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

概述1、宋朝的文化发展趋势,基本上与其积弱积贫的国力相应,尽管有其自身发展的某些特点,文化巨匠也层出不穷,唐宋古文八大家,宋朝即占六人,但从总体的格局和气度而言,它终究难以和强盛的唐朝所表现出来的恢弘相比拟。

2、宋代的书法在起点上有着先天的不足,首先表现在客观方面:○1书法自从实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样式之后,师生相传的“道统”一直未绝。

即使像南北朝时的长期分裂板荡,但因王羲之本成长于东晋,所以“江左风流”也仍由羊欣、智永等人继承下来并传至唐代。

五代的动乱,即发生在中原,而且数年就破坏一次,因此这一绵长的传统遭到了致命的阻断。

○2历代优秀书法遗产遭到兵灾的破坏,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尽管宋太宗后来命王著鉴定内府所藏刻成《淳化阁帖》,只有二府大臣才能蒙赐一套,它对于促进书法复兴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书法遗产垄断所造成的后果,是真正有天才的书家失去了鉴古开今的良机。

3、宋代书家们大多以唐人为梯航,一则是因唐为近代,书迹还较易寓目,二则便是晋帖已成奇货的缘故。

4、由于唐时对读书人在科举进身和官吏考绩两方面的书法要求到宋代已不复存在,朝野不再以书法相尚,必然使产生大书家土壤贫瘠不堪。

但是毛笔还在使用,于是投机取巧的士子为了博得当世主文者的欢心,竭力模仿他们的书体。

这种及其短视的实用主义做法,造成了宋代特有的“趋时贵书”现象。

5、欧阳修在编纂《集古录》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鉴赏能力,而且认识到当代与古人的差距已至不可等闲视之的地步。

与当时已处于书法巅峰的蔡襄一道,为促进宋代书法转机的出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的时实践努力,标志着宋代书法的复兴。

他们通过知己知彼的权衡,突破了唐人的樊篱,闯出了一条“尚意”的新路,而帮助他们达到目的的思想武器,即是禅宗。

6、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起源于唐代中期,发展到宋代,已成为士大夫的宗教。

这一方面是因为宋朝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

另一方面,禅宗的这些转变,也改变了士大夫心目中的地位,不少士子从坚决辟佛的立场,逐渐转向对禅僧抱有亲善的态度。

如欧阳修晚年取号“六一居士”。

民族矛盾的深重和官僚制度的腐败,给士大夫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

禅宗教义中视人生如梦幻、生死无别,宣扬随缘任运即是解脱,强调一切现实问题的解决无非是自我心理的调节等等,正与士大夫的要求一拍即合。

7、宋代书法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与唐代拉开了距离。

与唐人“尚法”的主流相比,宋人则更注重意趣的抒发和个人情感的宣泄,他们想写什么或怎么写,都表现出一种任情适性的自由,因此更接近艺术的本质。

第一章北宋前期的书法第一节晚唐五代书风的延续1、徐铉篆书《重摹秦峄山刻石》行书《私诚帖》所反映基本是晚唐以来趋于肥厚的时代风貌。

2、王著,对北宋学虞世南一系的人如周越、宋绶、蔡襄等,有着较大的影响。

他主持编纂《淳化阁帖》。

其书法的主要弊病在于缺乏学养而导致的俗。

3、李建中,人称“李西台”他的书法能反映出恬淡枯寂的心境。

其线条,较少提按,而中锋的用笔使之带有浑朴的意味。

4、林逋,人称“梅妻鹤子”。

苏轼的“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历来认为是对林逋诗书恰如其分的评价。

黄庭坚云:“林和靖诗句自然沉深,其字画尤工,遗墨尚当宝藏,何况笔法如此,笔意殊类李西台尔清劲处尤妙。

”若将林逋的书法与李建中加以仔细比较。

在笔法上,林逋的觚棱方折颇有别与李建中的暖姝圆转,因而前者显得更耸峭有力;在章法上,林逋本与李建中异趣,林疏朗而李茂密,因而前者更显得萧散有致。

第二章北宋中期的书法第一节欧阳修与《集古录》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晚年,他已把书法作为唯一爱好,因为他从中得到无尽乐趣: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

