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质量评估(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梭伦关于社会等级制度的改革()①实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真正平等②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③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④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 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梭伦改革实行的是财产等级制度,财产的不平等决定了社会成员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
将带①项的选项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2•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
下列选项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③什伍、连坐法④焚烧诗书A. 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商鞅变法触犯了人民利益,题肢中的四项全部反映了这一问题,故选A项。
答案:A3.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推行均田制B.实行三长制C.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解析:题目中的“肃明纲纪”“赏罚必行”和“时多奉法”表明孝文帝通过整顿吏治,官吏多遵纪守法,吏治明显好转。
答案:C4. 下列对王安石变法在教育方面的变革的表述,错误的是()A. 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B. 太学的教科书的内容是儒家经典C.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D. 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解析:A、B、C三项都是王安石变法中有关教育方面的改革;D项属于“庆历新政”的内容。
答案:D5•以下活动与加尔文有关的是()①主张“信仰得救”,并把其解释为预定论②主张简化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③把日内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④创立的加尔文教不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加尔文比路德更激进,他把“信仰得救”解释为预定论,其教义更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④项不合题意,排除含④项的选项。
答案:A6. 《剑桥非洲史》第五卷主编费林特曾断言:“拿破仑对埃及的占领启动了北非现代化运动。
”下列拿破仑在埃及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具有这一作用的是()A.拉拢埃及上层人士B.建立食品厂等工厂C.建立后勤服务系统D迎回逃跑的帕夏解析:“建立食品厂等工厂”使用的是机器生产,这客观上推动了埃及的现代化运动,其他都不属于“现代化”这一范畴。
答案:B7. “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
下列对“妥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妥协B. 反映了封建主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妥协C. 反映了封建主对广大农奴的妥协D. 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解析:“二一九法令”是在农奴反抗激烈的情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强大生命力,既具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
故A、C D项正确。
B项与“二一九法令”无关。
答案:B&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下列日本对此作出的反应,表述有误的是()A.对外开放,学习西洋之法B.改革幕政,实现富国强兵C.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D.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解析:“黑船来航”对日本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中下级武士开始探求改革幕政,而不是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
答案:C9 . 19世纪中后期,日本对外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①加速了资本积累②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③扩大了海外市场④使得资产阶级统治在日本确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日本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于欧美列强,日本缺乏发展资本主义所需要的资金、原料、市场,而通过对外侵略扩张,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答案:A10.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
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未来的中国’。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 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B. 康有为的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C. 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D. 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解析:材料说明,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急躁冒进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故B项为最佳选择。
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1题16分,第12题14分,第13题14分,第14题16分,共6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田猎即狩猎,周代天子的田猎逐渐走向礼仪化。
有学者相信,田猎在周代就已具备祭祀、经济、政治、军事和娱乐等方面的功能。
其中包括为田除害,保证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君主能够通过狩猎,彰显天威,以示君权;驱驰车马,弯弓骑射,进行军事训练,彰显古人的勇猛英姿;而“禽兽以时杀”的理念,更成为约束君主的道德规范。
――摘编自黄琪《礼制文化规约下田猎风俗的嬗变》材料二北宋前期,辽和西夏给北宋造成了巨大的国防压力,皇帝的田猎曾多次举行。
宋辽“瀆渊之盟” 后,双方总体上都致力于维护和平。
仁宗时期,消极防御与赎买和平逐步成为对外政策的主导,即位之初就宣布废除“田猎”之制。
但这一制度的废除却并不能单纯地归因于外部军事压力的减弱。
士大夫们对记载着“田猎”之礼的《周礼》等典籍的质疑,与北宋皇帝“田猎” 活动废弛的过程几乎同步。
随着“宋学” 的勃兴,士大夫积极利用自身的文化权威引导皇帝端正身心,对富于军事色彩、易于滋长骄奢之心而又劳民伤财的皇帝狩猎活动,提出了全面的反思与抨击。
自此至南宋灭亡,皇帝的田猎再也没有举行。
摘编自孙方圆《北宋废止皇帝“田猎”之礼考述》(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帝王田猎活动的意义。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废止田猎制度的原因。
(8分)解析:第⑴问据材料一的关键信息“保证农作物不受禽兽的糟蹋”“彰显天威,以示 君权”“进行军事训练”“约束君主的道德规范”,从中逐一概括即可。
第(2)问据材料二的关键信息“仁宗时期, 消极防御与赎买和平逐步成为对外政策的主导”, 宋代“宋学”的兴起,“提出了全面的反思与抨击”,从中可以概括宋代废止狩猎制度的原因; 联系所学知识,从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和皇帝的理念出发分析即可。
答案:(1)意义:保护农作物,促进农业发展;彰显君主的权威;进行军事训练,提高 军队战斗力;祭祀宗庙,维护宗法制度;田猎的礼仪规范约束君主权力。
(2)原因:宋辽关系的缓和;北宋实行消极防御的对外政策;士大夫对儒家经典的质疑;理学兴起并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宋代部分皇帝羸弱,缺乏进取心。
12. (2015 •高考全国卷I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 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
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 及一斤”。
币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 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获取有效信息。
第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等信息作答。
第 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 “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 渐成为常制”等信息以及币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等角度作答。
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 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 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
(8分)(1)问,依据材料“衡法由十⑵问,从材料“此后历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为了健全和维护户籍制度,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
“案比户口”,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
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
案比户口之后,就实行造籍。
造籍时,必须选用字迹清楚的人进行抄写。
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上计”。
户籍是上计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
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
从西汉惠帝时开始,已实行普遍给天下民户主赐爵的制度。
到东汉时又给流民欲占者赐爵,其目的在于以赐爵的荣宠去欺骗农民,使之地著,不随便脱籍流亡,即使脱籍了也乐于再占名籍,借以维护和巩固户籍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 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6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8分)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解题时据“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 “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引诱流民重新占籍”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结合“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从小农经济的发展、赋役的征收、统治秩序的稳定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答案:(1)设专门机构管理;每年定时核查;核查登记严格;中央加强对地方检查;引诱流民入籍。
(2)巩固和发展小农经济;保障政府赋役征收;限制民众流动,稳定统治秩序;对后世影响深远。
14. (2015 •高考全国卷H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