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叫神州大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驺衍的人说:“中国名为赤县神州。
”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但更多的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
对华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作华。
《左传疏》:“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之意。
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颜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作华。
还有一种说法,华是由我国古称华夏省简而来。
中华: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
“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
唐代韩渥诗:“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和“外国”对用。
华夏:商朝时,由于实行裕民政治,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所以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一些少数民族,都向商称臣。
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来人们就把华夏作为中国的代称。
九州:源于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传说。
相传夏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
《淮南子〃地形》又载:中国古代设臵九个州:神州、次州、戎州、冀州、台州、济州、薄州、阳州。
嗣后,九州便泛指中国。
以九州之意派生演化而来的还有九域、九有、九土、九区。
宋代绘制《九域图》即中国地图。
<<绎史.黄帝纪>>:"自神农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黄帝以来,德不及远,惟于神州之内分为九州,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臵十二国."神农及以前辖有大九州----与神州等同的州,分别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咸州,扬州.从<<山海经>>来看,大九州之说有一定的道理.中国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北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和美洲为最多.从考古发现来看,细石核的年代以华北最早,西伯利亚,日本,北美西部细石核绝对年代依次递减,是华北人迁移的路线.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中国先民的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体现在文物,语言,民俗上,有领人信服的证据,只是多数次人对此缺乏专业知识,但不应妄称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国先民在太昊,神农时代向外迁移,其足迹达到世界许多地方也是事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一般认为中国古代以中国为天下,并不是事实.中国仅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或九分之一.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说法.有人说赤县神州得名于炎帝神农.<<山海经>>的<<五藏山经>>,<<海内经>>与神州的范围大致相当,<<海外经>>,<<大荒经>>远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当于大九州,其它地方谈到九州是赤县神州.<<尚书.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舜分全国为十二州.尧时洪水滔天,共工,鲧治水失败,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治服洪水的同时划定了九州.有人说禹治九州,是<<左传.昭公四年>>的:"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此为"小九州",其地域不出晋中,晋南,豫西,陕西东南.这种观点是疑古的产物."九州之险"并不是九州的全部,"小九州"之说以偏盖全,低估了大禹的功绩.<<禹贡>>所载山川,地名,如三危,碣石,彭蠡,山民山,不仅比"小九州"大,也比一般人所说的"中原"要大.考古学上应当明确:尧舜禹时代有共主,有诸侯,甸服,绥服,要服,荒服有不同的义务,考古学文化面貌不同,是在情理之中的,据这些不同就说夏的疆域仅限于"小九州"一带,是不切合实际的.名义上臣服的方国,不可能完全接受共主所在方国的文化,但文化从中心地带向外扩散,也能影响邻近的方国.<<禹贡>>九州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尔雅.释地>>无青州,梁州,有幽州,晋州.<<周礼.夏官.职方氏>>无徐州,梁州,有幽州,并州.这种分歧可能与"十二州"的合并有关.后世史,地著作多以<<禹贡>>九州为准."九州"也有很多别称,如九囿,九围,九隅,九有,九土等.<<国语.鲁语上>>:"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这里共工为诸侯之共主,列在烈山氏(神农)之后,与<<山海经>>所列"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的谱系一致.这里的共工是炎帝后裔,姜姓.西周共和时,<<竹书纪年>>称"共伯和千一位".共伯即共工后裔,姜姓.共工氏地在九州腹心地带.<<山海经.中山经>>:"蒲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工出焉,西流注于河."甘枣山即雷首山,不周山,为共工氏生活的地区.共工怒触不周山,就在其地.契封于蕃.亦即甘枣山一带.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亦在其处.共地是文明绵延不断的地方,地在九州之中.可以说,共工及其后裔在中国上古时代有重要地位,不能因为尧时共工治水失败而否定共工氏的历史地位.(蕃在永济县,亳在垣曲县.<<通鉴外纪.包牺以来纪>>:"人皇氏.....依山川土地之势,财度为九州,谓之九囿."相传人皇氏兄弟九人,称九头纪,为十纪之首.按这种说法,人皇氏之时已分九州.<<逸周书.尝麦解>>:"九隅无遗"(蚩尤追黄帝,战斗惨烈.<<诗经.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长发>>:"帝命式于九围.""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经过比较,会发现九有是不乏用例的,并非误写.九州及各种同义词,是古代入人心的观念.九州即中国,大九州即世界.大九州说明古人对广大的世界有一定的认识,何必生造什么"小九州"呢?神话中的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
传说女娲补天,在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
还有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
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
《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
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
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又称女阴、女娲娘娘,风姓,生于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
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
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
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
汉族传说在历史上的中国,汉族先民古代华夏,一直就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他们凭借着稳步发展的农耕经济,独步于时的封建文化,凝聚和推动着统一的多民族中国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
汉族也和世界上许多古老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创世纪历史。
汉族先民是将自己关于世界起源、始祖活动和民族形成等,传说时代的历史历经久远地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的历代文人,记载并保留在有关汉文古籍中的。
在汉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中,流传甚广的伏羲和女娲的传说,就是反映传说时代汉族的始祖夫妇,在创世纪之时孕育后代、开启黄土地上农耕文明的历史踪迹。
女娲是孕育汉族的“神人”汉文古籍关于伏羲和女娲的记述,大多是经历汉族长期口耳相传之后,再由后世历代文人加工载录的。
所以在有些内容上,存在不少怪谲、重复和难解之处;还有一些内容则有着明显的虚构、梦幻和错谬的地方。
但是,这些古代华夏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绝非是全然的荒诞和虚幻性的骗言。
事实上,正是这些神话和传说,蕴含着汉族对自己创世纪历史的深邃认识和浅近质朴的表述。
关于伏羲和女娲传说的记述,在汉文古籍中显得比较凌乱。
根据《世本〃帝系篇》的记载称:“太昊伏羲氏。
”由此可知,汉族早就明确认为,伏羲即为太昊伏羲氏。
而在汉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记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记作包羲、庖羲、疱牺、伏牺、宓牺、炮牺和伏戏等。
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迹有许多是和女娲的事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如五代蜀杜光庭,在《录异记》卷八便记载了:“陈州不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
”根据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约是在唐末之时,伏羲和女娲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的传说,就已经在华夏民间广泛流传着了。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学、民族学的解释,实际上这正反映出传说时代汉族,所经历的氏族内部兄妹互相婚配的社会发展阶段。
女娲是用黄土孕育汉族的女始祖女娲造人传说对汉族影响深远。
《淮南子〃说林训》对此的记述颇具神化色彩:“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
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按汉末学者高诱所说:“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
”“上骈、桑林,皆神名。
”所以,《淮南子〃说林训》是说明“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
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
”这不仅较客观地折射出了,女娲是在“众神”的襄助下,才能完成“造人”这一社会进化大业的。
同时,也科学地反映了,伏羲和女娲时代的汉族,正处于母亲氏族社会的历史实体。
《太平御览》引《风俗通》所载的女娲造人传说,是这样记的:“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