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

2、《集古录》是欧阳修的一大伟大贡献。

它是目前所存金石碑帖著录类书籍中最早的一部,开启了以碑证史和以碑纠史的先河。

不仅对书法,而且对于史学、金石学、文学等都有卓著的贡献。

第二节蔡襄的历史地位1、蔡襄,字君谟。

蔡襄中年的真、行两种书体,基本上未能跳出唐人的樊篱。

具体的分析,是颜真卿和虞世南两家的糅合。

2、行书是蔡襄的强项,在他创作中也占有最大的比例。

其四十岁的《自书诗稿》固然是一件精彩的长卷巨制,但之所以未臻上乘,重新誊录是原因之一,而最主要的还是风格尚未成熟,其中尖细柔媚的用笔太多,以致整体格调流于轻滑,远未达到沉稳的佳境。

蔡襄四十五岁时,是其形成风格并趋于完美的顶峰时期。

《扈从帖》、《安道帖》、《澄心堂纸帖》,此三件可认为是蔡氏行书手札中的极品。

尤其是《澄心堂纸帖》,那种温润超轶、雍容华贵的韵致,在他所有行书作品中也是仅见的。

3、“精劲”二字,是蔡襄小楷的特点。

《谢赐御书诗》便充分体现了蔡书精到和劲利的两大特色。

此帖所用书意为颜真卿而笔法近虞世南,气息安闲,点画清刚。

4、蔡襄的飞草,兼有章草和飞白书的特征。

似乎只是在周草的基础上稍稍加入一些章草的笔意而已。

黄庭坚云“蔡君谟行书简札甚秀丽可爱,至于作草,自云得苏舜元屋漏法,令人不解。

”5、蔡襄的大字,从尺幅而言,可分为两种。

一是大楷,二是摩崖巨字。

黄庭坚批评云“君谟作小字真行殊佳,至作大字甚病。

故东坡云‘君谟小字愈小愈妙,曼卿大字愈大愈奇。

’”6、“学书之要,惟取神气为佳,若模样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7、蔡襄的努力,结束了赵宋百年来书法浑沌无序的混乱局面,因而他无疑是个“继绝世”式的人物。

第四章北宋后期的书法(上)--“尚意”书风的勃兴第一节苏轼在“尚意”书风中的砥柱作用1、苏轼明智的策略,是虽依托于颜真卿却选择颜书中最适合自己性情的两种模式:楷书是《东方朔画赞》,行书则是《争座位帖》。

2、最能体现苏轼“尚意”精神的,是他的行书。

苏轼在黄州的书作中,最精彩的莫过于《杜甫桤木诗》和《黄州寒食诗》。

《黄州寒食诗》多勾乙添补,自能看出属稿的性质。

其一“兴”得平淡,诗意也只寻常,因病而错失花期,可谓是书生习气,并无警策,所以至诗结束,书法也未见跌宕。

其二初始便由风雨飘摇、小屋如舟引出身世之感,笔势也随之摇曳奔放。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一联,字形突然由小变大,使人感到情绪如破闸之水,激射而出,其势欲排山倒海。

“哭途穷”三字,横空突兀,如乐章奏响了曲终前的最强音。

第二节苏轼的“尚意”书法理论1、蔑视成法,提倡入神2、鼓吹创新,张扬个性苏轼的具体做法是:别人运笔骏快,他反而迟缓;别人结构精巧,他反而肥扁;别人强调中锋,他反而偃卧;别人用墨适中,他反而浓稠。

于是创造出一钟别开生面、颇具个性的书法形象。

3、崇尚自然,抒写襟怀4、重视学问,意随文生第三节自成一家使逼真--黄庭坚的书法创造1、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

