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句子”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结构等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或者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文眼)、概括段意的句子。
2.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的句子,或者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3.从表达技巧上说,指那些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的句子以及比较含蓄且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4.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子。
该考点或结合有关句子设置选项,或针对具体句子设置成主观题,要求考生理解其含意。
常见的设问形式主要有: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话的深刻含意;2.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3.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等。
选项中常设置的陷阱有扩大或缩小概念范围,混淆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更换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等。
一、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说兴趣梁衡①兴趣是什么呢?兴趣就是人追求完美事物的一种本能。
孩子对糖块有兴趣,姑娘对打扮有兴趣,老人对忆旧有兴趣。
人们对休闲、娱乐、美食、华服、好房子、好车都有兴趣,因为这样活着就舒服。
但只满足于此也不行,时间长了就要退步,要堕落。
于是人们对学习、开拓、创造也有兴趣。
这样人类才会活得更美好。
②有兴趣,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是人的天性,人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天性,要发现兴趣。
这不用专门去教、去辅导,你只要不压抑、不干扰它就行。
就像水,一打开闸门就自然往下流;像烟,你一点燃就自然往上走。
信佛者到处拜佛,佛经上说,你不必拜,佛就是你自己,只要你想成佛,就能立地成佛。
如果你能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对某种事物的强烈兴趣,你就能立地成佛,你想成为什么样子,就能成什么样子,这才是一个最厉害的秘密武器。
③老师、家长总是怕孩子不学习,总嫌孩子不努力,“新松恨不高千尺”,其实,你不要急,也不必“恨”,更不要那么“狠”,搞得孩子们眉头常皱,心存压力。
你只须细心地去发现他到底对什么有兴趣。
就像,发现落叶下的一根春笋,只须浇一点水,一回头,它就蹿高好几米。
园丁的作用不是用剪子把花草剪整齐,而是用锄头把杂草锄干净。
生物学、人才学研究已经揭示,基因决定了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某种特殊的才能。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这句话是没有错的。
④兴趣是寂夜里飘着的萤火虫,常在你不经意时灵光一闪,有人及时捕捉到了自己的兴趣,有人却在兴趣敲门时木然无应,花自飘零,水自流,错过了机遇。
歌德的父亲安排歌德学法律,他却对文学、科学有兴趣;伽利略的父亲安排伽利略学医学,他却对物理、天文有兴趣。
每一届诺贝尔奖公布后,记者总要向得主提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从事这项研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对它感兴趣。
”⑤兴趣是人的天性,但要成就功德,还得将它转化为目标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达尔文小时候对生物有兴趣。
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一只未见过的甲虫,就用右手提住;又见一只,即用左手捉住。
这时又发现第三只,情急之下他将一只放入口中,腾出手来去捉第三只。
不想嘴里那只甲虫放出一种辛辣刺激的液体,他“哇”的一声,三只全跑了。
可以看出,这时他的兴趣还是一种孩童式的天性。
但是,由此出发,他后来毅然参加了贝格尔舰的环球考察,一走5年。
每到一地,他就采挖生物标本,托运回国。
5年后他定居伦敦郊外潜心研究这些资料,冷板凳一坐就是20年。
1859年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
是目标和毅力巩固和延伸了他的兴趣。
⑥如果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责任和牺牲。
特别是从事社会科学的人,必得担大责,才能有大成。
比如许多文学少年,当初只是因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而对文学产生兴趣。
但真正要成为大作家,如鲁迅,如托尔斯泰,则非有为时代,为民众立言的责任心不可。
至于说到社会活动家更是要心忧天下,以身许国。
兴趣只有在注入了目标和责任之后才算成熟,才能抗风雨,破逆境,到达胜利的彼岸。
⑦总之,兴趣是成就人生的一粒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的人从一开始就没有弄清楚自已是瓜还是豆,或因环境所迫,瓜秧爬上豆架,满拧着长;有的人知道是瓜是豆,春风得意,却耐不过夏的煎熬,等不到秋天的丰收。
只有那些像达尔文一样,一开始就认定要收获一颗大瓜的人,栉风沐雨几十年,才能享受到秋收的喜悦。
1.联系全文,说说该怎样做才能让兴趣帮助我们成功?【答案】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天性,要发现兴趣;及时捕捉到了自己的兴趣;还得将兴趣转化为目标和毅力;兴趣还得转化为责任和牺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作答。
从“人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天性,要发现兴趣”“兴趣是人的天性,但要成就功德,还得将它转化为目标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如果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责任和牺牲”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文章第⑤段列举达尔文成功的事例有何作用?【答案】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兴趣是人的天性,但要成就功德,还得将它转化为目标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观点。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达尔文小时候对生物有兴趣。
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一只未见过的甲虫……”明显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作用是论证了此段的首句(观点句)“兴趣是人的天性,但要成就功德,还得将它转化为目标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观点。
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服务的。
3.谈谈你对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兴趣是成就人生的一粒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答案】兴趣可以帮助我们成就人生,不同的兴趣可以成就不同的人生,我们要学会开发自己的天性,要发现兴趣,并努力去实践,才能成就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这里把兴趣比作种子,强调了它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4.作者认为“这不用专门去教、去辅导,你只要不压抑、不干扰它就行”,你对此有何认识?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80—100字)【答案】阐明自己观点,联系生活体验,语言简洁流畅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
此题作答时应该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如何发现兴趣和培养兴趣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
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
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
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
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
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
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
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
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
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
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
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
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
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
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
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
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
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
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
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案】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或: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论点是一个表达观点的陈述句子,一般不用修辞手法。
论点位置一般在题目、第一二段、结尾以及几个分论点的组合。
首先,观察题目“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是一个表达了观点的陈述句。
然后梳理文章思路验证。
①段用鲁迅、哈佛学生的事例引出论点“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段解释什么是习惯。
③④⑤⑥段分别从优秀习惯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勤奋、需要争创一流意识、需要不看重客观环境几个分论点角度论述了论点。
⑦段总结。
通过验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确实是本文论点。
2.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举例论证。
以鲁迅和哈佛大学为例,既论证了“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的观点,又引出并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和首段作用。
①方法判断。
“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