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铜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综合设计

铜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综合设计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综合设计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是试管实验,敞口污染环境。

苏教版化学教材对这两个实验予以了改进。

但我认为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据此设计了这套装置能在短时间内做完过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等多个
实验,给老师上课赢得了时间。

实验改进综合设计课堂高效
一、实验目的
在旧人教版化学教材以及在新课标苏教版《化学》(必须一)教材中,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是中学化学探究硝酸强氧化性的重要实验。

旧人教版化学教材采用的是试管实验,敞口污染环境。

苏教版化学教材对这两个实验予以了改进。

但我认为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1.铜与浓硝酸反应不能排尽空气,使学生误认为铜与浓硝酸反应先产生 no又被氧化成 no2。

2.铜与稀硝酸反应不能排尽空气,使学生不能明显观察到的no
产生和no转化为no2的过程。

3.浓、稀硝酸分别取药品,没有将浓硝酸转化为稀硝酸重复利用,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药品浪费。

4.no和no2有毒实验中不能将其完全吸收,尤其在拆解洗刷装置时会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不利于开展学生实验。

我在实际教学中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套铜与浓、稀硝酸的综合反应装置,在实验过程中可体现5个基本反应、2个
拓展反应。

整个装置简单,易于操作,实验效果良好,整个实验只需5分钟左右的时间,它不仅适合教师演示,也适合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反应分三个阶段,可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便于学生观察总结实验现象。

二、实验仪器及试剂
30ml的偏口玻璃注射器1支、配套的导气管、橡皮管、止水夹、带铁夹的铁架台1个、细铜丝、浓硝酸、水、氢氧化钠溶液。

三、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
注意:按图示连接装置,将针筒夹在铁架台上向上60度倾斜并且偏口向上。

四、实验操作部分
1.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
(1)打开止水夹,拔下a装置注射器内的活塞,向注射器的玻璃筒内放入少量已绕5圈成螺旋状的细铜丝。

铜丝比针筒内径略宽,当推入针筒前端时可被固定,从而可以实现操作时的固液分离。

(2)装上注射器的玻璃活塞,推动活塞排尽玻璃筒内的空气,吸入5ml的浓硝酸,迅速将导气管移入b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再推动活塞排尽玻璃筒内的空气。

(3)迅速夹好止水夹,反应开始,注射器活塞移动,至固液分离时反应停止。

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现象及其有关反应方程式:
铜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活塞外移,针筒内气体为红棕色,溶液呈
蓝绿色。

cu + 4hno3(浓) = cu(no3)2 +2no2↑+ 2h2o
2.no2 受压强影响的化学平衡实验
(1)迅速抽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现象及其有关反应方程式:
气体颜色先变浅后加深,但是比原来气体颜色略浅。

3.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
(1)打开止水夹,将导管移入水中,抽动注射器内的活塞外移,向注射器的玻璃筒内吸入5到10ml的水,使的no 2溶解,浓硝酸转化为稀硝酸。

(2)推动活塞排尽玻璃筒内的气体,关闭止水夹。

将导管移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注射器内实验现象。

(3)待注射器玻璃筒内的无色气体的体积约为2ml时,打止水夹,取出导气管,拉动活塞吸入少量的空气后,关闭止水夹,再迅速将导气管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现象及其有关反应方程式
气体颜色变浅,溶液由蓝绿色转化为蓝色溶液,铜丝上有气泡产生,活塞逐渐外移,产生无色气体,但吸入空气后迅速变成红棕色。

3no2+h2o=2hno3+n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no+o2=2no2
4.尾气处理
(1)打开止水夹,抽动注射器的活塞,吸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复清洗2~3次,吸入水反复清洗2~3次,可实现装置中无有毒气体。

(2)实验现象及其有关反应方程式:
红棕色气体完全被吸收溶解
2no2 + 2naoh = nano3 + nano2 + h2o
no2 + no + 2naoh = 2nano2 + h2o
五、装置改进的意义
首先,这套装置能在短时间内做完过铜与浓稀硝酸反应、二氧化氮与水反应、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no2受压强影响的化学平衡实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气体与氢氧化钠反应,以及硝酸铜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给老师上课赢得了时间;其二,实验装置所需仪器少、操作简单,有利于学生课内外开展实验;其三,装置排尽空气,使学生清晰的观察到铜与浓硝酸产生no2。

铜与稀硝酸反应明显看到no的产生及其no转化为no2的过程。

其四,将no和no2有毒气体完全吸收,不危害师生的身体健康。

浓硝酸用量少转化为稀硝酸,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药品浪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