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判决书时间跨度为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以来至2012年2月10日,判决书的选取面向S 省所有中级法院辖区,样本数量占同期全省法院危险驾驶罪结案数的70%左右。
从判决书的时间、地域跨度、数量及选取方式上看,此判决书样本能全面反映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以来S 省醉驾刑事案件整体情况。
②此处的例行检查,既包括直接针对醉驾的检查,也包括因其他交通违法行为或其他小纠纷引发的检查,其本质特征是没有因为醉驾产生实际的危害后果。
③营运机动车是指以载客拉货赢利为目的的机动车。
出租车、小客车、轻型货车、小面包车、四轮拖拉机、正三轮摩托车通常属于营运机动车。
自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以来,醉驾刑事案件的审判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总结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以来,醉驾刑事案件特点及审判规律,剖析司法实践中存在及发现的问题,为最高司法机关规范醉驾刑事案件的审判提供素材,课题组收集S 省法院一审醉驾刑事案件判决书775件777人,①借用SPSS 软件系统,采用统计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予以实证分析,并提出进一步规范醉驾刑事案件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醉驾刑事案件基本特点呈现775份判决书显示,醉驾刑事案件在犯罪构成、诉讼程序和定罪量刑方面呈现如下基本特点:(一)从犯罪构成看醉驾刑事案件1.从犯罪主体看,基本为文化程度较低、人身危险性较小的男性公民,且青少年占有相当比重。
777名罪犯中,99.4%为男性,97.7%无任何违法犯罪前科,78%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13.7%为25岁以下青少年。
2.从犯罪行为看,醉酒程度悬殊较大,过半罪犯的醉酒程度相对较低。
载明醉酒程度的770名罪犯中,醉酒程度最低为80.6mg/100ml ,最高为425mg/100ml ,后者是前者的5倍多,52.9%的罪犯醉酒程度在醉酒标准的1倍以内。
3.从犯罪结果看,六成醉驾刑事案件造成一定实害结果。
777名罪犯中,62.9%因发生交通事故发案,造成了实害结果;37.1%因例行检查②发案,无实害结果发生,前者将近后者的2倍。
4.从犯罪方法看,作案工具以二轮摩托车、小轿车、小客车居前三位,非营运机动车是营运机动车③的5倍多。
777名罪犯中,58.8%驾驶二轮摩托车,24.6%驾驶小轿车,6.7%驾驶小客车;83.5%驾驶非营运机动车,16.5%驾驶营运机动车。
(二)从诉讼程序看醉驾刑事案件1.从强制措施的适用看,强制措施适用率高,近五成罪犯被采取被羁押的强制措施。
777名罪犯中,98.2%被采取强制措施。
其中,53.5%被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44.7%被刑事拘留或逮捕。
2.从量刑检察建议看,检察院提出量刑建议数量少,采纳率较高。
777名罪犯中,人民检察院对6.6%的罪犯提出量刑检察建议,其中,74.5%的检察建议得到采纳。
量刑检察建议没有被采纳的13名罪犯,84.6%的罪犯被人民法院判处比量刑检察建议轻的刑罚,15.4%的罪犯被判处比量刑检察建议重的刑罚。
3.从审理程序看,适用简易程序的占主导,人民检察院倾向于在简易程序中不派员出庭支持公诉。
775件案件中,86.1%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
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中,87.2%的案件检察院没有派员出席法庭支持公诉。
(三)从定罪量刑看醉驾刑事案件关于醉驾刑事案件的调研分析———以775份一审判决书为样本文/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课题组①见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1998〕23号)第77条。
②判决显示,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非因违反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有关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法律规定而被逮捕。
③《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3条:对于公诉案件,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量刑建议。
量刑建议一般应当具有一定的幅度。
人民检察院提出量刑建议,一般应当制作量刑建议书,与起诉书一并移送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人民检察院也可以在公诉意见书中提出量刑建议。
对于人民检察院不派员出席法庭的简易程序案件,应当制作量刑建议书,与起诉书一并移送人民法院。
量刑建议书中一般应当载明人民检察院建议对被告人处以刑罚的种类、刑罚幅度、刑罚执行方式及其理由和依据。
1.从定罪情况看,醉驾刑事案件基本判处危险驾驶罪。
777名罪犯中,97.3%被判处危险驾驶罪,2.4%被判处交通肇事罪,0.3%被判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2.从主刑的裁量看,近七成案件被判处实刑,主刑宣告刑普遍处于法定刑较低幅度段,宣告刑相对较轻案件的缓刑率远低于宣告刑相对较重案件。
判处危险驾驶罪的756人中,69%被判处实刑,29.4%被判处缓刑,1.6%被免予刑事处罚。
判处拘役的744名罪犯中,69.4%判处2个月以下拘役,其中22.5%被宣告缓刑;30.6%判处2-6个月(不包括2个月)拘役,其中46.9%被宣告缓刑。
3.从附加刑的裁量看,罚金数额普遍较低,要求缴纳罚金的期限普遍较短。
并处罚金刑的741人中,判处罚金2000元以下的占77.1%;超过2000至3000元的占17.8%;超过3000至6000元的占5.1%。
合乎法定缴纳期限的475份判决中,判处判决生效后30日内缴纳罚金(包括3日内、5日内、7日内、10日内、15日内、20日内、30日内)的占94.7%;其中判处判决生效后10日内、30日内、5日内缴纳罚金的分别占前三位。
4.从定罪量刑效果看,醉驾案件逐月减少且上诉、改判率低,醉驾刑事案件的审判收到了很好效果。
判决文本显示,5月份以来醉驾刑事案件发案人数逐渐减少,由5月份的196件逐月下降到了12月份的14件,发案人数月均环比下降31.41%。
775件案件中,99.2%的案件未上诉,上诉的案件全部被维持原判。
