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课件
《饮酒》《春望》《雁门太守行》课件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 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 “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 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 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 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充分表
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 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春望》 杜甫
他是谁?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 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 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 实,故被誉为“诗史”。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句中哪
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Fra bibliotek氛围?“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 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 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 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 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仗工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
“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 “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两 句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 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稀少
简直
“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 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 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 “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 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
田园诗派
是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的、通过描写田园自 然风光以表达恬淡情怀的诗歌流派。
一般地说,田园诗人都以自然风光、田园景色及 乡村生活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抒发诗人对大自然 的热爱之情,对回归自然和恬静古朴生活的向往, 并由此折射出诗人不慕名利的旷达心境和对社会 现实的愤懑心情。在艺术手法上,崇尚平淡充实, 追求朴素自然。
一、读一读 黑云压城城欲摧( cuī ) 甲光向日金鳞开( lín ) 塞上燕脂凝夜紫( yān )
提携玉龙为君死( xié)
二、记一记
黑云压城: 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城欲摧: 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甲 光: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角 声: 军中号角声。 燕 脂: 即胭脂,色深红,指战场血迹。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黄金台: 相传战国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置黄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
合称为“陶谢”。
背景介绍
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 其中的第五首。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 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 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 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 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 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 神生活。
• 颔联 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 的残酷。
• 颈联 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浴血奋战的局面。
• 尾联 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精读,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 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 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 来?
白天——傍晚——夜里
解释:
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 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 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 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 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解释: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
见了南山。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 鸟,都显得那样美妙,那么富有人 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 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 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 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
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动动脑,你就会成功!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 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 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 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陶渊明在晚年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 《桃花源记并诗》,营造了一个乌 托邦社会。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春望 春望
• 杜甫
杜甫
• 国破山国河破在/山,河城在春,草城木春深/草。木深。
• 感时花感溅时泪/花,溅恨泪别,鸟恨惊别心/鸟。惊心。
• 烽火连烽三火月/连,三家月书,抵家万书金/抵。万金。
• 白头搔白更头短/搔,更浑短欲,不浑胜欲簪/不。胜簪。
一、读一读 感时花溅泪(jiàn ) 家书抵万金( dǐ ) 白头搔更短( sāo )
浑欲不胜簪( hún ) (zān )
二、记一记
国 破:国都(长安)陷落。 感 伤: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烽 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
之乱的战火。 不 胜 簪:不能插住簪子。
➢ 通过刚才的阅读和翻译, 你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试着跟同学描述出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指京城, 当时在长安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
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 备森严;
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 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 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 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 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 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 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 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 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 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 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 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 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 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 和悲壮。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 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中“半卷红旗”的作用。
“半卷红旗”是从侧面描写战况的景象,诗 人写这个景象是要表现一方面是风势很大, 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 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 到死!
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壮 志。
25.诗词五首
•《饮酒》 •《春望》 •《雁门太守行》
1.了解诗词作者及作品简况,背诵默写《饮酒》《春望》 《雁门太守行》三首古诗词。 2.品味诗歌语言,感知诗歌意境,体会诗句的感情,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培养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陶渊《饮 明酒
》
《饮酒(其五)》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 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 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 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 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归去来兮辞》等。
请说说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 用意。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 重金招揽天下贤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了将士们报效朝廷 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时值青年的诗人已经 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壮志。
• 首联 写景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 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 雄壮。
探究:
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 真谛,获得悠闲恬静的心境。
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 心和自然亲近。
“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 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 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 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所展示的画面吗?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 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 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 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 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 形势。
写作背景
•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 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 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 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 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 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 逃窜。
•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 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 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 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 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 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 称唐代“三李”。写诗善于熔铸词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 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 《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