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中考语文考前押题 现代文阅读(含解析)

安徽省中考语文考前押题 现代文阅读(含解析)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 恰与够(17分)董改正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

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

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

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

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

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

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

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

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

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

“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

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

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

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

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分)1.(3分)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解析】通读全文,明确文章围绕“够”字展开论述,从写文章、说话逐渐深入到物质、权势和名誉方面论述什么是“够”,最后,在第⑦段总结全文: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

2.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2. (4分)不能。

“往往”在句中表示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犯事的几率高。

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如果去掉,句子就成了“胆子越来越大,要犯事”,过于绝对,表达意思不严密。

(共4分。

答出不能2分,分析原因2分。

意思对即可)【解析】“往往”是指每每,时常。

在句中表示“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时常要犯事的”。

如果去掉,该句意思则变成了“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要犯事”。

这样句子表达的意思就太过绝对,意思不严密。

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3.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6分)3.(6分)文章先从黄帝造“够”字的故事谈起,引出本文关于“够”的论题;然后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写文章和说话方面论证了什么是“够”;接着从写文章、说话过渡到物质、权位、名誉方面,并列举了范蠡、文种、王翦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什么是“够”;最后得出结论“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共6分。

答出四点即得满分。

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梳理文章论证思路。

首先给本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①段):由黄帝造“够”字的故事引出关于“够”的论题。

第二部分(第②段~第⑥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写文章、说话和物质、权位、名誉方面,论证了什么是“够”。

第三部分(第⑦段):得出中心论点: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知道了文章的层次结构,再根据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出文章的写作思路即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4分)张良的功劳很大,却不居功,逐步退隐,名、利和性命都保住了;韩信要求封王,结果被诛灭三族。

4.(4分)⑥段。

材料中张良与韩信的事例与第⑥段中范蠡和文种的事例类似,论证了在物质、权位、名誉方面什么是“够”。

(共4分。

第一问2分,第二问2分。

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分析论据。

给出的材料对比论证了“在权位、名誉方面,什么是‘够’”。

然后通读文章,分析段意明确第⑥段正是论述在物质、权位、名誉方面,什么是“够”,所以适宜放在第⑥段。

[二] 直到看见香味为止(23分)黄愿①朋友是一间盲人重建中心的长期义工,因为他的邀请,我们聚集了一伙人前去进行为期一天的盲人体验生活。

②在众人的鼓励下,我成了第一个志愿者。

我被允许先对周围环境做一番了解,用所有可以想到的法子尽量去记忆。

朋友糊涂,忘了我具有惊人的3D立体感,建构、解构物体的面貌是轻而易举的事。

我自信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在脑海中绘制一份这房子的缩小平面图,顺利通过考验。

③十分钟不到,我准备妥当。

按照吩咐我闭上眼睛,眼睛套入罩子内,罩子外再紧紧缠绕一层深色不透光的长巾,世界被缩短到仅仅于我的眼前、布巾之间,里头除了黑暗一无所有。

④漆黑中,有人牵起了我的手,带着我一步一步踏到再熟悉不过的房间外。

记得右转左侧是会客厅,左转到底是餐厅,直行是漱洗室,即便失去观察景物的工具,我仍能保持空间与距离的敏锐感官,对此我引以为傲,并对牵引我手的人说:“这有什么难的?瞎了有什么可怕的?”⑤为了证明我所言不假,我挣脱了她纤细柔嫩的小手,谨慎维持着步伐,一会儿就到了会客厅,顺利绕过了沙发,避开了短凳,伸手抓起一个置于茶几中央水果盘内的橘子,送了一瓣酸甜的橘子到嘴里,我算准位置往后倾倒,安稳躺在搁着靠枕的椅子内,虽然看不见自己,但知道脸上的表情一定得意,心中态度肯定轻佻。

⑥“分我吃一点可以吗?”那人提出了要求,要求不过分,但问题出现了,我听见声音来源,锁定她的方位,可我不清楚她的身材,手不知道往哪个高度摆。

于是我拿着橘子的手在半空中试探,试遍上中前后左右下,次次落空,直到她的手握住我的手腕,引导我失措慌乱的手指到定点,等我摸到一块饱满富有弹性的肉块,才确定我的手已到达了她的唇边。

