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下册数学考试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考试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考试题
一、填空。

1、4个百和5个十组成的数是( )。

2、用6、2、0、7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
是( ),最小的三位数是( )。

3、在右图括号里填上这扇门合适的长度单位。

4、的( )面。

(2)猴山的( )面是水池。

(3)乐园在竹林的( )面,
在水池的( )面。

二、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50+60= 480-80= 600+900= 780-30= 50+600= 700-500= 728= 69= 80+30= 402=
530= 207= 432= 213= 213=
2、完成下列竖式。

185 766 865 998 14 22
+321 +218 -798 -359 2 3
3、比一比,算一算。

6+9= 7+9= 8+5= 18-9= 15-7=
60+90= 70+80= 80+50= 180-90= 150-70=
16-8= 56= 78= 35=
160-80= 506= 780= 305=
4、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176+245 536+78 575+366 477+299
5、用竖式计算。

477+156= 203+356= 597-486= 985-798=
669-578= 776-492=186= 578=
三、解决问题。

1、桃树138棵,梨树比桃树多78棵,苹果树比桃树多105棵,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2、商店里陈列了以下商品:
(1)算一算手风琴比上衣贵多少元?
(2)如果买一个台灯和一件上衣要花多少钱?
(3)一个公司的会计去买台灯,买了3个,要付多少钱?
3、一列客车的一节车厢能载客118人,一辆大客车载客比一节车厢少73人,一辆大客车可载客多少人?
4、故事书有400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42本,科技书有多少本?连环画比科技书少197本,连环画有多少本?
5、小朋友们出去游玩,二年级一班去了23人,二班去了32人,三班去的人数比一班和二班的总人数少15人,三班去了多少人?
6、有3组小白兔在拔萝卜,每组5只,收白菜的小白兔比拔萝卜的多8只,收白菜的小白兔有多少只?
7、小强家暑假期间准备去旅游,平均每天开支预算如下。

(单位:元)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饮食住宿交通和购物合计
35 70 18
(1)把表格填完整。

(2)如果他们准备旅游7天,准备250元的饮食费,够吗?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3)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