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学情调查问卷“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需求,在本课里学生的兴趣点、发展点又在哪里,为此我课前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了解学生知识、认识上的状况后就可以为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做好准备。

1、你觉得自己对小说和艺术了解吗?
A、非常了解
B、比较了解
C、不太了解
D、一点儿都不知道
2、你对于小说和艺术的了解来自于:
A、影视
B、中小学课本
C、老师的讲述
D、图书馆
E、媒体宣传F书画展览
3、提起小说和艺术,你会想到什么?印象最深刻、最为熟悉的小说是什么?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4、下面的影视作品中你印象最深刻、最为熟悉的是什么?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5、你觉得,明清的小说和艺术让你学到了什么?
A、明清小说和艺术特点
B、众多小说人物
C、明清的社会现象
D、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状况
6、你对京剧了解多少?
A、了解
B、不了解
C、听说过,但不了解
D、在电视上看过,但是看不懂
7、对京剧的脸谱了解吗?
A、了解
B、不了解
C、看到不一样,但不了解
8、说说明清小说的成就有哪些?
9、四大名著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谁?为什么?
10、有人讲孙悟空富有反抗精神,也有人讲孙悟空后来保唐僧取经是维护正统秩序。

你是怎样看待孙悟空的?
11、阅读下面《红楼梦》第四十四回关于刘姥姥在大观园吃饭时的描写: 刘姥姥拿起筷来,只觉不听使,又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

我且得一个儿!” 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吧,冷了就不好吃了。

”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忙放下筷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去了。

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过响声儿就没了!” 请完成: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对刘姥姥进行描写
的?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整理同学们的问卷,我发现学生在知识和认识上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全班80%的人是通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了解的明清小说的,只有10%的个别同学出于兴趣爱好阅读过这四部名著。

看来,电视剧对于历史知识的普及真是功不可没。

1、有95%的学生在上课前了四大名著,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关注明清小说。

2、学生们了解明清小说了解的渠道相对集中,主要通过中小学课本和影视、文学、艺术作品。

3、学生印象最深刻、最为熟悉的明清小说和艺术中,80%选择了红楼梦,选择其余几项的只有20%。

4、70%的同学对京剧不了解,并对此不感兴趣。

5、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对于当代中学生的成材,要学习唐僧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孙悟空大胆创新的精神以及沙和尚脚踏实地努力学习的精神,学生们认为崇高的理想和团队合作精神也很有促进作用。

总结:七年级的学生对艺术通过影视作品有一定的了解,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缺乏对四大名著完整学习和阅读,尤其是对小说的欣赏和戏剧的欣赏不够。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学情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对本课的所涉及的内容还是有所了解的,但学生还无法从整体来分析四大名著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即无法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地分析问题。

1、本课为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4课,也是七年级历史课程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明清的小说和艺术。

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它是中国文学和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对于同学们从整体上了解和把握中国的文学史和艺术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2、对于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代表了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

一方面在于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相当完美;另一方面在于它全面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3、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启发式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

课堂当中应以史为据,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引领学生深入课堂。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以及观看相关影视片段,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设计本课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巧妙地把目标转化为问题,把知识转化为情境,把教法转化为学法,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