这说明,醉驾刑事案件的审判不仅惩戒教育了醉驾者本人,而且有效预防了醉驾行为的发生,彰显了醉驾入刑的立法本意。
二、醉驾刑事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不具备逮捕条件的案件批准或决定逮捕根据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①逮捕适用于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危险驾驶罪的法定最高刑为拘役6个月,不具备适用逮捕的条件。
在判处危险驾驶罪的756名罪犯中,25.7%适用了逮捕强制措施,其中40.2%仅仅因为例行检查或者其他小纠纷发案,没有造成现实的危害后果;因交通事故发案的案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只有人员或财产的轻微损害,没有因构成其他犯罪而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可能性。
②之所以出现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监管难以到位,如果不批准或决定逮捕,可能给后续的侦查、起诉、审判和收监执行带来障碍。
(二)人民检察院提出量刑建议不规范根据《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量刑程序意见》)第3条③规定,人民检察院提出量刑建议不规范之处体现在三方面:1.量刑建议没有幅度。
在对危险驾驶案件提出的50份量刑建议中,24%笼统建议判处拘役或者6个月以下拘役,建议并处罚金的22份量刑建议均笼统建议判处罚金。
这样的量刑建议只是载明了刑罚种类,没有载明刑罚幅度,难以起到量刑建议应有的作用。
2.没有对附加刑提出量刑建议。
危险驾驶罪属于刑法规定必须并处罚金的罪名,但在对危险驾驶罪提出的50份量刑建议中,56%没有涉及罚金刑。
3.适用简易程序案件人民检察院既不派员出庭也不提交量刑建议。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650件案件中,81.4%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既没有派员出庭也没有提交量刑建议,明显违反量刑规范化的程序要求。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量刑程序规范化改革刚刚起步。
《量刑程序意见》自2010年10月1日开始试行,且效力层级较低,基层司法机关了解并贯彻执行这一文件尚需时日。
另一方面是因为《量刑程序意见》对量刑检察建议的规定较为原则,司法实践中对如何理解量刑幅度、如何理解量刑建议与法定刑的关系、量刑建议是否包括附加刑等问题存在分歧。
(三)罚金的裁量与新道路交通安全法不相协调1.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罚金远低于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行政罚款。
醉酒驾驶的社会危害性远大于饮酒驾驶,因此新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对醉酒驾驶行为设置了比饮酒后驾驶重得多的行政处罚。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第三款对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行为设立了并处50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根据当然解释,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所受到的财产处罚不应该低于饮酒后驾驶的5000元。
然而,判决显示,驾驶营运车辆且判处罚金的122名罪犯中,97.5%的罚金低于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行政罚款,2.5%的罚金等于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行政罚款。
2.对非营运机动车判处的罚金总体上重于营运机动车。
根据新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的规定,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行政处罚远高于酒后驾驶非营运机动车的行政处罚。
可见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社会危害性要远大于酒后驾驶非营运机动车。
然而,判决文本显示,人民法院量刑时没有充分考虑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罚应当重于酒后驾驶非营运机动车的处罚的立法精神。
在没有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的278名罪犯中,驾驶营运机动车人数的89.4%判处2000元以下罚金,驾驶非营运机动车人数的77.9%判处2000元以下罚金;驾驶营运机动车的人中没有人被判处5000元以上罚金,而驾驶非营运机动车人数中,0.9%的人判处5000元以上罚金。
在因交通事故发案的463人中,同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因为对新的法律修改内容缺乏了解。
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于2011年4月予以修改,同年5月1日起施行,施行时间短,其提高行政罚款标准等有关酒后驾驶法律责任的修改内容尚未被广泛认知。
二是局限于刑法条文裁判案件,缺乏刑事犯罪与行政违法的衔接意识。
危险驾驶罪属于典型的行政犯,对行政犯的裁判首先应明确了解与行政违法相应的法律法规,其裁判结果不应轻于行政违法的行政处罚。
司法实践中,裁判案件时对这一基本判断尚未引起重视。
(四)量刑裁判尺度不统一不同地域对适用免予刑事处罚和缓刑的标准把握不统一,判处拘役实刑的裁判尺度不统一。
判处免予刑事处罚的12件案件集中在6个基层法院,其中41.7%的案件集中在同一区法院。
有醉驾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20个中级法院辖区内,有的中院辖区无人判处缓刑,有的中院辖区缓刑比例在50%以上,最高达85.4%。
在判处拘役实刑的案件中,有的定罪量刑事实相似的案件判处的刑罚差距较大,有的定罪量刑事实差距很大的案件判处相同刑罚。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因为刑法规定较原则,相关司法解释尚未出台,法官自由裁量权较大;二是因为醉酒危险驾驶案件属于新类型案件,且是刑法中唯一一个仅能判处拘役的罪名,司法实践中如何裁量这类案件缺乏审判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