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开题报告一、核心概念的界定1.选题背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在知识经济时代被进一步理解为学校教育不仅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以适应学习化社会终生发展的要求。

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德育是其灵魂,因此,将发展性教育的理念渗透于学校德育,这既是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实践的需要。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方面,学校德育有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积累了丰富而有益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1)在道德教育目标上,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命性,目标过高而未能切近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实际,很少针对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将这些德育目标,化作具体的、富有针对性的情感品质和思想道德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

(2)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道德标准远离了他们的实际生活、抽象的内容影响了他们的理解、单一的标准影响他们多样化的发展,道德教育与儿童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处于分离状态。

(3)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上,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包括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儿童青少年出在发,而是把他们作为被塑造的客体,造成了与学生主体核心价值的背离,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

(4)在道德教育的形式上,脱离社会及学生的现实。

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忽视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之间极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学生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

(5)在道德教育方式上,往往过于重视我说你听,我授你受的说教方式,而不重视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和实践磨练。

(6)在德育主体上,往往过分重视学校和教师的育人作用,而忽略对家庭、社会乃至整个环境育人功能以及学生自我教育功能的开发,有时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将学校和教师置于与学生和整个环境对立的位置。

(7)在德育时机上,学校德育常常是为响应号召、完成计划而做,很少对学生个体思想行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性研究和预测性分析,所以往往等到学生品行出现了严重问题,才猝不及防,匆忙应对。

(8)在德育效果上,道德教育结果与学生行为严重脱离。

目前道德价值标准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行为已完全社会化,使学生在道德能力上面临多种挑战,在道德认识上都知道那么做,但道德行为却做不到。

传统学校德育的种种弊端,迫切需要我们对它作出深刻的反思和根本性的变革。

随着当今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化,给我国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我们正视全球化、市场化带来的义利观的变迁、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学校德育必须寻找新的有效对策。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人材培养目标和课程实施标准。

为保证新课改的培养目标和课改标准的顺利实施,不仅需要积极推动现有学科教学的改革,而且需要包括德育在内的学校全方位工作的改革。

从道德教育形成发展过程看,我们认为,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一是要构建有利于学生道德成长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即实现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等“三重生态”的圆融互摄。

二是必须注重顺利实现道德发展的两个转化过程。

即把教师所传递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然后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

而要顺利实现道德因素的内化和外化,必须促发学生的切身体验。

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真正的导引作用。

因此,我们变革学校传统德育,必须通过建立一种崭新的德育观,尊重生命,尊重自然,通过文化教化、环境感化、过程内化等基本途径,建构学校生态德育模式,实现品德教育与自然社会教育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小学生获得符合德性发展和自身生长需要的情感品质、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实现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为此,我们将以《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研究》为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2. 核心概念的界定生态德育:它指的是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观出发,开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养成关心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德育策略。

它力求受教育者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调控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把生态科学研究的成果引人学校德育,把学校德育看成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与自然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保持一致,就产生了学校生态德育。

学校生态德育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无可替代的生命体存在,尊重学生生命个体的生命性、主体胜和参与性。

德育工作者必须注重同家庭、社区及身边人的沟通,丰富德育内容和文化内涵,保持学校德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在促进青少年道德生命的自由生长同时,还必须把德育同白然环境、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自然、领略人生,扩展和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格健全发展。

因此,学校生态德育是一种新型价值观的培育,它将通过自然、社会、个体、审美和实践等具体价值观教育,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谐共生的总目标。

学校生态德育模式的构成包括了:学校生态德育的理论、校生态德育的目标、学校生态德育的内容、学校生态德育的策略以及学校生态德育的评价等基本要素。

3.生态德育的基本特征①价值取向上的超越性生态德育具有超越性的价值特性,即超越“人类中心”的狭隘视域,自觉上升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站在自然界发展演变规律的高度去看待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与合理性,重新体悟人类各种行为的道德价值,认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品性,引导受教育者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其“家园”的关系。

