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砚山芦柴冲铅锌矿矿床成因
[摘要]芦柴冲铅锌矿以硫化矿为主,赋存于芦柴冲向斜泥盆系下统芭蕉箐组下段(D1b1)白云岩、砾屑白云岩、含泥质白云岩层位中。
矿体明显受近南北向芦柴冲向斜构造及岩性层的控制,为受断陷盆地及同生断裂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铅锌矿床。
[关键词] 中-低温热液充填型铅锌矿泥盆系下统芭蕉箐组赋矿层位稳定
1概况
芦柴冲铅锌位于华南褶皱(Ⅰ)滇东南褶皱带(Ⅱ)文山-富宁断褶束(Ⅲ),文山-麻栗坡断裂北西端,越北古陆北缘,砚山复式背斜南端西翼的次级向斜构造-芦柴冲向斜中,矿床成因为受断陷盆地及同生断裂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型铅锌矿床。
2矿区地质及矿床地质特征
2.1矿区地质特征
芦柴冲铅锌矿处于砚山复式背斜南端西翼的次级向斜构造-芦柴冲向斜。
向斜北起芦柴冲村以北,南至新寨北侧,向斜轴线呈近南北走向,全长约2千米,东西宽1.5千米,面积约3平方千米。
其地质特征概述如下:
2.1.1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下泥盆统芭蕉箐组(D1b)白云岩,向斜轴部、两翼依次为坡脚组(D1p)板岩及粉砂岩和坡松冲组(D1ps)碎屑岩,为不对称向斜。
局部第四系分布于沟谷及低凹处。
矿区内芭蕉箐组白云岩与坡脚组板岩,坡脚组板岩与坡松冲组石英砂岩均为整合接触。
芦柴冲向斜盆地的基底为下泥盆统坡脚组的海相细碎屑岩,产丰富的东京动物群化石。
盆地内部芭蕉箐组岩性组合比较复杂,其沉积物可划分为三部分:下部为一套含泥质白云岩,厚12.27-37.00米;中部为一套次深水相碎屑岩,砾屑白云岩、块状硫化物和碳酸盐岩等,厚7.71-26.76米。
向斜盆地中部厚边缘薄,是一套半闭塞的深水盆地相产物;上部为似台边相的浅灰色中厚层状白云岩,厚65.17米。
反映了盆地发展的晚期已近填本补齐及沉积建造断陷盆地的沉积环境和发展特征。
2.1.2构造
矿区内以南北向构造为格架,主体构造为砚山复式背斜南端西翼的次级褶皱—芦柴冲向斜及与向斜轴向一致的一组断裂组成,这一组断层(105线以南)使
向斜的完整性、连续性受到破坏,在走向倾向上构成宽陡的破碎带;芦柴冲含银铅锌矿所在的向斜构造—断陷盆地,属于早泥盆世郁江期的南北向短期断陷盆地。
盆地宽度较小,断陷深度较大,两侧边缘同生断裂活动性较强,从而构成良好的导矿及容矿场所。
2.2含矿层特征
矿区为一不对称向斜,由于受断裂构造影响,向斜轴部不甚完整,次级褶皱发育,控制着矿体的大小、形态和规模。
矿体分布于向斜轴部两翼及轴部构造碎裂带中,并受构造和岩性的控制。
含矿层位主要为下泥盆统芭蕉箐组下段,主要含矿岩石有如下几种:
(1)粉晶-细晶白云岩,灰色,粉粒结构,块状构造。
(2)碎粉-碎裂状白云岩,灰黑-深灰色,碎裂结构。
(3)硅质岩:岩石呈灰黑色,隐晶质,块状构造。
(4)硅化含砂砾屑炭泥岩(含砂砾硅质岩),岩石呈深灰色,隐晶质结构。
2.3矿石质量
矿石物质组成:
(1)矿石矿物成份: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菱锌矿、方铅矿、白铅矿、含银黝铜矿、车轮矿、黄铜矿、铜兰、黄铁矿、异极矿等。
脉石矿物有白云岩、石英、重晶石、方解石、粘土矿物、石墨及炭质等。
(2)矿石结构构造
①矿石结构
粒状结构:多数呈它形粒状,半自形-自形晶粒状结构,如闪锌矿、方铅矿、菱锌矿、黄铁矿不均匀地嵌布于脉石矿物粒间。
交代结构:方铅矿交代闪锌矿,沿颗粒边缘相互穿切分布,方铅矿氧化后沿颗粒边缘及裂隙生成白铅矿。
闪锌矿交代黄铁矿、白云石等。
包裹结构:闪锌矿、方铅矿相互包裹,闪锌矿、方铅矿又包裹含银黝铜矿。
葡萄状、鲕状结构:由异极矿、菱锌矿及少量方解石、石英组成。
异极矿、菱锌呈半自形细小板状、放射状、球粒状集合体构成葡萄状、鲕状结构。
球
②矿石构造
浸染状构造:矿石构造以稀疏浸染状为主,少许稠密浸染状,如闪锌矿、方铅矿主要以细粒及微粒分布于脉石矿物中。
条带、条纹状构造:闪锌矿呈浸染状沿脉石矿物粒间成不规则状条纹及条带。
草莓状黄铁矿集合体构成条纹。
细网脉状构造:如方铅矿沿脉石矿物粒间及裂隙构成细网脉状。
土状、条带状构造:多显棕黑、灰、褐黄色,由菱锌矿、异极矿、粘土矿物、粉砂石英、方解石等组成。
角砾状构造:浅灰、褐黄色,外貌似如“混凝土”状。
角砾成分有白云岩、砂质泥岩等,呈棱角状-次棱角状,大小几毫米至几厘米,不规则菱锌矿、异极矿集合体及铁锰泥质成为上述角砾的胶结物。
2.4矿石类型
2.4.1矿石自然类型
按矿石的结构构造划分矿石自然类型为土状-粉状铅锌矿石和块状-网格状-葡萄状铅锌矿石、细脉状-浸染状铅锌矿石和条带-条纹状铅锌矿石。
土状-粉状铅锌矿石:该类矿石结构疏松,以黑色微粒状、粉状、泥状为主,少量角砾状、碎块状。
