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

高中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

2020年论述类文本阅读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鲁迅主张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这宴席的厨房,但是,这宴席的一切享有者都必然要保卫这盛宴免遭扰乱。

这就决定了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对立关系。

看鲁迅的一生,直接干预政治的行为不多,发表政治时评极少,他总是守在文化阵地上,从事他的文学活动,而政治家们却对他视若洪水猛兽,原因大半在此。

但是,鲁迅与权威话语的冲突还不仅在于他对古老传统的无情批判,而是在于他虽然很少谈政治,却从骨子里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

作为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不可能重新回到依附权威的旧路。

他获得了现代独立性,也为这独立性付出了人生的代价。

那就是要孤独地承受来自权威的各种压迫。

而鲁迅的性格又使他越是在压迫之中,越容易坚守阵地。

他顽强地坚守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立场,捍卫着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

在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中,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大概应该承认,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也有自己的某种独立性,而且几千年历史上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往往显示着他们的骨气。

但是,“道”与“势”的冲突是有限的,暂时的,从理论上讲,只有遇到“无道昏君”时这种冲突才会发生。

如果皇帝宝座上坐的是“有道明君”,这“道”与“势”就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之所以是常态而不是偶然,因为古代帝王不仅多是圣人之徒,与读书人本是同门弟子,而且即使不是儒家信徒,在统治国家时也决不拒绝孔孟之道。

儒家学说的命运历来如此: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到旧秩序破坏完了,要建设自己的新秩序时就转眼变成尊孔的表率。

这原因在于儒家学说是一种有利于安定团结的学说,它有助于使人做稳了奴隶。

正因为这样,在古代中国,“道”与“势”没有根本的冲突。

同时,科举制在弥合着“道”与“势”的裂缝。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使古代文人没有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从而去探寻新“道”,这就避免了许多冲突。

然而,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中国文学也一样没有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知识分子往往都很敏感,但有他那种感觉的大概不多。

鲁迅总有一种压迫感,总感觉自己是奴隶。

仔细想想,社会并未对鲁迅特别过不去,压迫放在别人身上也许根本没有感觉,鲁迅却为之痛心疾首。

然而,正是这种感觉分出了觉醒和麻木,分出了甘于做奴隶和不甘做奴隶。

在文坛上,则从帮忙与帮闲的文学中分出了独立的知识分子话语。

这种感觉使他与权势者格格不入。

他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

这与鲁迅对权威的反抗是一致的,是鲁迅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

反对奴性之举与社会统治者制造奴隶的愿望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希望知识分子帮忙制造好的奴隶。

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背离了传统的康庄大道,而走上了孤独的险途。

这是一切有奴隶主思想的人都不欢迎的,然而,没有这一点,就没有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

(摘编自李新宇《鲁迅: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基石》)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迅与权威话语之间的关系对立,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是政治家视鲁迅为洪水猛兽的原因。

B.无论有什么样的压迫,鲁迅也决不放弃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独立批判权,捍卫知识分子独立的话语空间。

C.因为古代帝王多是圣人之徒,在统治国家时决不会拒绝孔孟之道,所以在中国历史上“道”与“势”统一是常态。

D.鲁迅反复抨击奴才,反对奴性,反对奴隶道德,是对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义的彻底反叛,是反抗权威话语的一种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运用比喻的论证手法,把鲁迅对政治权威的反抗比作掀翻吃人的宴席、捣毁安排宴席的厨房。

B.文章以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一再出现的“道”与“势”的冲突,论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局限性。

C.文章以鲁迅对权威话语的反抗为前提,论证鲁迅以自己的话语实践确立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的独立性的观点。

D.文章首先指出鲁迅与政治权威格格不入,接着阐述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局限性,最后归结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儒家学说是不利于团结的,科举制没有弥合“道”与“势”的裂缝,古代文人就能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去探寻新“道”。

B.因为所有旧秩序的破坏者都要反孔,所有新秩序的建设者都要尊孔,所以儒家学说成了一种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学说。

C.鲁迅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身份,但他在精神上已经不是奴隶。

他的这种反抗态度和立场使他与权威形成了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

D.社会统治者希望制造奴隶,而鲁迅反对奴性之举与此相矛盾。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而鲁迅却坚决拒绝这种合作。

答案:1.A “他不直接干预政治,极少发表政治时评”应是政治家欢迎的,而不是政治家反对鲁迅的原因。

2.B 应是以“道”与“势”的统一,论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局限性。

3.C A项判断绝对化;B项颠倒因果;D项由原文“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希望知识分子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可看出这是统治者的一种希望,而D项表述“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帮忙制造听话的奴隶”则将其变成了事实。

二、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宋代年间,广州的外商聚集区——蕃坊之繁荣。

主要为外商服务的翻译也逐渐增多,但据史料记载,在京城礼宾院(宋代专为接待各国使节设立的机构)服务的译员,身份地位很低,逢年过节接受朝廷赏赐的时候,不过与奶酪匠同列。

