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一中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重庆一中2020届高三6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重庆一中2020届高三 6 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4.《尉缭子》强调战争本于“仁义” ,“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 。

《孙朕兵法》则指出,战争必须讲“天时、地利、人和” ,如果天人不合,即使取得胜利也是暂时的。

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 .墨家思想成为显学B.诸子思想相互渗透C.耕战思想成为主流 D .军事理论高度成熟25.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五胡”十六国。

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氏、羌均为黄帝后裔。

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A .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B.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C.战乱频仍导致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26.宋代,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以“敕牒”方式颁布执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

这表明当时A .专制皇权遭到削弱B.官僚制度比较成熟C.行政效率日益低下D.权力制衡机制建立27.“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善画竹,为了迎合顾主的喜好,他画竹常常在不同情境下寓意有别,或表长寿吉祥寓意,用于祝寿;或代表鱼竿,表向往隐居生活。

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 .文人画逐渐走向衰落B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C.传统绘画开始商品化D.商品经济发展繁荣28.1893 年,陈炽在为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作序时指出,西方“倚商立国,《洪范》八政之遗也;籍民为兵,管子连乡之制也;⋯公法睦邻,犹秉《周礼》。

”其旨在A .为学习西方开辟道路B.正确认识西学价值C.抵制西学在中国传播 D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29.月份牌是西方广告画与中国年画结合的产物,民国初年发行遍及全国农村及城市。

右图所示,中间为身穿旗袍的中国女性形象,两边附有12 个月节令的年历表,上方印有“健胃固肠丸”的商品名称。

据此可知A .实业救国思潮盛行全国B.旗袍是城乡最流行服饰C.时代变迁影响商品营销D.西方经济侵略日趋严重30.有学者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政治形势时说。

“国民党被赶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丧失了精锐部队,同时中国共产党正在广阔农村扩大力量,并赢得民众的支持。

”据此推断,此后A .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中共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D.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31.下图所示是中国对外援助变化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A .以对外援助为工作中心B.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C.对外政策逐渐趋于实用D.对外援助规模有所下降32.在罗马法中,很早就有私人建筑物之间必须留有一定距离的规定。

后来,这一规定扩展至水渠与树之间,以便水渠不会受到到处伸展的树根的影响。

这反映出罗马法A .注重保护公共利益B.旨在服务于社会生产C.保障私有财产权利D.维护奴隶主贵族权益33.1863 年,在伦敦召开了支援波兰起义的群众大会,并通过了告法国工人书。

很快法国工人广泛地讨论了英国工人的呼吁书,热烈支持英国工人的倡议。

这反映出当时欧洲的工人运动A .以城市暴动为主要的斗争形式B.具有明显的国际性特征C.以英国为中心向其他国家扩展D.需要科学革命理论指导34.日本政府在1955 年制定了《经济自立五年计划》,目标是实现经济自立和充分就业。

在1957 年又制定了《新长期经济计划》,提出了更高的政策目标。

日本政府此举旨在A .效仿苏联社会经济发展模式B.解决经济停滞和通胀危机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D.引导和促进经济高速增长35.下表是一些经联合国或其他国际组织建议的每年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单项主题活动日,也被称为国际日(世界日)。

这可以说明A .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加剧B.世界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应对C.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起决定作用D.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 分)材料一唐朝时期,丝织业高度发展,生产有绢、罗、纱、绩、锦等不同品种的丝绸,印染技术也迅速发展,白居易曾在《缭绩》中记载:“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精美的丝绸离不开纹饰,“联珠纹”颇为典型,该纹饰源自波斯,给丝绸增添了别样风情。

丝绸还是地方向朝廷交纳的重要贡品,初以黄河流域的河南道、河北道进奉最多,但到唐代后期,主要丝绸贡品已大多来自江南。

唐王朝还经常对往来的外国官员、使者回赠以精美的丝绸,波斯、大食的商人也在长安收购丝绸,动辄以千百匹计,丝绸大量输往世界各地,至今日本正仓院和法隆寺都还珍藏着许多唐代蜀锦残片。

——据姚培建《千年丝绸见唐风》等整理材料二16 世纪以来,历代法国君王和贵族对丝绸倾力支持,法国丝织业蓬勃发展,逐渐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丝绸生产的中心随着东方航线贸易的发展,大量中国丝绸被运往欧洲,并受到广泛追捧。

