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年产20万吨苯乙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年产20万吨苯乙烯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总论1.1项目提出背景及项目实施必要性1.1.1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从我国苯乙烯的发展现状来看,国内需求的巨大缺口和持续强劲的增长势头,是我国苯乙烯生产不断增长的原动力;我国的苯乙烯市场仍呈产不足需的现状。

2012 年,国内纯苯供应将进一步的增长虽然我国苯乙烯的产能和产量增速明显,但依然没有改变我国苯乙烯供不应求的局面,2012年我国的苯乙烯的进口依存度高达69.2%,虽然同比下降了5.3个百分点,但供需缺口依然较大。

从长远来看。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能源原材料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国由石油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跨越的关键时期。

为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对纯度不高的丙烷等石油裂解气的综合利用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利用丙烷制备乙烯,进而制备苯乙烯符合国家的战略要求1.1.2产业链优化配置的需要据调研,主营业务为石油炼制和烃类衍生物的生产与销售。

目前拥有以800万吨/年原油加工、65万吨/年乙烯、140万吨/年芳烃装置为核心的43套大型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年产聚烯烃塑料、聚酯原料、橡胶原料、基本有机化工原料、成品油等5大类44种商品700多万吨,广泛应用于轻工、纺织、电子、食品、汽车、航空以及现代化农业等各个领域,公司年销售收入400多亿元。

我们设计的大概的丙烷的产能是40万吨每年,使乙烯的年产量增加,尽可能的逼近一百万吨,也能填补扬子石化苯乙烯的空缺,平稳之后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

1.1.3原子经济性和清洁生产的优势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是指在化学品合成过程中,合成方法和工艺应尽可能多得把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所有原材料转化到最终产物中;化学反应的“原子经济性”(AtomEconomy)概念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我们设计的三个反应联合应用下,可以做到苯乙烯产量的最大化,而不会产生过多的废物,尤其是完全利用了可能的副产物苯,避免了其可能造成的污染和风险,从而将芳烃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对于产生的废气,经过模拟计算可知,其组分含有大量乙烯、氢气及其他轻烃,与乙烯厂的原料相似,可以作为乙烯厂的生产原料。

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清洁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或者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同时充分满足人类需要,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规划中心的定义,清洁生产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与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弃物的数量与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与所提供的服务中。

通过我们的工艺,既实现了“尽可能地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又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原子经济性的要求,同时又实现了清洁生产,在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国民环境意识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可以很好的适应推广。

1.1.4规模经济效益和广阔市场前景随着规模的加大,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苯乙烯的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都得以降低,从而能够取得一种成本优势。

为此,根据工业上装置的一般水平、参考文献的推荐工艺和《规划》的要求,我们设计苯乙烯年产量为20万吨,通过丙烷储存优化配置、各车间流股的优化配置,换热网络的优化配置、控制系统的优化配置,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

从而增大了产品竞争力。

目前苯乙烯下游产品PS、ABS塑料正在经历结构调整,随着聚合产业结构的优化,苯乙烯的需求还会进一步的增加,市场前景广阔。

1.2编制依据1.2.1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6.1);(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9.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2005.4.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3.1);(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28);(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1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2.29修订);(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令第120号);(12)《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13)《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工信部节[2010]218号);(14)《关于印发《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0.8.22);(15)《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务院2005年12月2日);(16)《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10月);(17)《关于发布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96号1.2.2环境评价有关技术规定(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2.1-20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1997(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石油化工建设项目》HJ/T89-2003(7)《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8)《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9)《水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JTS150-2007(10)《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1995 (1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12)《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4)《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1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15618-1995 (16)《含多氯联苯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13015-91(17)《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19)《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 (20)《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2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2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2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GB/T18920-2002 (2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25)《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1.3标准环境质量标准及污染物排放标准1.3.1环境质量标准(1)大气环境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及其修改单中的规定。

非甲烷总烃参考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即4.0mg/m。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详如表1-1所示。

表1-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名称浓度限值(mg/m3)备注小时平均日平均年平均SO20.50 0.15 0.0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O20.24 0.12 0.08TSP - 0.30 0.20PM10- 0.15 0.10H2S 0.0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NH30.20HCl 0.05C2H4 3.00 前苏联标准甲苯0.6 苏联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大允许浓度非甲苯总烃 4.0 参照GB16297-1996(2)地表水环境独流减河和北南港水库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域标准,如表1-2所示。

表1-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L污染物pH 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锌总磷III类标准6~9 ≥5≤6≤4≤1.0≤0.2湖、库0.05)污染物氟化物氨氮石油类化学需氧量铜硫化物III类标准≤1.0≤1.0≤0.05≤20≤1.0≤0.2(3)地下水环境该区域地下水水质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见表1-3。

表1-3 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单位:mg/LPH 高锰酸盐指数氯化物氨氮亚硝酸盐氮III类标准 6.5~8.5 ≤3.0≤250≤0.2≤0.02污染物总硬度挥发酚类氰化物六价铬硝酸盐氮III类标准≤450≤0.002≤0.050.05 ≤20(4)土壤环境质量本规划主要为石化工业园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主要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三级质量标准,其中多氯联苯的评价标准采用《含多氯联苯废物污染控制标准》当中的标准值50mg/kg,氰化物、挥发酚的评价标准参照荷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相关标准值如表1-4所示。

表1-4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kg干土标准值标准来源pH值>6.5镉≤1汞≤1.5砷(旱地)≤40铜(农田)≤400铅≤500锌≤500镍≤200六六六≤1滴滴涕≤1多氯联苯≤50 《含多氯联苯废物污染控制标准》氰化物≤5(t.v.),50(i.v.)参照荷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注:t.v.即targetvaluestandardsoil缩写,为荷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目标值,某污染物质浓度在此目标之内表示土壤基本上没有受到污染;i.v.即interventionvaluestandardsoil缩写,为荷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干扰值,某污染物质浓度在此目标值内表示受到轻微污染,超过这个值则污染严重。

(5)噪声环境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