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H3C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模拟矩阵接入方案

8-H3C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模拟矩阵接入方案

H3C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模拟矩阵接入方案技术白皮书H3C Technology Co., Ltd.杭州华三技术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声明Copyright © 2007 杭州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及其许可者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非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摘抄、复制本书内容的部分或全部,并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

H3C、Aolynk、、IRF、H3Care、、Neocean、、TOP G、SecEngine、SecPath、COMWARE、VVG、V2G、VnG、PSPT、NetPilot、XGbus均为杭州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的商标。

对于本手册中出现的其它公司的商标、产品标识及商品名称,由各自权利人拥有。

目录1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 (4)1.1网络化趋势面临视频监控系统互联互通的挑战 (4)1.2智能化趋势需要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和智能分析系统的融合 (4)2 互联互通的技术解决方法 (4)3 H3C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模拟矩阵接入方案介绍 (5)3.1H3C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总体框架 (5)3.2模拟矩阵的传统组网模型 (6)3.2.1模拟矩阵的单机型组网模型 (6)3.2.2模拟矩阵多级多域联网系统的组网模型 (6)3.3单机型模拟矩阵的接入方案 (8)3.3.1组网物理模型 (8)3.3.2方案级系统规格 (8)3.3.3业务流程 (9)3.4模拟矩阵多级多域联网系统的接入方案 (12)3.4.1组网物理模型 (12)3.4.2方案级系统规格 (12)3.4.3业务流程 (13)3.5模拟矩阵接入的专用交付件 (15)3.5.1矩阵联网控制模块MU4000 (15)3.5.2矩阵多级多域管理服务器DS/子域管理服务器SDS (16)4 附录 (16)H3C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模拟矩阵接入方案技术白皮书关键词:开放接口、前端设备、视频监控摘要:本文档阐述了H3C公司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模拟矩阵接入方案的设计原则、策略和方案。

缩略语清单:1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安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视频监控产品作为主要的安防类产品,正在成为保障平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手段,视频监控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由原来的金融、商业、交通延伸到各行各业。

1.1 网络化趋势面临视频监控系统互联互通的挑战视频监控系统经历了第一代全模拟系统、第二代部分数字化系统和第三代完全数字化系统(网络摄像机和视频服务器)之后,正在向第四代全IP系统前进。

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为监控系统提供了日益完善的物理平台,但是随着监控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网络化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目前的视频监控系统还缺乏完备统一的标准,不同厂家、不同技术体制的系统之间无法采用标准的接口进行互联互通。

1.2 智能化趋势需要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和智能分析系统的融合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基本业务功能是实况、存储、点播、摄像头控制、告警处理。

在传统的监控业务环境中,这些功能已经能够满足用户对于监控的基本需求。

随着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视频监控系统的需求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看、存、放、控等基本功能,而是要求基于视频监控系统提供的音视频数据基础上,提供更多智能化的、可增值的业务能力,如车牌识别、人像识别、运动路径检测、动态感知、告警联动等。

可以说,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的智能化将是一个趋势,和企业IT系统的结合也将越来越紧密。

因此,传统视频监控厂商如何满足这些越来越复杂的用户需求,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2 互联互通的技术解决方法为了实现视频监控系统之间以及视频监控系统和企业IT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首先需要实现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然后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达到较好的互联互通:接口标准化视频监控系统各个部件之间采用标准的信令和媒体接口。

目前,国内的运营商和大的行业、部门已经在积极的推进视频监控系统的标准化工作,但这些标准化工作也仅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各个行业之间的标准各不相同,离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从长远来看,标准化是视频监控系统的必由之路。

开放接口在视频监控厂家林立,短期无法形成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各厂家提供开放接口,实现视频监控系统之间局部的互联互通,是目前更为实际的一种手段。

开发接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互通的两个系统之间采用共同约定的接口协议,在协议层次上直接实现互通。

另外一种方式是某一方采用另一方提供的SDK,在接口API的层次上实现互通。

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後一种形式。

还有一种实现互联互通的方式是采用中间件的方式,所谓中间件实际上就是一个不同视频监控系统间的协议转换设备,实现系统之间的协议互换。

3 H3C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模拟矩阵接入方案介绍3.1 H3C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总体框架我司视频监控系统开放接口框架如下图所示:图1-1H3C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框架3.2 模拟矩阵的传统组网模型3.2.1模拟矩阵的单机型组网模型该模拟矩阵方案的典型特征:1、各矩阵间不存在互控关系,不能控制非本矩阵所属云台;2、不能根据权限随意查看非本矩阵所属摄像头视频资源;3、可以根据前级矩阵的切换预案,实时观看相关摄像头资源。

3.2.2模拟矩阵多级多域联网系统的组网模型该模拟矩阵方案的典型特性:1、各矩阵间可以进行互控,可以控制非本矩阵所属云台;2、可以根据权限随意查看非本矩阵所属摄像头视频资源。

