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纲要 (答案版)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纲要 (答案版)

名词解释1、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业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3、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利率传导机制:央行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使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投资增加,最终引起收入上升的过程。

5、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6、滞胀:高失业率高膨胀率的状态,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

7、资本存量的稳态:人均资本量将不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一种状态。

8、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9、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11、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定准备率提留的准备金。

16、存款准备金:经常保留的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

12、货币流动性陷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

13、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

14、消费物价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15、费雪效应:费雪效应是名义利率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而变化。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17、通货膨胀: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升。

19、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20、公开市场业务:实质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在索洛模型中,储蓄率是怎样影响稳定状态产出水平,以及稳定状态增长率的?如图:如果△k=0,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加折旧。

所以稳态条件是:sy = (n+δ)k 当储蓄增加时,人均储蓄曲线向上移动。

形成新的稳态。

在新的稳态时:人均产出增加,人均资本增加。

稳态时的产出增长独立于储蓄率,所以增长率在短期提高后,会逐渐降低到劳动人口增长率水平。

2、什么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两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二者的区别:摩擦性失业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的,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是由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导致的。

结构性失业性质上是长期的,是摩擦性失业的较极端的形式,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比如技术更新或者消费者偏好发生变化。

3、怎样理解通货膨胀的概念?通货膨胀的含义: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概括为:物价上涨的态势——不是偶然的、一时的,而是成为经济走向、趋势的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的分类1、以市场机制是否发挥作用为标准,可分为公开型和抑制型通货膨胀;2、以价格上涨速度为标准,可分为爬行、温和和恶性通货膨胀;3、以通货膨胀预期为标准,可分为预期型和非预期型通货膨胀;4、以通货膨胀原因为标准,可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推动型、结构型和体制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度量指标: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4、简述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又叫终生收入假设,莫迪利安尼认为支出取决于预期的终身收入,则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相等。

预期的终身收入取决于预期的工作年限和年劳动收入以及家庭财产。

假设人的寿命、工作年限和收入确定,储蓄的利息因素不加考虑,不考虑价格变动不考虑遗产因素(无遗产)得基本结论:C=aWR+cYL 其中,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年轻人和老年人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中年人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5、什么是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6、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

这就是斟酌食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

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

反之,当认为总需求要求非常高,及出现通货膨胀是,政府应当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

简言之,要“逆经济风向行事”。

7、什么是货币创造乘数?主要和什么相关?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

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

根据银行体系的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提取一定比例留作准备金,而另一部分可以由银行向客户放款,从而进一步增加货币量。

如此继续下去,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ΔM=ΔD/rd。

式中ΔD为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的存款;rd为法定准备率。

8、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如买进债券,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卖出债券,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为了保证存款人及时、足额地提取;也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防止它们不适当地扩张存款,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更为了通过对准备率的调节,调节货币供应量。

如降低准备金率,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提高准备金率,减少货币量,利率升。

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的作用:低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

反之。

9、说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额通过总供给所以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需求过渡增长的主要原因财政政策:(政府增加支出,减少税收从而引起总需求的的增加)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从而引总需求的增加。

)10、说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指的是当生产要素获得充分利用时,GDP在长期里所经历的过程。

由于技术进步、资本累积、人口增加或新资源的发现,经济增长是可预期的前景。

同样,由于供求的不配等原因,经济增长也一定会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这个概念侧重于经济总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这个概念则不仅仅涉及经济总量的增加,它还涉及经济结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念的调整,更为强调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11、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由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可看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劳动量变动,资本量变动和技术进步,换句话说,是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进步。

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生产要素由劳动和资本存量两部分组成。

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

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

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12、试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总需求的构成Y=C+I+G+NX 假设政府支出由政策固定,则其余三个部分取决于经济状况,特别是物价水平。

1.物价水平对消费的影响:财富效应。

当物价水平下降时,货币的真实价值提高了,消费者更富有,鼓励他们更多的支出,增加了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2.物价水平对投资的影响:利率效应。

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家庭会减少货币持有量,增加储蓄,因此利率下降,从而鼓励更多的用于投资品的支出,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3.物价水平对净出口的影响:汇率效应。

当一国物价水平下降时,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真实价值下降了,这鼓励了更多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反之亦然。

综上,总需求量随物价水平反向变动,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3、实际工资刚性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工资刚性是指工资确定之后不易变动(尤其是不易下降)的特性,即工资的弹性不足。

工资刚性是在职工的工资不与本人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的条件下产生的。

它具体表现为:工资等级一经评定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工资不能随劳莉贡献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而经常变动;工资待遇能上不能下,能增不能减,形成了终身待遇。

工资这种特性的存在,使工资在经济运动中不能充分发挥分配机制的动态功能,失去了经济杠杆应有的作用,窒息着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因此,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建立,应该逐步改变这种特性。

1、企业对工资和薪金的管理对不同职位支付不同等级的工资2、工会的存在,使工资模式僵化A、劳动固定合同论发生于有工会组织的大型企业,变更合同需要付出代价,存在菜单成本,导致工资刚性B、劳动隐性合同论:非正式合同论厂商是风险中立者、工人厌恶风险,所以在工资和就业上达成协议和默契,导致工资刚性。

“看不见的握手”。

合同工资=劳动边际产量+保险赔偿,保险赔偿可随经济周期而变动,使合同工资稳定3、在职者-职外者理论:内部人-局外人模型高失业率迫使局内人接受低工资老厂商有可能以低工资雇佣局外人取代一部分局内人4、效率工资理论:20世纪80年代的狂热高工资→工人身体健康、生产积极性高、失业的机会成本高、调换工作的机会成本高、吸引熟练工人、减少工会威胁→工资存在刚性14、为什么银行危机会导致货币供给的下降货币供给中包含贷款,贷款人拿到贷款后,在未使用时放在银行里,形成存款,如果已经使用了(支付给他人),仍然放在银行里(可能是不同的银行),也会形成存款,这样有了新增的存款便可以继续放贷。

当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时,也就是金融危机,银行就不贷款了,并收缴以前的贷款(如果能的话),这样贷款的存量(也就是银行累计贷出尚未归还银行的款项总额)就会下降,紧跟着,存款会下降,然后货币就少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