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我国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资产配置比较研究——基于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视角
我国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资产配置比较研究——基于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视角
riksson和Mertn(1981)提出了更为简单的H—M模
绩差异在横截面上的贡献程度大约为40%。国内的 张雪莹(2005),钟卫东(2006),蒋晓泉、丁秀英 (2007),李学峰、魏娜、张舰(2008)等学者通过使用 BHB模型或IK模型开展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实 证研究,也得出了研究结论,在此不再赘述。 我国在1998年3月27日才首次批设两只封闭 式基金,基金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对滞后, 目前主要在实证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基金 是否具备证券选择能力和时机选择能力上,通过使 用一个或多个国外成熟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
相似甚至相反的观点:如孑L爱国、刘武(2001),彭晗
型。Chang和Lewellen(1984)则基于H—M模型进行 变形和改进,提出了c—L模型。考虑到CAPM仅以市 场基准组合作为影响基金业绩的解释因素,不同基 准对基金业绩评价的影响很大,其解释效力受到了
怀疑。于是基于APT模型,Fama和French(1993)利
我国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资产配置比较研究
我国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资产配置比较研究
——基于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视角
刘 辉
天津市300345)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
摘
要:本文基于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视角,对我国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进
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20只股票型基金和20只混合型基金在2010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这
为40%和35%,政策性资产配置对不同基金之间业
Allocation)和战术性资产配置
Asset
Allocation)。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
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资产配置(战 略性资产配置或战术性资产配置)本身,另一方面是 研究资产配置和基金绩效的关系。 对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的第一方面研究,国 外最初研究基金的投资业绩,提出了如Treynor指 数、Sharpe指数、Jensen指数及信息比率等评价指 标。Treynor和Mazuy(1966)首次将实证方法应用于 资产配置能力研究,在经典的CAPM模型的基础上 通过在证券特征线方程中加入二次项来考察基金的 市场时机把握能力,提出T—M模型,他们选择57只 开放式基金作为样本,发现很少有基金表现出显著 的时机选择能力。以T_M模型为基础,众多学者相继 提出了研究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据
《华北金融》
2015年第5期
(2002),周泽炯、史本山(2004)等认为证券选择能力 和时机选择能力具有负相关性;汪光成(2002),邹建 峰、林亚茹(2004)等认为我国基金缺乏时机选择能 力,具有一定的证券选择能力;吴世农、李培标 (2002),王珊、王峰(2014)等认为我国基金不具备显 著的证券选择能力,大部分基金具有显著的时机选 择能力;郑慧清、王尤(2002)则在弱势大盘下研究发 现没有足够证据表明我国投资基金具有证券选择能 力和时机选择能力;张新、杜书明(2002)、付永利 (2007)认为我国基金尚不具备证券选择能力和时机 选择能力。样本基金的类型、数量、样本评价期及使 用模型的不同都是导致结论不同的原因,而这些不 同的结论也使研究变得丰富。 研究方法上,李学峰和茅勇峰(2007)基于风险 与收益相匹配的视角,设计了全新的基金经理进行 资产配置的原则和理论模型,通过对我国54只封闭 式基金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封闭式基金具有较高的 资产配置能力,且主要是通过投资组合中证券的调 整而较少依靠资产的调整来满足资产配置的要求。 采用该方法和思路进行研究的有李学峰、魏娜、张舰 (2008),谭国伟、王冲(2008),刘月、文雅琪(2010), 研究对象都是开放式基金。首先,该方法目前使用 的学者较少,使用频率较低;其次,实证研究均采用 的是2010年之前的样本数据,当时股票市场不存在 做空机制,我国在2010年4月中旬正式推出融资融 券机制后,目前还没有使用该方法对该时期样本数 据的研究。以往基金的资产配置一般通过开放式与 封闭式基金、偏股型与偏债型基金等样本类别进行 比较研究,苏聿(2014)使用H—MFF3模型从择时和 选股能力角度开展了混合型基金1与股票型基金资 产配置能力的比较研究,目前比较股票型基金和混 合型基金资产配置能力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文 采用基于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和理论模型,对 我国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资产配置能力进行比 较研究,探究二者资产配置能力的差异,给基金管理 人提供资产配置建议,给投资者购买基金提供参考。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根据风险与收益的最优匹配原则,“贝塔一期望 收益”满足经典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预期的证券收 益率和系统性风险之间正相关,高风险伴随高收益,
段区间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整体上混合型基金资产配置能力高于股票型基金;研究同时发现我国股票 型基金主要通过投资组合中证券的调整进行资产配置.混合型基金同时通过资产调整和证券选择来满
足资产配置的原则要求。
关键词: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资产配置能力;基金绩效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5)05—0014—04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指基于投资者不同的投 资目标和风险偏好,在股票、债券、衍生品和现金之 间构建投资组合,实质是一种风险管理策略。证券 投资基金资产配置一般分为战略性资产配置
(Strategic (Tacical
Asset
用已有的FF3模型对T—M模型、H—M模型和c—L 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T—M— FF3模型、H—M—FF3模型和C—L—FF3模型。国内的 张文璋(2002),杜书明(2003),邹建峰、林亚茹 (2004),肖奎喜、杨义群(2005)等通过实证研究,均 认为多因素评价模型比单因素模型解释能力更强。 对另一方面的研究,通过对资产配置和基金绩 效关系的研究,Brinson,Hood和Beebower(1986)建 立了BHB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政策性资产配置对于 基金业绩在时间序列上变动的贡献程度为93.6%; 针对BHB模型的仅考虑时间序列变动的不足,Ib— botson和Kaplan(2000)建立了IK模型,对养老基金 和共同基金的实证研究,得出政策性资产配置对共 同基金和养老基金在横截面收益率的贡献程度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