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习题1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习题1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习题
积累与运用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

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________。

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______,如一丛花,如一棵菜。

虽由人力,却似天成。

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________。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⑤便成死症⑥便太浅湿
A.①④⑤B.①③⑥
C.②③⑤D.②④⑥
解析本题可从音韵和谐的角度来解析。

“营”、“成”、“整”、“成”、“症”等字押韵。

同时,“水到渠成”是“顺理成章”的结果,句③不能和“如一丛花,如一棵菜”相衔接。

答案 A
2.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 )
①远处看,山顶上明显地有座宝塔。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

可是,走近一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他们过去不但没有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

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叙述角度前后不同,前句是“山顶上”,后句是“宝塔”,文意不够贯通。

③句法单调、板滞,不如④用“这些活”与上句宾语(即“这些活”指代的内容)相接,自然、紧凑。

答案 D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春夜,一轮晕月映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园山夜樱花。

我早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

这天,我赶到园山公园的时候,还见不到月亮,________。

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瞬间,
一切都陡然静止下来,在这清丽的天地间只有月和花。

①近景是一株身着淡红色盛装的垂樱树
②远景是暮色苍茫的东山
③山顶上渐渐发亮,月亮悄悄地升上淡紫色的夜空
④地上竟然没有一瓣落花
A.④①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①②③④
解析这一段文字叙述了月亮的变化(时间)以及眼前所见景色(空间),从“还见不到月亮”之时所见的“远景”到“近景”再到“地上”,视角从上到下;从“暮色苍茫”到月亮升空,时间在向前推移,因此答案为C。

答案 C
4.下面四句话,分别强调“年龄经历”和“处所”的一组是( )
①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一代青年终于走进了大学校园,从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从军营哨卡。

②一代青年,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终于从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从军营哨卡走进了大学校园。

③从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从军营哨卡,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一代青年终于走进了大学校园。

④一代青年终于从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从军营哨卡走进了大学校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

A.③和④ B.②和①
C.④和① D.②和③
解析④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从修饰限制“青年”的定语中剥离出来放在句末表强调;①将状语“从田间地头,从工厂车间,从军营哨卡”放在句末表强调。

答案 C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

(只填序号)
①它们有时候是那样,有时候是这样,莫衷一是的模样
②那种石库门弄堂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
③它们倒过来倒过去最终说的还是那一桩事,千人千面,又万众一心的
④上海的弄堂是形式多样,声色各异的
⑤其实它们是万变不离其宗,形变神不变的
⑥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迹,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和一堵墙上
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

文段是说明文,介绍说明的逻辑是:④①上海的弄堂是形式多样的——⑤③它们是形变神不变的——②⑥石库门弄堂的特色。

然后根据文中关键词语(如“其实”“它们”“声色各异”等)的提示,辨明主干句和解说句的关系,可进一步确定语序。

答案④①⑤③②⑥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欲别频啼四五声”一句中,“啼”包含了哪些寓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系”字本义是拴。

用在此处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诗人的衣襟,不让他离去。

诗人用拟人手法表现它们依恋诗人不忍诗人离去的深情。

(2)“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

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借花鸟抒发自己的不舍之情。

7.按照下面句子的结构(……甚或……固然……,可是……),另写一个句子。

(50字左右,语意连贯)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照彻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仿写能力。

考生应注意观察所提供例句的句式特点(本题例句是转
折关系的复句),仿写时要特别注意题干规定的句子结构“……甚或……固然……,可是……”。

同时,所写句子要符合语法规则,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

答案这些年的楼市发展甚或城市建设固然有开发商的贡献,可是有几个开发商的财富里没有失地农民、城市居民的血和泪?
8.请结合下面这首短诗的题目和表达特点,在诗中①②横线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语句,使其前后呼应、衔接自然、点明题旨。

望海
比岸边的黑石更远,更远的是石外的晚潮
比翻白的晚潮更远,更远的是堤上的灯塔
比____①____更远,更远的是堤外的货船
比出港的货船更远,更远的是船上的汽笛
比沉沉的汽笛更远,更远的是海上的长风
比浩浩的长风更远,更远的是天边的阴云
比黯黯的阴云更远,更远的是____②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简明、连贯、得体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注意语句的呼应,扣住“望”字。

答案①孤立的灯塔②楼上的眼睛
创新迁移
9.从下面课文中任选一篇,运用对称的表达形式,写一则课文评价语。

示例:《雷雨》:雷雨冲刷冷酷虚伪,电火吞噬孽债情仇。

《边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边城》:湘西景美,边城情深。

《赤壁赋》:赤壁赏江月,苏子叹人生。

10.修改下面一段文字,使之更简明。

①春花秋月,夏云冬雪,造化多情,大自然的色彩是美好的。

②人类应该为永葆大自然的色彩美作出自己的努力,让大海永远蔚蓝,让草原永远青翠。

③但是人类不以自然美为满足,艺术美的着意创造,有待心灵的加工,压入艺术家的豪情。

④色彩只有注入了画家的情感,
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文段谈的是自然色彩美与艺术色彩美的关系问题。

理解了这个中心,就会发现②处是文段中心之外的东西,谈的是环保问题,删掉它,文段就简明了。

答案删掉②
11.从下列16个词语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短文中的画线处。

参差不齐甚嚣尘上簇堆拥挤同时劳累出没传送错落有致尘土飞扬琳琅喧哗一同忙碌游动传递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

密集的、土夯的农家__①__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__②__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

店铺__③__,人马__④__,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

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__⑤__见识回藏两族。

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__⑥__。

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__⑦__。

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犄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菜,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__⑧__。

答案①参差不齐②尘土飞扬③簇堆④拥挤⑤同时⑥忙碌⑦出没⑧传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