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散文
2、十七年散文的主要样式:
1)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 2)抒情散文”、“艺术散文”(狭义“散 文”) 3)杂文
不同历史时期,散文创作的样式各有侧重。
二、十七年散文的发展概况
1、通讯、特写的发达:由于对现实生活的及 时有效的“反映”,使之成为散文创作的重 要样式。“散文特写”往往并举。 创作高潮: 1950年代初: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映; 对抗美援朝的英雄事迹的表现。 1958年及1963年到文革前夕:通讯报告被称 为文艺战线的“尖兵”,时代的感应“神 经”,战斗的“号角”,成为散文创作的主 体。
2、“散文”的复兴:50年代开始,散文小 品(抒情散文)的写作受到抑制。
“散文”的复兴期: 1)1956-1957:“短小的散文小品多起来 了”,作家探索个体情感经验的表现,以及 具有个性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短暂 很快受挫。
2)1960年代初期:散文创作受到重视。1961年被 称为“散文民日报) b “散文作家”形成专业作家群。杨朔、刘白羽、袁 鹰、秦牧、碧野、菡子、柯蓝、郭风、何为等。老 作家:巴金、冰心、吴伯箫、曹靖华等。散文创作 繁荣。 c 散文艺术:题材拓展,对古典散文艺术的借鉴。 情境交融、营造“意境”、锤炼语言。 d 散文发展空间仍然有限。难以超越意识形态的规 范。创作存在几种固定模式,艺术借鉴有限制。
第三节 五六十年 代的散文
一、引言:
1、散文概念的演变: 我国是一个散文传统发达的国家。 古代散文:指韵文(骈文)以外的散体文章, 范围很广,历史很长。
现代散文:五四以后,现代散文创作逐渐发 达,成为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四大文 体之一。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散文可以抒情、叙事、议论等等 广义的散文几乎无所不包,各种散文样式的 艺术要求也并不相同,那么散文共同的本质 是什么?--自由(真实)
三、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 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 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 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三、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2、从艺术手法来看
(1)选材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民主的意义之一就是人民要求的多样性,因此杂文也应该 多样性,可以歌颂光明,也可以揭露黑暗”--徐懋庸《小 品文的新危机》(人民日报1957、4、11)
1961-1962:杂文也一度活跃。《燕山夜话》 (邓拓)、《三家村札记》(吴南星) 谈心式的写作风格,表现对常识和知识的重 视。也有对时弊的针砭和对现实的关注。 杂文从尖锐讽刺转变为一种温和节制。 杂文家的命运。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 , 气势雄浑 。 秦牧——自然亲切, 讲究文采。
参考书目:
1、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 2、李小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
3、杂文的兴衰:鲁迅等作家的写作,使杂文成为 散文中不容忽视的一种样式。但杂文对现实的批判 和讽刺,使50年代以后的杂文写作面临困境。
1956-1957:振兴杂文。对“人民内部”的“缺 点”、“黑暗面”进行揭露和批评。报纸副刊的杂 文写作。夏衍、茅盾、巴金、叶圣陶、唐弢、巴人、 邓拓、曾彦修(严秀)、徐懋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