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症监护课件

重症监护课件

基本设备:中心供氧,中心负压,中心正压,足够强大 的稳压器,多功能病床,足够的多功能插座,微量 输液泵,微量注射泵,输液瓶悬吊装置,多参数监 护系统,气管插管箱(喉镜、插管嵌、硅油、各种 型号的气管插管、手套等),手动辅助换气囊,呼 吸机(包括转运呼吸机),雾化系统,监护系统, 心电图机,电复律器,临时起搏器(血管鞘,临时 起搏电极),纤维支气管镜,冰机,CRRT系统。 特殊设备:IABP,小C臂,B超,NO吸入装置,血透机, CT机
3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一、ICU设置: (二)ICU规模 1、床位设置: 2、监护站设置 3、人员编制 4、ICU装备 5、其它
12张。床位空间:开放式14-18m2,私人式18-23m2,独 立封闭式20m2左右。病床离开墙壁,形成“生命岛”。 所有的线路、管道、设备全部集中于吊塔、吊梁或功能 柱上。面积:2-3倍的床旁空间,以支持运作。如以上 述12张床icu计算,床旁空间需220m2,支持空间需440660m2 。总面积应660-880m2。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温 度22-26,湿度60%。
7
二、ICU管理: (一)ICU的基本功能 重症监护病房的收治对象: (二)ICU服务对象 (1) 严重创伤; (三)组织领导 (2) 呼吸衰竭及需要严密呼吸支持者 (四)规章制度 ;
(3) 急性心力衰竭(包括心肌梗死) ; (4) 急性肾衰竭; (5) 肝功能衰竭; (6) 心肺复苏后(包括脑功能衰竭) ; (7) 休克; (8) 败血症及中毒病人; (9) 昏迷 (10)严重心律失常。
第四章
重 症 监 护
1


随着医学的发展,ICU,特别是综合ICU,正在逐渐建立。ICU是一个危重病密 集、病情多变、危象丛生的场所,也是急救知识密集、高医疗技术密集、人才密 集的地方。要求既有广泛的基本基础知识,又要有专业知识;既要有丰富的临床 经验,又要数量掌握多种操作技能。在ICU监护是手段,治疗才是目的。 ICU的发展史: 1860年,Florence Nightingle 术后复苏室 ICU先驱 1923年,美国,神经外科术后ICU 1942年,波士顿麻省总医院,外科ICU,收治大批大火烧伤病人 1951年,美国,心脏术后ICU 50年代,英国也建立了RICU 1959年,美国南加州大学,休克监护病房 60年代,美国堪萨斯市,CCU,各种抢救设备仪器不断出现 60年代末,分科愈细,CCU、SICU、RICU、CSICU、NSICU、PICU、MICU等
※美国已有7434个ICU,我国在70年代起开始设置CCU、SICU、RICU,差
距巨大。
2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一、ICU设置: (一)ICU模式: 1、专科ICU:二级科室设立,如CCU 2、部分综合ICU:一级科室设立,如SICU 3、综合ICU:院级独立科室,代表医院最高水平
ICU RICU NICU SICU 综合性ICU CCU 呼吸ICU EICU 神经科ICU PICU 外科ICU(心外、脑外) 冠心病ICU 急诊ICU 儿科ICU
4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一、ICU设置: (二)ICU规模 1、床位设置: 2、监护站设置 3、人员编制 4、ICU装备 5、其它
※原则:病房中央,可观察到所有病床,相关设备齐全。
5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一、ICU设置: (二)ICU规模 1、床位设置 2、监护站设置 3、人员编制: 4、ICU装备 5、其它
1、医师:科主任一名,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 1-2名,主治医师2-3名,高年住院医师4-5 名,与其他专科医师合作良好,以保证患者 的总体治疗; 2、护士:与床位比为3-4:1,与病人比为23:l ,护士长1-2名,一对一进行治疗护理, 必要时可两名护士对一名患者。
6
第一节 ICU的设置与管理
一、ICU设置: (二)ICU规模 1、床位设置 2、监护站设置 3、人员编制 4、ICU装备 2、限制人员出入 3、无菌要求: 工作服,器械 医疗无菌操作 4、室内消毒 5、严重感染可隔离
9
第二节
危重病人监护
一、ICU收治 1、收治程序:申请→会诊→转入ICU →下病危通知 2、治疗原则:ICU医师稳定病人生命体征; 专科医师原发病处理; 病情稳定后,及时转回原病区。
10
第二节
危重病人监护
一、ICU收治 二、监护内容及监护分级(见下表)
一级监护 DCG,ABPM CVP/2~4h 二级监护 DCG,ABPM CVP/2~4h 三级监护 DCG,ABPM
R/1h,SpO2监测, R/1h,SpO2监测, R/1~2h, 动脉血气/4~6h 动脉血气/8h 动脉血气/24h
尿量及比重/1h, 出入量/4~6h 12h查血生化、血 常规及肝肾功能
4~6h测体温
尿量及比重/2h, 尿量及比重/1h, 出入量/8h 出入量/24h 每日查血生化、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8h测体温
11
第三节 监测技术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 (一)心率监测 (二)动脉压监测 (三)中心静脉压监测 (四)肺动脉压监测 (五)心排出量监测
12
第三节 监测技术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 (一)心率监测 (二)动脉压监测 (三)中心静脉压监测 (四)肺动脉压监测 (五)心排出量监测
1、判断心输出量:CO=SV×HR 注:HR<160次/分 2、求算休克指数:SI=HR/SBP 注: SI=0.58为正常,表示血容量正常; SI=1为轻度休克,失血20%-30%; 1 < SI <1.5为严重休克,失血30%-50% 3、估计心肌耗氧:RPP=SBP×HR 注:RPP>12000,心肌耗氧增加。
13
第三节 监测技术
一、血流动力学监测: (一)心率监测 (二)动脉压监测 (三)中心静脉压监测 (四)肺动脉压监测 (五)心排出量监测
1、SBP可克服各脏器CCP维持脏器血供: 如肾CCP为70mmHg; 2、DBP维持冠脉压(CPP): CPP=DBP-LVEDP; 3、MAP反映各脏器的血流灌注情况: MAP=DBP+1/3脉压=(2DBP+SBP)/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