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测试卷4(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30分)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田字格中。

(2分)光阴流失如梭,发展苍海桑田。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2 分)A.殉.职(xùn)啜.泣(cuò)狭隘.(ài)B.佩.服(pèi)热忱.(chén)嘶.哑(sī)C.坍.塌(tān)纯粹.(cuì)瞬.间(sùn)D.慷.慨(kānɡ)滑稽.(jì)禁锢.(ɡù)3.找出下列句子中错别字并加以改正,(4分)(1)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溢求精。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逢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3)他们开始嘲笑我,发出嘘声,然后继续向上爬,这样他们就可以从涯顶绕道回家。

()(4)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荒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

()4.如果要准确表达下面的意思,运用哪些词语合适。

请在相应的括号中写出来。

(3分)(1)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2)不长草木的地方。

()(3)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喂,等等我”!我声音嘶哑地喊着,“我爬不……”B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C.《纪念白求恩》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D.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6.下列句子填空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的新生活改变了。

③小时候,我常伏一窗口——山那边是什么呢?A.①踩②安适③瞎想B.①探②舒适③痴想C.①探②舒适③畅想D.①踩②安适③幻想7.下列各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2分)A.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B.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C.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D.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8.下列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非/淡泊/无以明志B.险躁/则/不能治性C.遂成/枯落D.非/志/无以成学9.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植树的牧羊人》作者是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B.“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句话告诉我们,走过了最初的一小步,后面的路走起来就非常顺利。

C.《纪念白求恩》是**东为悼念白求恩而作的。

作者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作者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到****精神的高度,并且把白求恩的***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赋予白求恩精神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

D.诸葛亮通过写《诫子书》一文,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10.班级开展读书活动,下面是三位同学关于读书方法的讨论,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4分)①向校长提建议:(2分)②向同学提建议:(2分)11.默写(6分)(1)__________________,无人酒来。

(2)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

(4)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一个含有“日”的完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共40分)(一)阅读《诫子书》回答问题(17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含义。

()(4分)(1)非淡泊无以明志..致远()..()(2)非宁静无以(3)非学无以广才..()..()(4)险躁则不能治性1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14.中国人历来崇尚、重视家教,无论是诸葛老师的《诫子书》、《曾国藩家书》,还是《**东家书》、《傅雷家书》,都体现了家教的魅力。

而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2分)15.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2分)16.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2分)17.《诫子书》跨越了一千七百年时空,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请就此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3分)(二)阅读《享福与吃苦》,回答问题。

(12分)享福与吃苦何仲英①现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

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

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

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②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

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

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哪里有物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我们一时一刻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是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我们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对得起自己呢?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一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撑持的。

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

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④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磨炼出来的?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

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

再看看晋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每日午饭后要劈一个钟头的柴。

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火伕吗?笑话,笑话,他们决不是的。

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的。

⑤《论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王阳明解说道:“闲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有一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便是万恶渊薮,便是小人无忌惮处。

”前清末年,京城里旗人个个总靠一份口粮,舒舒服服过日子,个个都是整日地拿着一个雀笼,口里哼着几句京腔,这种暮气的现象,哪里还能够支持得住国家!⑥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

享福、吃苦,都是有代价的。

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终。

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众人之苦者,享众人之福。

真正会享福的,先要备尝艰苦,而后苦尽甜来,始有滋味。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这是鼓励吃苦的不二法门。

⑦我们虽不必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兰斯顿的勤恳不懈的精神。

我们虽不见得有什么大苦可吃,但至少要屏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习惯。

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

“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

”这是对诸位的一点贡献。

(有删改)18.结合全文,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

(4分)19.文章④⑤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6分)20.请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选取一个事例(本文事例除外)论证作者的观点。

(2分)(三)阅读《晒书》,回答问题。

(11分)晒书贺宽叶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

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

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

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

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

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

母亲上过“文化大革命”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

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

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

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

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

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

”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

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

”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

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

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

1992年6月2日。

”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

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

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

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