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2012 年第 11 期 总第 207 期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No. 11 General No. 207
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当代意义
朱颖原
( 太原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 中国传统价值观蕴含着家国天下、以和为贵、义利兼顾、尚荣知耻、追求至善等 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批判地继承其中的思想精华,对于弘扬爱国主义、构建和谐社会、塑造 完善人格、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20
在爱其家而爱其国的价值导向中,爱国主义的价值观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必然逻辑而世代沿袭。其一, 忠心报国是仁人志士不懈的价值目标和人生追求。“天降大任于斯人”包含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和历史使命感; “精忠报国”是封建士大夫核心价值观的显现,国难当头、民族分崩、战火迭起,人们忠于国 家、信念不倒、兴师救亡、匡复天下、维护统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普通人在国家存亡和民族延续中 的作用,使爱国主义成为普通民众的理性自觉与实践指针。其二,忠孝仁义、忠心报国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基 本的价值评判标准,用以判断人们行为的美丑与是非。当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符合家国观念、忠于国与家, 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历史的褒扬。那些心怀天下、情系苍生、忧国忧民,与国同生死共患难、与民同忧共乐 的志士仁人永垂青史,作为世世代代弘扬的楷模。其三,由家国观念、忠孝仁义所沿袭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在 延续民族发展、凝聚民族精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历经战争、自然灾害、外敌入侵,依然 屹立不倒、生生不息、延绵不断,而且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更加生机勃勃、焕发青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爱国主义像遗传密码一样,渗透在文化血脉之中、凝聚在文化传统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 成部分。每当民族危亡之际,华夏儿女义无反顾、出生入死、前仆后继、保家卫国、众志成城; 和平年代,龙的 传人辛勤劳动、不懈创造、努力奋斗、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各族人民高擎爱国主 义的旗帜,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迎来了彪炳千秋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赋予爱国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在新的历史时期,爱 国主义是指忠于祖国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和 自信,落脚在为国家的强大和人民的富裕而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价值理念升华为对民族文化 和历史、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价值认同。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全国 人民紧密团结,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 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不断努力。同时,爱国主义的价值观贯彻到普通 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之中不断具体化、实践化,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之情转化作强国之志、强国之志落 实为报国之行,从每一个人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忠于国家、忠于职守,自觉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尽自己的力量。全国人民共同谱写华夏民族的爱国主义新篇章。
一、忠心报国,弘扬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 族意识,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核心,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传统。 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价值观认为,家国是一体同构、密不可分的。国家对于每一社会个体而 言,不仅是其生存的地域和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其存在的共同精神家园。从“国家”一词当中可窥一斑,国是 大家,家是小家。“人有恒言,皆曰: 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 上》) 个人、家庭和国家构成了彼此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国家即天下、家是国的根本、人是家的根本。 基于家国同构的观念,中国传统价值观主张忠孝合一、家国一体。《礼记·大学》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者,先治其国; 欲治于其国,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祭统》中说: “忠臣以事君,孝子以事 其亲,其本也。”强调忠孝在价值观中居于根本的地位。孔子进一步指出忠孝的一体化,“孝慈则忠”,孝是走 向忠的出发点,忠是孝的目标和结果。《忠经》中说: “忠者,中也,致公无私。”忠的价值指向是“致公无私”, 就是要求任何个人、家庭、集团的利益都要服从于公的利益,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高度统一。一个人 的社会责任感是从 最 小 的 社 会 单 位 家 庭 开 始 的,“君 子 务 本,本 立 而 道 生”,“孝 悌 也 者,其 为 仁 之 本 也。” ( 《论语·学而》) 家是社会的缩影,家庭和睦团结才会有社会的安定祥和。本着孝悌之心,由此及彼,推己及 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论语·雍 也》) 。把家庭伦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推而广之,应用于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 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 本着舍我其谁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临大节 而不可夺也”( 《论语·泰伯》) 。在其位谋其政,为政以德,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使天下足食、足兵、民信,实现 富国强兵、诚实守信的王道乐土。
[关键词] 中国传统价值观; 以和为贵; 义利兼顾; 止于至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4145[2012]11 - 0020 - 0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厚博大的文化支持。毛泽东曾经指出: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 个发展。”① 胡锦涛强调指出: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 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② 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彰显着独具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批判地继承中国传 统价值观中的家国天下、忠孝仁义、以和为贵、义利兼顾、尚荣知耻、止于至善等思想精华,使其成为弘扬爱国 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积极 而有益的作用。
当然,封建时代的家国观念、忠孝仁义揭示的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政治关系和政治伦理,其最大的 局限性在于突出君权至上、强调君主对于国家和民众的统治。封建士大夫的价值观中所忠于的国家往往是 君主一人一姓的王朝和天下,因而,带着鲜明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我们需要拨开其中的局限性去认识爱 国主义价值观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观念中的不同内容。
收稿日期: 2012 - 09 - 23 作者简介: 朱颖原,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 ①《毛泽东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34 页。 ②胡锦涛: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 2011 年版,第 42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