⑦“谢谢你,很甜,很好吃。

”她的音色细而婉转,就像山涧中的干净泉水,明知我出糗而不嘲讽我。

⑧“好像不是那么轻松。

”我搔搔头,想找个台阶下,企图解开布巾,却被她阻止。

⑨“再等一下下好吗?”谁能拒绝一个语带乞求,且诚恳待己的人呢?至少我不行。

“转几圈回到刚刚来的房间,一切就结束了。

”她轻描淡写地说着,似乎没注意到我踌躇的脚步。

⑩意外总是出现在意想不到的诡异角落,正当我接近房间,以为再不久便能逃出这窘境时,竟然误踩中一支滚落在地板上的圆珠笔而摔倒,四脚朝天的姿势狼狈可笑,羞耻让我勃然大怒。

⑪“说好只是体验而已,你们玩真的?”明明她就在我身旁,却没有扶我一把,任凭我跌倒而不顾。

我不在意受伤,难过的是这女孩的险恶,她分明是乘机报复。

⑫于是我咆哮,用力扯下眼睛上的遮挡物,恢复我的视线与光亮,却一下噤声不再言语。

⑬在我眼前的她,是位盲眼的女孩,她着急地弹开手杖到处探查我的所在。

等她颤抖的手捧住了我的脸,那时她才流出眼泪哽咽地说:“对不起,你没事吧?”⑭朋友和中心的人听见骚动从远处的楼梯跑下。

⑮“怎么了?”大家七嘴八舌地问。

⑯“我没事,只是看见久违的光亮,不过被感动罢了。

”⑰失明后,我居然看见了肉眼看不到的东西,那是属于心的独特芳香。

1.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分)1.(4分)“我”在盲人重建中心进行一天的盲人体验生活,什么也看不到,在整个过程中有一位女孩一直陪伴着“我”,在“我”摘下蒙布之后才知她是盲人。

(共4分。

意思对即可)【解析】通读全文,先分析文章的段落大意。

第①段交代事件起因,“我”应邀体验盲人生活。

第②③段讲“我”了解环境,罩上眼罩,准备盲人考验游戏。

第④~⑯段讲“我”顺利通过考验,因误会勃然大怒,扯下眼罩真相大白。

第⑰段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将这些段落大意连接起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2.第⑤段加点字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5分)一会儿就到了会客厅,顺利绕过..了短凳,伸手抓.起一个置于茶几中央水果..了沙发,避开盘内的橘子,送.了一瓣酸甜的橘子到嘴里,我算准位置往后倾倒..,安稳躺.在搁着靠枕的椅子内。

2.(5分)动作描写,用一连串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通过考验的轻松与熟练,突出“我”自信、得意的神情,为后文故事发展做铺垫。

(共5分。

描写方法2分,作用3分。

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赏析。

句子中加点词“绕过”“避开”“抓”“送”“倾倒”“躺”都为动词,明显属于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的作用一般为展示人物性格、凸显人物情感、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这里是以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我”顺利通过盲人生活考验的轻松与得意,并为后文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3. 本文以“直到看见香味为止”为标题,有什么妙处?(4分)3.(4分)标题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调动多重感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中盲眼女孩的善举,是从内心散发的独特香味,要用心去感受,眼盲并不能遮盖她的光芒,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点明文章主旨。

(共4分。

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解析】结合文章的中心内容,看标题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再看其在表达中心、点明主旨上的作用。

标题中“香味”可以“看见”,这从修辞角度上看是运用了通感的方法,引起读者的兴趣。

同时“香味”深化了文章“眼盲并不能遮盖光芒”的主题,也点明了文章主旨。

4. 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4.(4分)结构上与标题相呼应,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中心,运用形象的比喻,将内心的善良比作独特芳香,告诉人们要用一颗真心去感受他人的善良。

(共4分。

结构、内容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末段的作用。

结尾段“那是属于心的独特芳香”与题目相呼应。

“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是指什么?要结合上文分析,“我”误会女孩的“险恶”,体验结束后才明白真相,盲人女孩因为自责而“哽咽流泪”,“我”被盲人女孩的善良感动。

“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指的是内心的善良。

这里作者将善良比作心的独特芳香,告诉人们我们要用心感受他人的善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