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角的概念的推广——教学设计

角的概念的推广——教学设计

《角的概念的推广》一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我校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由李广全、李尚志编写的基础模块《数学》教材。

角的概念的推广来自本教材的第五章的第一节。

这节课主要内容是角的概念的推广,首先通过生产、生活的实际例子阐明了推广角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然后又以“动”的观点给出了正、负、零角的概念,最后引入了象限角的概念。

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以下必要性:
1、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

2、是前面所学函数类型的延伸。

3、是描述旋转运动和周期性现象的重要特征量。

4、是专业的重要学习工具。

2、课时安排
5.1.1节:任意角的概念的推广,45分钟。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象限角”的含义,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观点审视事物。

能力目标:通过布置课前任务一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让学生讨论、讲解一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问题一一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冋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一一让学生感悟数学的实用性;
通过小组活动一一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掌握象限角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旋转方向的观察、象限角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
学习对象为中职一年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普遍对初中数学有恐惧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学生重视专业课,忽视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和积极性,但缺乏耐心和恒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学科特点,更多的学习活动设计将以观察、识别、分析、判断、讨论为主线,以掌握方法、步骤为目标,让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引入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象限角的概念。

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理解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并由此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策略:
(1)引导发现法。

通过已学过角的定义来发现角的概念是可以推广的。

(2)任务驱动法。

通过实际问题,使角的推广变得更为必要,如螺丝扳手紧固螺丝、时针与分针、车轮的旋转等等,都能形成角的概念,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形成正角、负角、零角的概念,突出角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3)多媒体法。

通过讲解、归纳、概括来介绍角的有关要概念,通过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分类学习法:了解数学知识是有规律可循的,要弄清角的分类及分类的方法。

(2)合作学习法: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2、实例引入
生活中很多实例中的角度不在0°w a < 360°范围内,思
2、象限角、界限角的概念
如果把角顶点与直角坐标系原点重合,角的始边在x轴的正半轴
上。

这时,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就称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如果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就说该角不属于任何象限,称其为界限角(轴线角)。

女口00、一900、1800、900……
注:界限角都是90°的整数倍。

(1) 1200(2) 3OO0(3)—2400(4)—900
答案:第II象限角第IV象限角第II象限角轴线角练习
1:1、在直角坐标系中分别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
们是第几象限的角:(1) 60°; (2) —210°; (3) 225 ° ;
2 、连一连
(备注:利用软件和动画引导学生做题,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趣味学习)
练习2:以自己的生日的月份和日期组合成角度,做出该角,并判断其所在象限。

3、象限角的判断方法
①、定义法:根据象限角的定义判断;
②、利用角的余数范围判断:将超出00--36 0 0的角除以360°判断其余数所在象限,从而得出此角所在象限;
③、利用软件批量操作判断
三、课堂分组练习:
全班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合作学习并展示结果,对排名前三的队伍进行加分奖励。

1、锐角是第几象限的角?第一象限的角是否都是锐角?答:锐
角是第一象限角;第一象限角不一定是锐角。

2、指出下列各角是第几象限角?
(1) 420° (2)-75°, (3) 855°, (4) —510°复习提问直角坐标系中的象限是如何划分?然后采用课件辅助教学,展示象限
例题2:判断下面的角是第几象限角角的定义。

引导学生分析讨
论出,界限角都
是900的整数
倍。

利用课件展示给
学生如何利用
excel 表格、软
件判断象限角。

学生堂上分组
练习,教师巡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