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网络暴力成因的文献综述

有关网络暴力成因的文献综述

有关网络暴力成因的文献综述社会工作 142 张钟权摘要:自中国引入网络之后,中国民众进入到了网络时代,而网络暴力也随之而来,前有铜须门事件让人们认识到网络暴力的行为方式,后有乔任梁的去世让人唏嘘不已,网络暴力已经对我们的网络环境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而我们希望通过对其的研究,找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并从中寻找出解决方案,为网络环境的改善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网络暴力;社会学视角;心理学视角;传播学视角自1987 年互联网被引入中国之后,就意味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但是新的时代也会面临着新的问题,网络暴力就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个,从2006 年“虐猫女”、“铜须门”等典型网络事件的发生再到现在的网络互骂、网络水军和各种网络民粹主义事件等网络新现象的出现,中国的网络社会正在处于一个极其混乱的境地当中,网络暴力已经对我们的网络环境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目前学者们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大多从三个方面:社会学方面、心理学方面和传播学方面,但由于各个观点过于分散,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网络暴力的基本概念由于目前对于网络暴力还没有一个学界权威的定义,所以把几种的概括较为全面的定义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有学者认为网络只不过是通过虚拟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一种媒介,“网络空间”的本质就是“现实空间”,而网络暴力是人们在网络空间表达的过程中没有自己应该遵守的责任,造成的一种网络表达自由的异化,于是这些学者将网络暴力的定义为有一定规模的有组织或者临时组合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的、非理性的、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害的行为。

(张瑞孺2010;蔡骥2001;⑴ 莉萍2008)。

二是认为网络社会是不同于现实社会的,而网络暴力其实是群体对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审判,他们认为网络暴力的突出表现在通过舆论的“集结”优势达到强制性干涉他人的目的,其基本工具是洛克所谓的“名誉之法” (或叫意见之法),实质是一种道德约束。

(张淑华2010)在定义方面,我个人比较支持认为网络暴力其实就是言论自由表达过度的这一理论,因为很多网络暴力事件都是与现实中人们的生活分不开的,而网民对其的抨击也因为所发生的事件与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培养的价值观不符或者由于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满情绪转移到网络空间,更甚至包含一些更大层面的社会原因,而这些原因都无法由于现实生活先分离,这也是我支持这一观点的原因。

而对于网络暴力的特点,大多比较认同《人民日报》总结了网络暴力的三大特征: (1)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 (2)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隐私),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 (3)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但也有人总结网络暴力的特征:其一,极端不负责任,不去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其二.网友争抢道德的制高点,一旦占据了所谓的道德高地就开始用合理、合法的语气攻击他人;其三,非此即彼的圈子文化,不做朋友就是敌人;其四,煽动者从不摆事实,只凭臆断宣泄感情和煽动网民情绪。

(张健挺,2009)⑵《人民日报》是从网络暴力的行为方式上总结的特征,而后者则是网络暴力的行为模式进行了总结,所以两种理论并不完全相同,但都较为为全面的概括了网络暴力的特点。

二、网络暴力的原因分析(一)网络暴力的心理学原因对于网络暴力,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解释,主要的有三个方面的解读: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

对于心理学的方面的解释我比较认同古斯塔夫· 勒庞的《乌合之众》⑶中的观点,他强调人在群体中会变得冲动、多变且易怒,容易接受其他人的观点,偏执、专横、绝不忍受任何人的质疑也是群体的特点。

而这些特点表现在网络暴力中就是当一件事情的出现引起了网民的不满,网民就会表现得异常激愤,并且人数还会不断增加,任何一个反对的声音甚至是较为理性的观点都可能变成他们攻击的对象。

而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人还会对事情添油加醋,即事件本身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个个体会将它主观臆造出来,并把这种想法传播给其他人,导致这一幻想在众人的脑海中成为现实,就像话剧中某个反派角色因为演的过于真实,被台下的观众冲上来殴打一样。

而其他处于群体中的人,就像勒庞提到的那样,已经丧失了对于事物的批判意识,无法理性的辨别事情的真伪,于是就与周围人一起人云亦云,事实的真相就往往被埋没在各种各样的评论中。

还有一点在网络暴力中也常常能见到,原本是一件比较普通的事情,却被网友们无中生有的、或者把其他事情与此相联系,造成当事人道德败坏的形象,并引发众人的唾骂并进而引发出更过激的行为。

