系统的多巴胺通路,使纹状体一额叶及边缘系统的功能受到影响而下降,最终产生抑郁。
帕金森氏病合并抑郁症与原发性抑郁症相比有诸多不同点,如帕金森氏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心境恶劣、悲观、自责、失败感等症状较原发性抑郁症的程度高[6]。
本研究发现,帕金森氏病合并抑郁症与原发性抑郁症相比,两组患者的HAMD24及HAMA评分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组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十分相似。
帕金森氏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SAS评分较原发性抑郁症患者高,说明帕金森氏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以主观感受焦虑者较多,这一结论与有关研究的结论相符[7]。
总之,帕金森氏病合并抑郁症患者以主观感觉焦虑者为多,且无明显的代表抑郁的生物学症状,说明其合并于帕金森氏病的抑郁症可能是帕金森氏病本身的临床表现之一,与原发性抑郁症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临床上应及时进行识别与干预。
4.帕金森病抑郁的特点帕金森病抑郁具有帕金森病典型症状,静止性震颤,行动缓慢肌肉僵直,平衡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同时具有抑郁症状;好发于中老年人,起病缓慢影响病人日常生活和活动;抑郁、焦虑本身是帕金森病精神症状的一种表现;抑郁、焦虑可同时出现在帕金森病程中的早、中、晚期各个阶段,中、晚期抑郁症状更明显。
5.帕金森病抑郁的治疗5.1同时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抑郁的治疗同时给予抗帕金森病治疗如多巴胺类药物受体激动剂,金刚烷胺等,但如帕金森病伴抑郁,使用抗抑郁药物时不能同时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药物(如采哆呲)。
5.2 治疗时间要长抑郁治疗的时间至少半年以上,防止复发。
其实生活中躯体疾病引起的继发性抑郁症有很多除了上面说的神经系统疾病可以引起抑郁症外。
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内科疾病也可以引起抑郁症,如心脏病、肺部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等。
当然患者们也不要太过紧张,草木皆兵只要对能够正确认识抑郁症加以正确治疗。
战胜抑郁及其他疾病就不是想象。
参考文献[1]朱慧颖,等.影响帕金森氏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J].中国康复,2006.22(3):169-171[2]Leentjens AF,Vreeling FW,Luijckx GJ,et a1.SSRIs in the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J].Int J Geriatr Psychiatry,2003.18(6):552—554.[3]Sehuurman AG.Akler M ,Enginek KT,et aI.Ine—teased risk ofParkinson’S disease after depression:a retrospective study [J].Neurology,2002,58(10):l5O1.[4]龚绍麟.抑郁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5]陈涛,唐北沙,廖小平.d一突触核蛋白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1.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6):415—418.[6]万鸿平,胡小红.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7):15一l7.[7] Austin MP,Mitchell P,HadziPavlovie D,et a1.Efieet ofapomorphineon motor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melancholic patients:aprel minaryreport[J].Psychiatry Res,2004,17(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