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参考教
案1 数的奇偶性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一、教学分析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教学内容分析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数的奇偶性》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认识及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探究两个数相加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材上分别以两个活动呈现教学内容:活动一利用数的奇偶性解决小船摆渡的问题。
活动二探索两个数相加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我考虑到,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材本身的知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低,因此我利用信息技术,把多个数相加减算式结果的奇偶性规律和简单的两个数相乘结果的奇偶性变化规律,加入到教学内容上来。
这样难度适中,学生探究起来也饶有兴趣。
课堂中,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应用excel表格准确快捷的计算特点,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解决了传统课堂上学生计算不准确和计算速度慢的问题。
2.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交流的能力。
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能够通过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3.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探究并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利用excel表格的计算功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因此我选择在网络教室完成。
二、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