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俭示康
②恰当地安排了详述、略述,采取了不同的写法
和用词。 叙述事例有详有略,根据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 作者自身和父亲的例子,李文靖、鲁宗道、张文 节的例子写得详细,其他例子写得简略。写法、 措词也不相同。这样叙述事例,也不累赘
三句话的作用:第一句取舍关系的缩句,表示舍“不逊” 取“固”;第二句证明为什么要取“固”;第三句说明 为什么舍“不逊”。
3、司马光是怎样来训俭示康的?论证方法 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段讲述自己的身世经历中的几件事,突出了自己的 “以俭素为美”、不喜奢靡的特点。事例论证 第2段,司马光回忆父亲当年招待客人的情况和“近日 士大夫家”招待客人的情况作对比,说明“近岁风俗尤 为侈靡”。 第3段举李文靖、鲁宗道、张文节的节俭的例子,赞扬 了崇尚节俭朴素的美德。事例论证 2、3两段,一正一反,对比鲜明,发人深省。 第4段,引御孙的话,从道理上论证俭和侈的本质不同。 这一段是在前面几段以列举事例为主的基础上,对论点 作深入分析,使人从理性上受到启迪。 第5段,举例论证。“俭”和“侈”的两种不同结果, 有根有据,令人深思。对比论证
1、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 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 为美。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 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3、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 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 4、“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 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5、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6、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 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7、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 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 辈风俗云。
词性活用 走卒类士服 人不相非也 句式特点 酒酤于市 翻译句子
第二段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
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 忍助之乎!
第三段
词性活用 上以无隐,益重之 故就酒家觞之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虽举家锦衣玉食 句式特点 治居第于封丘门内 得于酒家 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 —旦异于今日 何患不能 翻译句子 “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 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1、开头讲述自己的身世经历中的几件事,突出
了自己的“以俭素为美”、不喜奢靡的特点。 文章开头一段提出论点,为什么不单刀直入,而 是从自己的几件事例写起?这一段引用了孔子的 三句话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自己的“以俭素为美”、不喜奢靡的特点, 再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就起到现身说法的作 用,使晚辈读来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 与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习俗形成鲜明对 比,使论点更加突出。 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既揭示了作者“以俭素为美” 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说明“以俭素 为美”才是正统的道德观,是传统的美德。
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 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 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 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2)以俭立名,以侈自败。(“俭”和“侈” 的两种不同结果)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 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第四段 词性活用 远罪丰家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句式特点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பைடு நூலகம்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翻译句子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
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第五段
词性活用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 妾不衣帛 何曾日食万钱 至孙以骄溢倾家 孔子鄙其小器 近世寇菜公豪侈冠 一时 人莫之非 句式特点 卒以此死(于)东市 人莫之非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 翻译句子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 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风 俗云。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以俭立名,以侈自败
《训俭示康》文言积累· · · ·
文学文化常识; 司马光字
,世称 ,北宋 家, 家,他主编的历史著作 是我国古代最大 的一部 体 史书。因为宋神宗认为此 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道 ”而定名。
词性活用 (第一段) 自为乳儿 亦不敢服垢弊 以约失之者鲜矣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句式特点 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翻译句子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 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 独以俭素为美。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 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 原因是:
①这些例子各有各的意义、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 观点; 第1段以自己为例,引出论点,现身说法。第2段以父亲 为例,突出“风俗颓弊”的严重程度。这两个例子是从 家风的角度,以长辈的身份,从正面教育后代子孙。 第3段的例子,是同朝代、同官职的人和事,同是注重 节俭的典范,从正面论证,使人受到教育。3个例子又 不雷同:李文靖的例子说的是居住问题,参政鲁公的例 子说的是饮食问题,张文节的例子说的是要有深谋远虑, 地位变了,节俭之风不能改变。 第5段有7个例子,正考父和季父子是正面的例子,后面 5个是反面的例子。后5例都说明不节俭必自败的道理, 但具体情况又不一样:石崇丧生,是当代就败;管仲受 讥,是死后败了名声;公孙文子、何曾是祸及子孙;寇 准虽因功业大,别人不好指责他的过失,却也殃及后人, “今多穷困”。这样举例就不累赘,而是看到不同的事 例受到不同的教育,有新鲜感。
4、作者训俭示康的目的是什么? 主要观点:“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
病,嘻,异哉!”
3、司马光是怎样来训俭示康的?论证方法 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事例论证: 1、开头讲述自己的身世经历中的几件事,突出了自己 的“以俭素为美”、不喜奢靡的特点。事例论证
词性活用
句式特点
翻译句子
《训俭示康》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司马光为何要训俭示康? 3、司马光是怎样来训俭示康的? 4、作者训俭示康的目的是什么?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2、司马光为何要训俭示康? (1)近岁风俗尤为侈靡(社会风气) 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