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与学前教育实施策略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教师、教案为本,孩子们处于被动地位,跟着教师学习,不主动,不积极。
在故事教学中,老师也许很少会考虑到让孩子与作者沟通。
我和孩子们在活动中便有意尝试去实现这样的沟通,我们发现这并不是不可能的,有时恰恰是活跃思维、实现新旧经验融会贯通的好机会。
爱听故事,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儿童故事语言浅显易懂,内容丰富多彩,而其引人入胜的情节,鲜明生动的形象,丰富奇特的构思,常常与孩子的心灵展开对话,引起孩子强烈的情感共鸣。
故事是美的,以故事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触动孩子爱美的心灵,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和我的孩子们尝试着在故事中寻美并获得了这些感悟:
一、反复倾听,多让作品说话
在故事教学中,老师讲了一两遍故事后,为帮助孩子理解,往往习惯于根据故事的内容、情节提不少问题,让孩子去回忆。
实际上,在孩子听了一两遍故事后,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些谁,讲了件什么事,就是不问孩子也是知道的,而对一些细节性的问题却是比较含糊的。
过多过细的提问往往只能使劲拉孩子入回忆,很可能将一部完整的作品、一个优美的意境、一幅动人的画面弄得支离破碎。
我在故事教学中,紧紧抓住作品,能不问的尽量不问,多让幼儿感受作品中规范优美的语言,运用作品的力量来感染孩子,以其特有的魅力来吸引孩子,引导孩子逐渐走入作品所描述的氛围中,使孩子获得深刻而有益的启迪。
如故事《吃百家奶的小狗》,狗妈妈的孩子后来长得怎么样昵?故事中是这样说的:小狗力气大,大家说它像小牛犊;小狗脾气好,大家说它像小羊羔;小狗又胖又结实,大家说它像小猪娃;小狗手脚灵巧,大家说它像小猫咪。
故事中描述的小狗多可爱多健康呀!在活动中,我对小朋友说:“后来,小狗长得多好呀,你听……”伴随着老师亲切、动情的朗诵,那可爱的小精灵就如同出现在了幼儿眼前一般。
故事中优美的语句,愉悦的情感,都随着深刻的感受而自然地传达给了孩子们。
二、合理提问,引导有意倾听
在故事教学中,我认为老师要“吝啬”自己的语言,但并不是不提问,如果只是让幼儿一遍又一遍地听,那老师不就成了“放音机”了吗?其实,提问恰恰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幼儿每听一遍故事,老师在提问时,都应有个很具体的目标,即让孩子听什么'?
重点听哪一段?意图是什么?使孩子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听。
提问有的是要孩子回答的,有的是为引起孩子有意倾听而不必回答的,应以合理提问引导孩子学会怎样听故事。
如在教学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时,讲第一遍故事前,我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请你做裁缝,你会给月亮姑娘做什么样的衣裳昵.?那故事里月亮姑娘做了怎样的衣裳昵?自然引起孩子认真倾听的愿望。
讲完故事后,我只问了一个问题:你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感觉?使孩子在总体上把握故事有趣、好笑又引人思考的基调。
在讲第二遍故事前,我又提问:每次月亮姑娘去做衣裳时长得怎么样.?故事中是怎么说的.?由此引导孩子注意认真倾听故事中二次描述月亮不同形象的比喻句。
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分析孩子有目的、有意识地认真倾听,对每次月亮的变化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后,我让孩子一边听一边想“月亮姑娘为什么穿不到合适的衣裳昵?”带着小小的疑问听第三遍故事。
故事听完,孩子们自然明自了这样的道理:月亮姑娘总是在变化,她怎么穿得上合适的衣裳昵?在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提问,层层深入,使孩子走近了故事,走进了故事!这样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