去年去世的乔任梁就是一个网络暴力的牺牲品,在他从患上抑郁症到自杀去世,所有的舆论对他的几乎都是指责,天津爆炸事件后,他因为发微博用词不当便招来众多网友的辱骂,很多人把他的内容以偏概全,并认为他没有公德心,在漫天的谩骂声中,乔任梁的抑郁症越发严重并选择自杀,但结果是这些网友却在他出殡的那天专门找那些明星没有发微博表示惋惜,并去谩骂这些明星,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网络暴力一个最主要的核心特点就是“暴力”,当某件事情触及了网民的敏感神经,就会招来网民铺天盖地的骂声,甚至出现了违法的行为,而《乌合之众》对此认为,人在群体中,会妄想自己由于在群体中就可以做成任何事情,并且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妄想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群体希望看见的,于是,各种各样的过激行为就由此而产生,这一点在群体性事件中也屡见不鲜,就比如发生在江西南康的砸车事件,如果放在一般情况下,任何人也不会有去砸警车的行为,然而在群体性事件中,这样的行为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网络暴力和群体性事件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很多学者认为网络暴力就是网络上的群体性事件,并运用对于群体性事件的理论来推进对网络暴力事件的研究和解释。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转变研究中提到的暗示法和团体影响法(刘毅,2008)⑷,证明团体对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大影响,这和《乌合之众》的观点相似,但社会心理学也对其进行了补充,他们认为评论在改变人们的态度中有很大作用,在对某件事情的描述中,如果没有人对此进行评论的话,是无法对人们的态度产生影响的,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网友对于网络事件的评论对其他网民的心理情绪和认知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而从社会心理学来研究网络暴力,就不能不提到去个性化的问题,众所周知,网络具有匿名性的特征,很多网友在网上使用的并非是真实信息,这会使网友们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做出任何行为都不用承担责任,因为没有人能够约束他,并且当个体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便会进入去个性化状态,这种状态将淡化个体的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意识,降低个体责任感与个人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当自我控制力量减弱,暴力与反社会行为就随时可能出⑸现(陈秀丽,2007)⑸。

中国文化中自来就有法不责众的古语,这也证明了当群体出现失范行为时,是很难对其追究责任的,于是个体在群体中是很容易产生平时不会出现的行为,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说就是在群体中更容易展现本我的特性,这就是从心理学角度对网络暴力的解释。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网络暴力,往往都是站在群体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研究者普遍认为网民在群体中的心理和单独一个人时的心理是不同的,在群体中容易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而产生激进的、冲动的、情绪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是感性的的、不计后果的,并产生巨大伤害,而群体思想也像瘟疫一样传染,越来越多的人会支持群体思想,任何对立的思想都会被孤立,最终没有了不一样的声音,所以从心理学校对来看群体思想通常缺乏理性,并会暴露出人们压抑在心中的阴暗思想。

在查阅文献中我们发现虽然网民群体是由一个一个真实的网民组成的,他们的心理变化是最终影响整个事件发展趋向的核心,但网民究竟是如何加入到网络暴力的群体中来的,又为什么在网络中发表那些言论,其根本心理是什么?这是笔者希望心理学能够在这些更细节的方面给出解释。

(二)传播学的解释而从传播学角度来解释网络暴力的成因。

首先先从传播学角度来解释网络话题是如何形成的,一些学者认为网络话题首先要从小话题发起,然后经过不断地被人们转载、评论、关注,在不断的与同等级的话题竞争的过程中,逐渐的发展成为被社会关注的一个大话题(张健挺,2009)。

从这里能够看出,网络话题的形成是需要有一个能够吸引眼球的的题目和内容,并且内容能够引起绝大多数人的共鸣,越新奇或者越能够激起普遍大众都较为敏感的神经,例如贪污、家暴、明星出轨等字眼的出现就越会容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这也是最近有网友调侃的“UC 震惊部”出现的原因。

美国著名学者赖特认为网络传播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不可避免的具有娱乐化的倾向,而按照传播学的解释所谓娱乐化就是事物以更显著的煽情性、花边性、刺激性的形式出现,让一切形态的思考变得更性感,更具诱惑力,以达到人情味更浓、更贴近观众、更容易吸引大众关注的目的,而正是这种网络传播内容越来越娱乐化的原因(李霞,2008)⑹。

报道的一方并不在乎内容的真实性,而只是希望增加更多的阅读点击数;而同样的,网民在对网络的一些话题进行评论时,有时也并不是为了挖掘事情的真相,理性的看待问题,而只是单纯的一种宣泄,希望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借这个平台发泄出来,于是话题创造者没有认真地去对话题进行报道,事件的前因后果、真实情况被断章取义的展示出来,而网友也是抱着一种不认真的态度参与其中,只是任由自己的情绪得到释放,而最终受害的只有那些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无奈的被网民将隐私赤裸裸的展示在众人的面前,并忍受来自各方的唾骂、羞辱和骚扰。

而从网络暴力事件中经常能发现网民在对某个人施加现实上的制裁时,往往是不择手段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比如说王千源事件,由于留学生王千源在美国发表了一些较左的言论,于是被众多网友骂为“汉奸” “卖国贼”并把她的一些个人信息发布到网上,导致她在青岛的父母每天收到众多陌生人的威胁、恐吓,甚至网友们在她家们前涂鸦、扔石子等等,给他们一家人的身心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而且网友还对王千源的身份大加猜测,甚至毫无根据,这与当年的“铜须门”事件简直如出一辙,在这其中很多行为就属于违法行为,但很多网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

有学者认为,这些事件证明中国网民的素质亟待提升,并且正是由于网络道德的缺失,才使得人们的网络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缺乏道德约束,社会道德也由于网络行为匿名性的特征,无法对人们形成强制性作用,对人们的约束力被大大削弱,网络环境才会如此混乱(李霞,2008)。

人们通常认为网络是自由发表言论,抒发感情的地方,如果像现实社会中存在诸多的规则和规范的话,网络也就失去它吸引人的地方,而网络道德的下降造成的网络归属感的降低甚至是缺失,则会使得人们在网络空间中遵循道德规范并自我约束,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