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亚杰理论(最全)

皮亚杰理论(最全)


2、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 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 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 的适应( adaptation),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 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外部的动作 • 动作 目的都是适应 内化了的思维动作 • 同化(assimilation) • 适应方式 顺应(accommodation)
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 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直觉性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 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 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 化的过程。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 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 象
自我中心言语
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 点出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 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 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 不相干。
三、具体运算阶段
• 获得了守恒性 • 去自我中心 • 群集结构的形成:
•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 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量变过程,不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 • 图式( scheme ):经验的认知结构,是有 组织的动作或思维的模式。 例如,概念:狗 + 大狼狗——>“狗” + 大 小因素
• 顺应:改变主体的动作(图式)以适应客体 (环境)的变化。(质变过程,引起新的图式)
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

皮亚杰,瑞士人,他的认知理论是发展理论中最重要、最详尽和 最有争议的理论。1907年,他发表在杂志上的第一篇文章时年仅10 岁。4年后他又发表了一些关于软体动物的文章。这使他萌发了在 日内瓦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软体动物的部门供职的愿望,但是博 物馆主任知道他还是一个中学生时就拒绝了他的要求。皮亚杰对 生物学的研究一直很有兴趣,到1920年,他开始注意到生物学与 心理学之间的关系。随后的20年中,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儿童智 力的著作。到他84岁逝世那年,皮亚杰已出版40多部著作、发表 了200多篇论文。
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 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 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 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 向未来。
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
• 具体运算:在心理上操纵客体和事件(命 题内思维:能够产生、理解和验证具体的、 单一的命题 ) • 形式运算:操纵假设情境中的命题与观念 (命题间思维:能够推论两个或更多命题 之间的逻辑关系 )
群集结构
• 1、序列:根据某种可定量的维度排列客体。 • 2、关系思维:认识事物的关系而非绝对的 特征。 • 3、类包含:同时思考整体与部分(认识到 范畴之间存在层级关系 )。
四、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它的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此时已 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 形式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进 行推理。
发展阶段观点总结
• • • • 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 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三、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前道德阶段:没有形成道德判断标准(0— 5岁) •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 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 的。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 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 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
客体永久性
• 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依然知道该客体的 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 性。如“屏幕效应”、“隧道效应” 。 • 客体永久性的形成,是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从自 我中心状态的第一次解除,是第一次去中心化的 重大成果,皮亚杰称它为是“哥白尼式的革命”。
贝拉吉恩的客体永久性测验
Hale Waihona Puke • • • •思考与练习: 1、理解概念: 图式、客体永久性、守恒、自我中心主义。 2、试评述皮亚杰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例如,动作:吃奶 吃饭;用勺子 用筷子;
• 适应的本质是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 • 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达到机体 与环境的平衡。 • 心理发展的过程:平衡 不平衡 平衡 (适应)
智慧发展的阶段
• 心理发展可以区分为不同水平的连续阶段,阶段 之间具有质的差异。 • 前一阶段的行为模式总是整合到下一阶段 • 发展的阶段性不是阶梯式,而是有一定程度的交 叉重叠。 • 各阶段出现的年龄因智慧程度和社会环境影响而 略有差异,但先后次序不变。
• 道德认知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 水平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 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 •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 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认为受赞 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 以满足个人需要和个人利益作为行为的准则, 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是好的。
• 研究轨迹 • 皮亚杰于1918年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自然 博士学位。对生物学、哲学和逻辑学有兴 趣。在研究了生物学和认识论后,发现在 认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接起来 的纽带——心理学。
1、哲学思想主要受康德主义的影响,“图式”概念源于康德的“先 天图式”。但皮亚杰不是先天论者,而是持构成 (constructivism)观点。 2、结构主义对皮亚杰影响很深。结构:整体性、转换性、自我调 节性。 3、“同化”、“顺应”概念来自于生物学。 4、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如“自我中心倾向”。 5、用符号逻辑(数理逻辑)来描述儿童的智慧活动。
例如类包含(概念习得):开始对各种具体概念进 行抽象,概括出更高级的概念。
运算
• • • • 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 守恒性 可逆性 系统性
守恒
• 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 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 并未改变。
• 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
群集结构
• 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杰 认为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它只是群集 运算中的一个部分。
(2)他律阶段:以服从权威为特征(5—9岁)
•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 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其基本特征:一是绝对遵 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 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 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 不可变更的。 •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 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 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 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 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儿童在评定行为是 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 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 地位看问题。
二、前运算阶段(2岁-7岁)
主要特点:早期的符号功能、自我中心、思维的片面性
•基本特征:儿童能够利用表征(心理表象、图画、词汇、 姿态)而不仅仅是动作来思考客体和事件。这时思维受自 我中心化的限制,即专注于直觉状态,依赖于外表,并显 得绝对化、刻板化,缺乏灵活性。
自我中心
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 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 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

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逐渐地认识周 围的世界。在成人眼中,一切物体可具备 “大”“小”两个属性,但不能同时既大有小, 物体可以从大到小来排队,由于重力作用,物体 会自由下落,但不会自由上升。我们知道什么是 时间、空间。我们相信视野以外的物体并不会因 此从地球上永远消失。我们还可以预知人、事、 情境的变化与发展。这些平常不过的事实在儿童 眼中可能具有极不同的含义。因次,探讨儿童认 知发展理论,对了解儿童的认知模式和过程有着 重大的意义。
• 二、思维(认识)的起源 • 儿童的认识或思维是从哪来的?对于这一问题有 多种解释。 唯心论者认为思维来自于先天遗传; 经验论者认为思维来自对客体的知觉; 皮亚杰——相互作用论 认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 的来自主体,也不是单纯递来自客体,而是来自 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 皮亚杰对认识本质的回答,强调了儿童本身的主 动性和能动性,知识不是简单地摹写,它必须通 过儿童自身的动作和运算才能获得。
B
实验者从A、B、C、D四个 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 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 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 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 片。
A D
C
三座山试验
自我中心
• 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 • 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 的立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集 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这种自 我中心不仅表现在儿童的言语中、表象中、逻辑 中,而且在儿童中的外部行为也比比皆是。
(3)自律道德阶段(9岁以后) • 此阶段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判断行为时, 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 有自我独立的判断标准
• 扩展阅读: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研究方法:两难故事 • 或者遵守规则、法律或权威人物,或者为了满足 个体需要而采取与规则冲突的行为。 • 有一位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 药可以救她,就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这 种药成本很高,而药剂师又以十倍于成本的价格出售, 索价2000元。她的丈夫四处借钱,也只凑够药费的一 半,他不得已,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他 赊帐,以挽救他妻子的性命,但遭到药剂师的拒绝。 他走投无路,就撬开药店的们偷了这种药。他这样做 对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