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康德李革的故事
成立于2000年底的无锡药明康德是李革第二次创业的产物。
1993年,李革从哥伦比亚大学化学专业博士毕业。
凭借其在攻读博士期间发明的专利技术“标记的组合化学技术”,李革获得了风险投资,在美国第一次创业,创办了一家生物医药公司。
该公司于199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成功。
在此过程中,李革对美国新药开发的技术和市场运作掌握了第一手经验。
1999年,李革受邀回国访问考察。
此时,国内的医药研发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医药研发外包业务这种商业模式在国内甚至还未为人所知,国外对国内在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指控更是层出不穷。
但已经具有医药研发技术和商业运作经验的李革敏锐的感觉到,在中国开展医药研发业务外包业务,具有人力资源和技术上的很多优势。
李革说,“在美国,新药开发的成本每年都在大幅度上升。
药品每提早一年上市销售,整个美国医药行业相当于多获利5000亿美元。
但新药开发的成功率却只有0.1%,比太空技术的成功率还低。
并且,新药开发的周期越来越长。
”
导致如此低的开发成功率,“关键是人力资源的限制。
新药开发需要合成大量新的化合物。
但美国医药公司的人力资源是有限的。
像我们的副总裁陈宏伟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几十个专利,但在美国公司时,手下只有20多人的开发团队就算不错了。
而在药明康德,他手下可以有200多人的技术团队,再加上有技术和实验室条件,大大增加了合成新化合物的能力,增加了新药开发的成功概率。
”李革说。
这种人力瓶颈是李革在美国经营其医药公司时遇到的最大障碍,这种障碍正是李革回国重新创业的最大动力。
药明康德的价值在于:“以药明康德的人力资源规模,把真正能做成药的化合物都做出来,实现了很多海外大型医药企业无法实现的能力。
”
正是看中了国内的人力资源优势,2000年底,药明康德在无锡注册成立。
其中,李革以自有的知识产权和入股。
创业伊始,李革就确定了医药研发外包业务的模式,更类似于一个开放的开发平台: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主要提供实验室研发服务,以及高级中间体和原料药的研究生产服务。
但当时,国内医药企业对医药外包业务模式还很难认可。
大型医药企业有自身的开发部门,而中小型医药企业又无法承受外包的成本。
药明康德只能“身在中国,心在国际市场”,凭借李革在海外的关系,市场重点目标指向国际。
按照李革的估算,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的药物研发费用占到整个药物销售额的10%的比例,医药研发外包市场整体规模约为500亿美元。
而国外医药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医药企业将其中的部分环节转移到亚洲等国进行,已经成为趋势。
药明康德的诞生正逢其转型之时。
药明康德的第一个客户就是李革自己创业的第一家企业。
至2002年第一个财务年度结束时,药明康德实现2500万元人民币收入。
2004年,药明康德的总收入超过1.7亿元,2006年这一数字在5亿元以上。
2007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的销售额已突破7亿元。
今天,药明康德拥有80多家客户,全球前20家药厂中的18家以及前10家制药公司中的9家都在其中。
同时,按照李革的上“规模”想法,药明康德的开发人员每年都在增加,到2008年初,药明康德仅在国内就拥有了2700人的开发团队,再加上收购的AppTec公司逾700人的开发队伍,“药明康德的新药开发能力已经超过了很多医药企业”,李革说。
2007年8月,药明康德在纽交所成功上市,融资1.8亿美元,大大充实了药明康德的扩张实力。
近期,药明康德扩建了其在天津、上海金山以及苏州吴中区的新研发基。
现在,“药明康德可以同时进行上百个研发项目的运行,小到合成新化合物的项目,大到做上吨的原料药,项目的研发周期也由一个月到一两年不等。
”李革说,“从理论上来说,以前需要1人年的开发工作量,现在有可能在两个人的情况下,变为半年的开发工作量。
” 但李革并不认为药明康德的成功关键是“价格低廉”,而是在“同等服务质量下,药明康德还具有很高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