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农村是我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最基层行政单位,在国
民经济、社会政治诸方面中处于关键性的基础地位。
农村经济包括农业经济和农
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它是国民经济基础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可持续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农村经济、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前提保障。
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不以
浪费农业再生资源、破坏农村环境质量为代价来换取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将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食物安全、生态健康和发展持续之目的。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对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三农”问题,促进各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
协调发展,以及发挥各地区的综合优势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
践意义。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农村经济
(一)农村经济概述。
农村经济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称,包括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等所有经济部门或行业,农民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由此可见,农村经济是农村中各种经济经营模式的综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及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
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
(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
1978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随后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 这一制度
变迁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更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 生产条件大大改善,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
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取得
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
持续发展的广泛性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
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的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
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
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
是真正的发展。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二)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
随着对可持续发展思想探讨的不断深入和具体,人们逐渐将可持续发展的思
想应用于经济、社会等更细化的层面。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其发表的《丹博斯宣言》中,提出了“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概念,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
展联系起来。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是指管理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并实行技
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以确保当代人和后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这种
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所接受。
它还提出了三个战略目标:1.保障食物安全;2.促进农村综
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3.合理利用、保护与改善自然资源,创
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如何吸收现代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先进思想,走具有中
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成果。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相对平稳,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
村经济在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具体表现为:首先,农民掌握了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国家放松了对农村集体所有企业的控制,农村出现了为数众
多的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农民有了自主的经营权,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
提高。
其次,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农村经济成分走向多元化,农村原来单一的自给经济已经转变为商品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形式。
而产业结构
由于各种企业的出现逐渐转向复合化。
最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
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农村经济活动基本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进行
调节,农业的各种资源得到了较原来的计划经济得到了极大的优化配置。
(二)农村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
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一年比一年重视“三农”问题,但我们要看到,我国农村经济因为一些先天的不足和政策执行的不到位,发
展遇到了瓶颈。
首当其冲的是农产品的质量达不到社会的要求,农产品的质量不过关又直接
导致了产品积压现象严重。
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滞后,
对农业的科技投资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与其他行业相比有明显的差距。
其次,农
村经济发展受到资金的限制,农业对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各地政府对于农业投
资引导工作积极性不足,这是因为农业生产投资的周期过长,见效慢,利润空间
较之其他行业偏低,缺乏对市场资本的吸引力。
最后,农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前提保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
没有与之匹配的农业
基础设施,农村经济是实现不了快速发展,这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农村集体经济
薄弱,导致基层为民众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偏弱,从而农村经济不能持续向前发展。
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这也是在我国总
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
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要实现这以目标,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必由之路。
要
达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切实做到:
(一)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
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
提高。
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
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
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同时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
度,持续增加农村信贷投入,确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
均增速,引导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农村信贷服务。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
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
密结合。
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
(三)加强基础设施工程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启动耕地保护补偿试点。
加快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搞
好生态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江河源头、湖库周围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适当扩大退耕还林规模。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加强
农村沼气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
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四)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全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加快完善覆
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
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准确把握国内外农
产品市场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稳定,保持价格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