矿石普遍含锰、含银,由粘土矿物,粉砂质石英及氧化铁质等组成。
矿体主要产于残坡积层中,矿体埋深0-25米左右。
块状-网格状-葡萄状铅锌矿石:该类矿石以锌为主,Zn品位一般达30-45%,Pb品位很低,一般含量1-3%左右。
矿石外表特征清楚,呈块状、网格状及葡萄状,以褐灰-黑灰色为主,部分灰褐色、棕褐色,矿物由异极矿、菱锌矿、白铅矿等组成,矿物自形程度较高,晶体粗大,网格及孔洞中见有铁泥质物充填。
细脉状-浸染状铅锌矿石:该类矿石以铅锌为主,Zn品位一般达3-15%,Pb 品位很低,一般含量1-5%左右。
矿石外表特征清楚,呈细脉状、浸染状,以青灰-黑灰色为主,部分灰白色,矿物由方铅矿、铁闪锌矿等组成,矿物自形程度较高,局部晶体粗大。
条带-条纹状铅锌矿石:该类矿石以铅锌为主,Zn品位一般达1-5%,Pb品位很低,一般含量0.5-2%左右。
矿石外表特征清楚,呈条带、条纹状,以灰白-浅灰黄色为主,部分黑白相间色,矿物由方铅矿、铁闪锌矿等组成。
2.4.2矿石工业类型
按矿石的氧化程度划分矿石工业类型为铅锌氧化矿石和铅锌硫化矿石。
(1)铅锌氧化矿石
氧化铅锌矿石量占矿区总资源量的30.3%,Vp残坡积层氧化矿主要分布于地表残坡积层中,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分布。
V2、V3氧化矿分布于矿区向斜轴部和向斜西翼的断层破碎带或裂隙中,呈似层状及透镜状分布,矿区的氧化矿以直接出售原矿石为主。
(3)铅锌硫化矿石
硫化铅锌矿石量占矿区总资源量的69.7%,矿体主要赋存于芦柴冲向斜构造下泥盆统芭蕉箐组下段(D1b1)中的D1b1-3、D1b1-2、D1b1-1白云岩、砾屑白云岩、含泥质白云岩层位中。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
矿区的硫化矿开采后经选矿厂选后以出售铅锌精矿为主,精矿的质量标准依据各项杂质质量分数划分为四级品。
3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控矿因素、矿化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芦柴冲含银铅锌矿所在的断陷盆地,属于早泥盆世郁江期的南北向短期断陷盆地,盆地宽度较小,断陷深度较大,两侧边缘同生断裂活动性较强。
盆地的基底为下泥盆统坡脚组的海相细碎屑岩,盆地内沉积物有明显的侧向分异,其盆地外缘发育浅海冗地相的芭蕉箐组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砾屑白云岩、硅质岩、块状硫化物和碳酸盐岩。
芭蕉箐组下段(D1b1)地层中的三个岩性亚段是芦柴冲矿区铅锌矿的重要赋存层位,其赋存特征及变化规律是:从矿石矿物组合、粒度及矿石结构构造等特征分析,不同岩性层位中所见矿体均无明显区别;无论从纵向和垂向上铅锌矿化都不均匀;各个岩性亚段的矿体品位时而偏高,时而降低,矿体与围岩界线极不明显,只能借助基本分析成果确定。
以上特点说明,含矿岩系具多旋回韵律结构,具同生沉积(成岩)的结构和构造。
向斜盆地中心部位,矿体厚大而不严格沿层产出,矿体延至盆地边缘即消失,呈“冲浪板”状平缓产生,这种形态特征,反映了断陷盆地对矿化空间的严格控制。
向斜盆地的同生断裂带是矿液的通道。
芦柴冲铅锌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白云岩化、重晶石化、黄铁矿化及硅化。
霏细状硅质非常普遍,含银较高。
从金属硫化物、围岩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包裹关系分析,反映了断陷盆地在沉积过程中,有含S、Fe、Pb、Zn、Ag、Ba等成矿元素的热水溶液喷流沉积及渗透交代,或充填作用发生,形成受断陷盆地及同生断裂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充填含银铅锌矿床。
3.2找矿标志
(1)直接找矿标志
锰帽、铁帽大量发育,重晶石普遍发育的内带及根部。
(2)间接找矿标志
海西早期的断陷盆地及同生断裂带的存在;区域化探出现Cu、Pb、Zn、Ag、Ba、As、Sb等元素复合异常或出现Pb、Zn、Ag、Ba等元素组合异常的部位。
(3)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都同时具备时,是寻找本类矿体的有利地区。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地质调查院.云南省砚山县芦柴冲铅锌资源储量核实报告[R].2009.10.
[2]云南省地矿局.云南省砚山县铅厂铅锌矿芦柴冲矿段普查地质报告[R].1994.12.
[3]云南省地矿局.1/20万文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