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学设计一、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只到总体小康存在的不足,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能力目标:分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的能力,理解国民经济重大发展战略的认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坚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信念,培养和增强学生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2.教学难点: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三大区别三、教法1.讲授法:教师系统地讲解重点难点,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能够突破难点。
2.启发教学法:展示图片、视频,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对其所见的分析,理解和把握相关知识。
3.自主探究法:通过向同学们提供一些探究活动,引导同学进行自主探究,做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培养和锻炼其探究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1.自主学习法:阅读课本,根据材料和探究活动,完成问题,掌握知识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现实材料,利用基本知识分析我国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活动设计(一)、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学案准备。
对学生进行分组,方便学生搜集资料和课上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本内容,基本理清知识网络。
按照老师分组布置的任务,进行资料搜集。
(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情境导入:课前播放歌曲《领航新时代》,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歌曲,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调动起学生情绪,带着激情进入本框的学习。
二是,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原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文中提到这个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以此导入本课课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小康?通过一段动漫视频故事来讲述,首先讲述了小康社会的由来。
并讲述了小康社会提出的过程。
回顾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及各个阶段要实现的具体任务,让学生通过时间轴来直观的了解,前两个阶段目标都已经实现,我国目前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大家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我国总体小康社会的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但不能因此否认我国目前取得的成就。
(一)忆往昔百家讲坛看成就各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搜集的各方面的成就,通过学生讲解,大家的热血再度沸腾,为我国取得的成就而骄傲和自豪。
并邀请同学赋诗一首,把同学们的热情引入一个高潮。
深度探究:通过以上成就的展示,大家有什么感想,中国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请你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共享。
学生发言,主要围绕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人民的奋斗等,增强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总体小康解决了世界1/4人口的吃饭问题,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试想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我们实现了总体小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看今朝实话实说道不足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大家思考,我们还存在哪些不足呢?本部分采用的是QQ网络调查的形式,(展示网友留言截图)从网友留言可以看出,我国在一些地方(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政治管理、区域差距等)确实还存在着不足。
总体小康虽然举世瞩目,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其中的不足。
所以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并进一步在此阐述十九大关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
新变化产生新目标,因此,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此处,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理性精神,并为下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做铺垫。
)(三)展明天畅想未来表憧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全面的小康是一个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更均衡的小康,人们不仅过着殷实的日子,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休闲、娱乐,整个社会更加繁荣、和谐。
放飞理想:请同学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憧憬那时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祖国会是什么样子?学生发言,大家共享。
同学们憧憬的2020年真是太诱人了。
我们来看一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国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目标。
首先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这儿涉及到一个概念,国内生产总值。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并正确认识这个经济指标。
十九大报告中有一个细节:未提及中国未来GDP翻番的目标。
在此设置了一个探究问题:GDP的增加是否就是经济发展?(2)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通过探究讲解,让学生知道,片面追求经济(GDP),可能导致经济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后果。
说明现在国家已经认识到,不能只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要更加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我们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展示十三五规划十大民生亮点,说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环境改善的图片和数据,说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新要求给我们有更加美好的愿景,展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愿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并愿意为之而奋斗。
(四)谋实力重在实践加油干理想感召奋斗,目标凝聚力量。
不但我们每个人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愿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勾勒出中华伟大复兴的路线图,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100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梦,奋斗目标主力军的你们:1、畅想描绘2050年宏伟蓝图。
2、结合自己的生涯规划,谈谈你将如何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发挥想象力回答并说明怎么做。
教师总结: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到本世纪中叶,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一是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二,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以习总书记嘱托结尾,唤醒大家奋斗和实干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热情,为将设现代化强国积蓄力量,并唤醒他们的责任和勇于担当的意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学情分析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学生在生活中已感受到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对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已初步形成了感性认识,并且通过前面收入与分配以及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理论内容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现实生活基础和知识基础。
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充满生机和活力,思维敏捷,观察能力较强,对任何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活。
①学生虽感受到了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对经济成果宏观上的表现把握还不到位,对当下的小康认识不全面,并且对于一些专业术语,如GDP、生态文明的理解存在困难,对当下经济建设的新要求认识模糊,相关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脱节。
②本节主要学习小康社会相关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对小康社会知识有所了解,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和时政性较强,学生不容易理解,因而在教学中通过收集描绘小康社会和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的具体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行正确适当的引导,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效果分析1.学生提前搜集我国近年来取得的各方面成就的资料,在搜集筛选资料的过程中,通过海量数据、图片及报道的整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要为国家富强继续奋斗的责任感,从而更加坚信对我国社会主义具有无比优越性和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增强了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2)学生把亲自筛选的资料在课堂上亲自展示给学生,要比老师来展示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更强的说服力。
2.本框内容和十九大密切联系,有很强的时代感,让学生深刻感受十九大精神,能让学生更多关注时政,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
3. 讲总体小康不足和全面小康的区别时,一方面让学生展示目前我国总体小康的成就,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存在的不足,让学生辩证的看待成就和不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4. 在讲解GDP时运用数据进行国际、国内的对比,引导学生树立为我国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志向,激发其为之奋斗的责任心。
5.课程高潮落脚到结合生涯规划,让学生谈为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目前该做哪些准备,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让学生也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总之,本堂课通过和十九大结合,不但结合了时事,而且丰富了内容,通过一系列活动设计,学生参与性强,而且较好地实现了三维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核心素养。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教材分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经济生活》(必修1)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的教学内容。
《经济生活》第十课主要围绕“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展开,探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什么和怎样实现,其中第一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主要围绕两大内容展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第一目和第二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总体小康目标的实现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总体小康取得的成就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对第九课的内容做了总结,为下一框“围绕主题抓住主线”做了过渡和铺垫,因而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相关知识,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测评练习A层1、《诗经·大雅·民劳》中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社会状况是()A.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B.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C.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D.两极分化极其严重的小康社会2、福建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号召农民建起了40多幢黄白相间的小别墅,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明星“小康村”,但西坑村却因此欠下130多万元贷款,成为当地百姓沉重的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