3.3 单机型模拟矩阵的接入方案3.3.1组网物理模型该方案适用于模拟矩阵间无干线资源调度管理需求的场合,特征:某一MU管理的所有模拟矩阵输出,不会被其他MU管理的模拟矩阵所调度。

3.3.2方案级系统规格1、模拟矩阵兼容性:支持PELCO/AB/AD/MAX1000/GE/菲利普/三立/红苹果/英飞拓矩阵;2、通过接入MU的矩阵键盘,控制权限范围内的直连矩阵图像/云台资源;3、通过接入MU的矩阵键盘,控制权限范围内的iVS监控系统图像资源;4、通过iVS系统的VC客户端,控制权限范围内的模拟矩阵图像/云台资源;5、通过iVS系统的VC客户端,控制权限范围内的iVS系统图像/云台资源。

6、轮切:支持跨模拟矩阵系统、iVS系统的图像资源轮切。

3.3.3业务流程图1-2模拟矩阵简单接入iVS的混合组网架构模型工作流程1:通过接入MU的矩阵键盘,控制权限范围内的直连矩阵图像/云台资源,控制权限范围内的iVS监控系统图像资源。

工作流程2:通过iVS的VC,控制权限范围内的直连矩阵图像/云台资源,控制权限范围内的iVS监控系统图像资源。

信令流业务流权限管理:由iVS系统的VM进行统一管理,MU承担所管理域的模拟矩阵资源权限认证。

信令流业务流3.4 模拟矩阵多级多域联网系统的接入方案3.4.1组网物理模型该方案适用于原模拟矩阵已经具备多级多域联网初步特性,适用特征:1)存在2级或3级模拟矩阵联网,且模拟矩阵间的干线建设/用户管理机制已经初步成形;2)新扩容,要求不更改原模拟矩阵系统的架构(干线、用户管理)。

3.4.2方案级系统规格1、模拟矩阵兼容性:支持PELCO/AB/AD/MAX1000/GE/菲利普/三立/红苹果/英飞拓矩阵;2、通过接入MU的矩阵键盘,控制权限范围内的模拟系统图像/云台资源;3、通过接入MU的矩阵键盘,控制权限范围内的iVS监控系统图像资源;4、通过iVS系统的VC客户端,控制权限范围内的模拟系统图像/云台资源;5、通过iVS系统的VC客户端,控制权限范围内的iVS系统图像/云台资源。

6、轮切:支持跨模拟矩阵系统、iVS系统的图像资源轮切。

7、支持多优先级用户权限管理,支持外来用户/本地用户的用户管理。

8、支持基于权限管理的干线资源管理策略,基于最短路径/干线可用性综合算法的干线资源路由策略。

3.4.3业务流程VM和DS分别承担iVS数字系统和模拟矩阵系统的管理功能,所有跨模拟/数字系统的接口均统一通过VM/DS进行。

工作流程1:通过接入MU的矩阵键盘,控制权限范围内的直连矩阵图像/云台资源,控制权限范围内的iVS监控系统图像资源。

DS工作流程2:通过iVS的VC,控制权限范围内的直连矩阵图像/云台资源,控制权限范围内的iVS监控系统图像资源。

DS权限管理:iVS系统的权限管理由VM管理,模拟矩阵系统的权限管理由DS/MU 管理。

对于跨模拟/数字系统的用户访问,采用被访问系统鉴权认证机制。

模拟系统的干线管理:由DS进行管理。

3.5 模拟矩阵接入的专用交付件3.5.1矩阵联网控制模块MU4000图1MU4000外形硬件规格:功能规格:1、支持的键盘规格:最大支持6个键盘;支持键盘操作预案(宏调用);通过矩阵控制模拟系统的云台;控制iVS系统的云台;支持通过键盘切换权限范围内的模拟矩阵/iVS视频监控系统摄像头图像资源。

3、支持通过WEB管理。

4、兼容性:支持PELCO/AB/AD/MAX1000/GE/菲利普/三立/红苹果/英飞拓矩阵;5、支持本域摄像头/云台资源的用户权限管理/认证。

6、支持128个权限优先级,相同优先级资源冲突时,采用后到抢占策略7、最大并发在线用户数:128个。

8、可管理的最大前端摄像头/云台资源:1028。

9、可接入的最大模拟矩阵数:6个。

3.5.2矩阵多级多域管理服务器DS/子域管理服务器SDS图2DS外形硬件规格:功能规格:1、将跨域的信令转发给对应的MU(SDS),具体资源管理/权限认证由MU完成;2、承担多级系统的干线管理(设置、策略路由、冲突管理)3、每服务器支持的最大跨域并发用户数:128。

4 附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