生态德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更加看重传播和渗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的道德价值,养成人的生态智慧。

②教育过程的引导性生态德育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迫切性、敏感性和棘手性而尚未被人们充分领悟的重大问题。

我国传统的生态意识停留在伦理学或道德思想成果的静态,尚未进到德育学的范畴和相应的德育活动领域,以致在整个近现代,学校中对生态道德的传播和对生态智慧的养成还比较贫弱,在生活中某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被赞颂为高尚的道德行为,导致了生态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日益严重。

生态德育就是要用更加理性、自觉、系统的架构,引导受教育者从小养成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理解生命、关爱生命,学会关心可能影响整个人类社会、整个自然界的深层生态问题。

③实践操作中的生活性在传统德育知识的灌输状态下,无法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当然也无法形成良好品格和相应行为。

生态德育强调个体的道德参与和体验,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体验,由于体验者是以祥和的心态进入生态体验,直接融入生态环境,因此能产生亲近感、善感、美感,体会到生命的多样性,从而体验到的每一个生命与体验者自身一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并以它自己认可的方式表现着自己的生命价值。

活生生的经历,会让生态德育体验者产生一定的生态德育感受,使原本抽象的教育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赋予饱满的、真实的生活内容。

④内容传播上的丰富性人们每天所从事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活动,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

儿童青少年既喜欢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轻松愉快的交往,也酷爱亲近自然,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

而且儿童青少年之间的交往,往往要以一定的自然环境为依托。

生态德育不仅能充分利用人际德育资源,而且能顺应人们亲近大自然的天性,积极挖掘利用自然界一切富含审美价值的德育资源,使德育内容极大地丰富起来,使受教育者在欣赏自然、滋生保护自然环境意识的同时,获得大自然丰厚的道德滋润。

二、研究目标(一)学校生态德育的研究目标1.注重生态德育的基础理论建设,了解生态德育与学校、社会、家庭环境建设的关系,生态德育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之间的关系,探索学校生态德育的体系构成及其规律。

2.研究生态德育中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3.研究受教育者在三重生态之冲突与寻求新的平衡与和谐的动态关系中其生态智慧、生态意识识和生态能力等形成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4. 研究生态德育的学科渗透,按照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和教育的渗透性原理,努力发掘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并加以充分有效的利用。

5、发掘教师的育人的潜能,打造一支理论型、科研型生态德育的骨干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与自然界、社会和文化精神保持多样性与协调发展的教师主体性生态因子。

(二)学校生态德育的培养目标1. 让学生懂得环保的基本知识和观点,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珍爱生灵,具有求善爱美之心,建立物我同一的价值观,学会协调人与自然系。

2. 让学生懂得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知识和观点,在体验中领悟关系、澄明生活、开启道德智慧、去发现真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会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3. 让学生懂得人与他人相互关系与交往的基本知识和观点,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生命,关心并乐于帮助他人,追求终身发展的自觉性、自主性、自制力和文明竞争意识。

4. 让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一是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主要包括生活质量意识、生命健康意识,卫生保健意识,心理健康意识,自我防范意识,交通安全意识等;二是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主要包含在社会关系中自我指向的品质,如自尊心、耻辱感、诚信意识、责任意识等等。

概括的说,学校生态德育不仅关注人际关系,而且追问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性,其培养目标主要就是要养成受教育者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

三、本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生态德育首先始于对生态的研究,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ast·Haeckel]首先把“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

1935年英国的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本世纪70年代,生态学已从纯粹的生物学研究走上了一条与人文学科融会贯通的新道路。

体现在生态系统的含义逐步广义化,它不但指生物学上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且指人工生态系统,甚至包括任何自组织的动态开放系统。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nce Cremin]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这一概念,从此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开始渗透到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

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会议,提出了生态环境教育目标后,我国学者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教育生态学的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