但由于翻译与外商甚至外国使节打交道,时有突然发达的机会。

据史料记载,当年有个名叫王元懋的人,因家境贫困,到庙里打杂谋生,遇见了一个通晓“南蕃诸国”文字的老僧。

老僧看王元懋勤快乖巧,将自己通晓的外语渐渐传授于他。

后来王元懋逮了个机会随船出海,来到占城国(位于今越南南部)、,当时占城古国正急着跟大宋朝廷“攀亲戚”,以获得保护,通晓两国语言的王元懋很快成了国王的座上宾,充任翻译之职,后来又娶了公主,一穷二白的年轻人变身“驸马爷”。

像王元懋那样靠外语技能改变人生的平民并不罕见。

据不少历史学家的研究,早在宋代,广府地区已有很多有胆识的商人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多古国“闯世界”去了。

他们脑子好使,在国外待久了,逐渐熟悉当地语言,就可以凭借“双语”优势,充当贸易中介,甚至为向朝廷进贡的使团做做翻译,地位比在国内高很多。

广州是外贸大港,市舶司雇有专业译员,位于西城的蕃坊及中外居民杂处的扶胥港还有不少民间翻译。

这些翻译不可能个个正派,欺负外商语言不通,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并不少见。

一旦外商之间出现诉讼,地方官不得不依赖翻译提供的证词断案,翻译甚至接受利害关系人的请托,提供伪证,为此,《宋刑统》还有惩罚翻译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宋代学者陈郁所著的《藏一话腴》一书记载了一个案例,广府有两个外商因债务纠纷闹上公堂,翻译收了欠债人的好处,胆大包天,居然跟地方官说,听原告的意思,不是因债务纠纷才上公堂,而是因天气久旱,愿自焚献祭,向老天祈雨。

地方官难辨真相,居然命令皂吏把告状的外商推出去烧了,以完其心愿.,陈郁感叹说:“生死之机,发于译者之口。

”不过,愿意啃硬骨头的官员也还是有的。

南宋名臣向子锺在广州任职期间,就曾自学外语,以便公正断案。

他命人找来朝廷培养皇家翻译使用的蕃书《千文》以及其他几种外语教材,自己一一看完。

此后,他向蕃商发布的命令告示以外文书写,外商因纠纷闹上公堂,翻译一看判官老爷懂外语,不敢再随便糊弄,诸外商欢欣鼓舞.向子诬“清明之声,播于海外”。

据史料记载,当时还有一些地方官,虽然自己没有学外语,但清正廉明,对译者的证词往往一再核查,绝不轻信。

这样的做法也使无良翻译收敛不少。

但细看史料,我们就得承认,将翻译视为低微工匠、读书人以学外语为耻的观念,才是其真正的病根,这不得不让人在钦佩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地方官的同时,难免又发出遗憾的叹息了。

(摘编自《宋代广州就有翻译了,然而这个行业说起来很心酸》2019年2月22日《广州日报》,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的翻译身份地位虽然都很低微,但他们时常有突然发达的机会。

B.有胆识的翻译走出国门到东南亚诸国,他们的地位就会比在国内高很多。

C.广州有一些不正派的民间翻译常常有虚报价格、买卖双方两头吃的劣迹。

D.清正廉明的地方官为了能够公正断案常常会自学外语,深受外商的好评。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本文先交代宋代翻译增多的背景,再摆出事实,从而说明当时翻译地位不高。

B.本文的例证比较丰富,如王元懋、陈郁、向子諲、清正廉明的地方官等。

C.本文采用了引用例证,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D.本文论证使用的语言既准确明了义充满现代感,既严谨科学义生动活泼。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足(3分)( )A.在宋代,既有官府的译员也有民间的翻译,两者并不都足为外商和外国使团服务的。

B.《朱刑统》中惩罚翻译伪证行为的特别条款,说明宋朝足比较注重保护外商权益的。

C.当时宋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比较大,而且朝廷和民间的对外贸易往来也很频繁。

D.在宋代,翻译的地位比较低主要足因为当时的人们更看重读书取上和农工商发展。

答案:4.C(解析:A项,扩大范围,结合第一段“宋代年间”可知,本文说的是宋代的翻译身份地位低,并未涉及其他时代;B项,以偏概全,原文是“他们脑子好使,在国外待久了,逐渐熟悉当地语言,就可以凭借‘双语’优势,充当贸易中介,甚至为向朝廷进贡的使团做做翻译,地位比在国内高很多”;D项,扩大范围,原文是“就曾自学外语,以便公正断案”“当时还有一些地方官,虽然自己没有学外语,但清正廉明,对译者的证词往往一再核查,绝不轻信”。

)5.B(解析:由原文“宋代学者陈郁所著的《藏一话腴》一书记载了一个案例”可知,陈郁所著的书中记载的案例才是例证,陈郁本人不是例证。

)6.D(解析: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文章并没有解释翻译地位低的原因。

原文只是说“但细看史料,我们就得承认,将翻译视为低微工匠、读书人以学外语为耻的观念,才是其真正的病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9分)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对现代精神最有力的推动之所以往往来自传统文明,是因为古代文化本来就根深蒂固地包含在现代精神当中。

我们知道,自由民主、科学理性、经济增长、政教分离等等,是现代性的一些基本内涵。

但这些现代文明的外壳并不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全部内容,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内容。

它们都只是为美好生活提供了最好的外在条件,并不等于美好生活本身。

美好生活,还必须有更实质的内容,而这些,正是靠古代的德性和基督教的信仰来填充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