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2.让学生熟练掌握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以及各自的典型特征。
【教学重难点】
1.官营手工业成就。
2.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教学时间】
1课时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中国古代以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长期居于世界前列,15世纪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自然经济趋于瓦解,古代农业包括手工业生产逐渐衰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中国科技包括手工业生产在近代落后的根本原因。
二、官营手工业成就
三、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四性”及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1.“四性”
(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革命性:资本主义萌芽冲击并瓦解着传统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3)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4)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2.阻碍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手工业者和商人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的特点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易误辨析] 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机房,机户为满足市场需要雇佣机工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它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1)
史料主题: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的特点
[史料]
史料一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
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荀子·王制》史料二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
——许涤新、吴承明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史料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史证(1)史料一表明手工业由官府控制,对制造、管理有严格制度规定。
(2)①由“官营作坊……受到冲击”“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可得出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衰落。
②由“江南城镇附近农户……‘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可得出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③由“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可得出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④由“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可得出已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3)史料三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2、史料与史证(2)
史料主题: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四性”及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史料]
史料一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
史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解题技巧指导】
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1)材料型历史选择题注重对考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高考历史以能力立意的目的,因此成为高考试题中的靓点。
它往往以丰富的史料为试题依托,通过大量的文献材料、图片、表格、地图等丰富多彩的材料类型来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图文的转换、识图、分析比较和概括等多种能力,同时也具有培养学生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历史的方法的作用。
(2)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在对全新的历史材料解读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缜密的思维,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和必要的答题技巧,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来得出正确结论,这样的目标和能力的考查也是符合当代提倡的新课程理念的。
(3)此类选择题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解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读懂材料,要对涉及到的史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分析和思考,明了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抓住有利于理解和解题的核心句子和词汇,其次要善于将材料的内容和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衔接,然后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技巧体验:
1.《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
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D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制瓷业
2.据宋人《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即早辰桥、街、巷口,皆有木竹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失,道士僧人,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
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材料反映出宋代的民营手工业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
C.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态
D.出现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
【答案】D
【解析】“ 明显的行业分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加强”同样没有体现,故排除A;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同属民间手工业,两者是并列关系,故排除C;关键信息“候人请唤”表明出现了以雇佣为特征的个体生产,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