在这种形势下,欧洲丝织品厂开始大量设计生产具有中国风格的丝绸产品。

身穿长袍的中国人物、雕梁画栋的楼台亭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等中国元素,大量出现在法国的丝绸产品中17—18 世纪,法国的宫廷是欧洲各地时尚的发源地,法国丝绸图案因此在欧洲各地模仿流行。

——摘编自袁宣萍《17 —18 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第3页(共7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丝绸生产的特点,简析唐代丝绸业发展的影响。

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7-18 世纪欧洲丝绸业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10 分)(3)综上,就商贸与文化交流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3 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统计表(1949—2018)单位: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这一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要求:阶段明确,解释合理,表述清晰)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由于当皇太子时就深知官僚制度的专横,加上当时自治思想风行于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决定以地方自治来抗衡官僚政治。

1864 年,沙皇政府开始在地方设置自治机构。

这些机构由地主、市民和农民选举的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地方的文化、教育、卫生、食品供应等公共事务。

地方自治机构的活动为改变当地落后的生活条件和陈规陋习起了良好作用,但它没有政治权力,一切听命于省长的裁决。

在进行地方自治改革后,政府实际上允许了不依赖国家的、独立的公民社会的出现。

但当自由主义者强烈要求建立一个全俄国的代表机构——杜马时,亚历山大二世无论如何都拒绝对此作出让步,从而制止发展到君主立宪政体的倾向。

革命的道路于是不可避免。

——摘编自曹维安《评亚历山大二世的俄国大改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进行地方自治改革的背景。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俄国地方自治改革的影响。

(9 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1953 年底,苏联提议召开有新中国参加的五大国外长会议,审查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措施。

对此,中国政府积极响应,于1954 年 3 月正式决定派遣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指示代表团在会议上要加强外交活动,促进国际局势缓和。

会议开始后,关于印度支那问题,各方陷入持久的僵局,会议即将无果而终。

6月16日,中国代表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六点建议。

除美国外的几乎所有与会代表团都认为中国所提建议富有建设性和协商精神。

周恩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迅速开展一系列外交活动,推动有关各方朝解决问题的方向迈进。

7月21日,会议终于通过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最后宣言——摘编自林蕴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二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内瓦会议召开时的国际形势。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中所发挥的作用。

(9 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沈钧儒(1875—1963),中国民盟成员。

早年留日学习法律,1907 年回国后积极号召开国会定宪法,以从制度上保障人民的权利。

1922 年,沈钧儒在《好政府与法》中提出“凡事有一定手续,有一定制裁,必为法,而非人”。

抗战时期,他又大力倡导冤狱赔偿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沈钧儒担任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挑选了一批政治坚定、法律修养高深和经验丰富的审判人员,推动新中国的审判工作有序开展。

他还参与起草了第一部宪法,宪法草案公布时,他强调要“加强人民民主法制和加强人民群众爱国守法的教育,使宪法和法律能够贯彻执行” 。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沈钧儒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6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沈钧儒对新中国法治建设的贡献。

(9 分)重庆一中2020届高三 6 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41.(25 分)(1)特点:品种多样,色彩丰富,技艺高超;兼收并蓄,融合外来艺术;生产范围广,中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转移。

( 6 分)影响:促进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江南地区发展;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传播中华文明。

(2)发展:法国成为生产中心;“中国风”丝绸盛行。

(4 分)原因:法国政府大力支持丝织业;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中国丝绸大量销往欧洲;中国文化在欧洲广受欢迎;法国是欧洲时尚中心,被其他各国模仿。

(6 分)(3)商业贸易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商品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商业贸易。

(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2.(12 分)水平三: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9—12 分)水平二: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并结合表中数据,对划分依据的解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晰。

(5—8 分)水平一:能够将表中所示年份转换为某种较为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划分依据的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思路较清晰。

(0— 4 分)【示例】第一阶段:1949—1974 年,即改革开放前。

这一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较小,呈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主要是由于这一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刚刚起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围堵封锁的遏制政策导致的。

第二阶段:1979—1989 年。

这一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较之前有较大增长,但处于逆差且不断增大的趋势。

这是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的设立,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尤其是大量的工业制成品的进口。

第三阶段:1994—1999 年。

这一阶段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高速增长,且呈现出现顺差的趋势,顺差额较大。

这是因为1992 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跨领域、多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四阶段:2004—2018 年。

这一阶段是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高速增长,顺差额进一步增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