黄庭坚的书迹,今日存世者只有行书(包括行楷)和草书二体。

2、黄庭坚的行书,在结构上夸张了聚散关系,紧缩中宫而扩张四维,使之呈辐射状态。

这种结构方式,形成了黄氏字法的强烈个性特征。

笔法上,也增加了提按起伏,以战掣的涩劲用笔,写出真力弥满的槎枒线条。

加上他本身字形的方正和字势攲侧,因而顿时与苏轼拉开了距离。

3、山谷的大字行书比其小字更能显出雄健豪迈的气势和排宕夭矫的笔力,那种开拓而一往无前的气魄,直可雄视千秋。

他的大字得力于《瘗鹤铭》及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

他强调学得精,反对只贪博,因为太博往往使人无所适从。

他的大行书代表作如《为张大同书韩愈赠孟郊序后记》、《牛口庄题名》、《经伏波神祠诗》、《松风阁诗》等。

山谷最精彩的大字莫过于《东坡黄州寒食诗跋》,苏书尚有秀润,黄跋则纯余苍古。

4、黄庭坚的草书存留于今的只是狂草,其线条如屋漏折钗,动态似奔蛇走虺,笔意超轶,姿态百变,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震撼力。

如《刘禹锡竹枝词》、《李白忆旧游诗》、《杜甫寄贺兰铦诗》、《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四节韵--黄庭坚书论的精髓1、清代刘熙载《艺概》云:黄山谷论书,最重一“韵”字。

盖俗气未尽者,皆不足以言韵也。

2、黄庭坚认为韵胜的极致是二王,他推崇三个人继承了二王的衣钵,就是颜真卿、杨凝式和苏轼。

3、黄山谷主张去俗的最佳途径就是多读书。

俗与不俗的问题,已被黄庭坚提到道德的高度来强调。

人品决定书品,这其实仍是欧阳修“爱其书者兼取为人”论的反说。

他认为苏轼书法之所以为本朝第一,除了“笔圆而韵胜”以外,就是“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

第五章北宋后期的书法(中)--集古出新的巨匠米芾第一节“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1、米芾的性格喜欢行书,他在黄州听从苏轼的劝导改学晋人之前,大多学唐人。

其中颜真卿、欧阳询、沈传师、段季展和褚遂良这五人对他的影响最深。

第一个自然是颜真卿。

他最推崇《争座位帖》。

米芾较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上角的塌肩及竖钩的陡起,还有“蟹爪钩”,都是集自《争座位帖》。

第二个是欧阳询。

米芾认为欧阳询的楷书尚未脱王羲之窠臼,而行书则已自成一家。

“险绝”和“险劲”的“险”,正是米芾向欧阳询学习的着眼点。

他在长沙所书的《三吴》《法华台》《道林》《沙步》等帖中,有不少字都带有欧体中宫紧结、外形竦削的险峻之势。

第三个是沈传师。

沈传师则是以徐浩参入褚遂良。

米芾评沈“神清自如,骨法清灵”和“沈传师变格,自有超世真趣,徐浩不及也”,似可猜测沈氏风格与王献之、褚遂良相近。

米芾长沙手迹中比较宽博结构的字,正多沈传师的影响。

与欧阳询相比,沈传师对米芾的影响似乎更为深远。

第四个是段季展。

第五个是褚遂良。

米芾《书评》中对褚氏的评价,是少数完全脱离讥评的书家之一,他说道:褚遂良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别有一种骄色”,则指褚字中透出一种倨傲自得的神气。

2、米芾对用笔和神采这两大要素看重,他说: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

得笔,则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

此虽心得,亦可学入。

3、米芾对古人技法的深刻理解,植基于持之以恒的揣摩临习。

4、米芾的“放笔一戏”,不仅倚仗于心态的松弛,而且更重要的是倚仗于几十年练就的一套过硬本领。

“米胜在姿”,一个“姿”字确实言尽了米芾的擅场,米芾的新姿异态最为丰富,因而组成的各篇章法也各各不同。

孙觌云“米南宫跅驰不羁之士,喜为崖异卓鸷、惊世骇俗之行,故其书亦类其人,超逸绝尘,不践陈迹,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径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5、米芾的笔势,用他《自叙》的话,即是“振迅”。

“振”是动荡摇曳,“迅”是骏急痛快。

6、米芾的草书因受到观念的局限,就没有他对待行书那样的创新气魄。

其草书帖的数量也大大的低于行书,可见其功力也相形见绌了。

第二节米芾的书论1、提倡明白的品评语言2、崇尚天真自然的书风米芾对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崇尚天真自然。

这全过程,包括执笔要领、创作心态、运笔步骤、布局构思以及产生的艺术效果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