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给水排水工程知识点(个人整理)

给水排水工程知识点(个人整理)

给水工程
1.给水系统分类:按水源种类分,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按供水方式分,分为自
流系统(或重力供水)、水泵供水系统(或压力供水)和混合供水系统。

2.给水系统的组成:由取水构筑物、水处理构筑物、泵站、输水管渠和管网、调
节构筑物组成。

3.日变化系数的计算方法:日变化系数(Kd)=一年中最高日用水量/一年中平
均日用水量。

4.时变化系数的计算方法:日变化系数(Kh)=最高日内最高时用水量/最高日
内平均时用水量。

5.城市为预见水量和管网漏失水量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25%合并计算。

6.城市给水管网需保持的最小服务水头为:地面1层为 10m ,2层为12m,2
层以上每层增加4m。

7.水泵扬程(Hp)等于静扬程和水头损失之和,静扬程(Ho)需根据抽水条件确
定。

水头损失(Σh)包括水泵吸水管、压力管和泵站连接管线的水头损失。

8.给水管网的两种基本形式为:树状网(或枝状网)和环状网。

树状网的特点是
造价低、供水可靠性低,环状网的特点是造价高、供水可靠性高。

9.经济流速:在数学上表现为求一定年限t内(称为投资偿还期)内管网造价和
管理费用(主要是电费)之和为最小的流速,以此来确定给水管管径。

10.给水管一般分为金属管和非金属管,其中金属管主要以铸铁管和钢管为主,铸
铁管按材质分可分为灰铸铁管和球墨铸铁管。

灰铸铁管的特点是耐腐蚀性较强、抗冲击和抗震能力较差、重量较大、容易发生漏水。

球墨铸铁管的特点是耐腐蚀性较强、抗冲击和抗震能力较差、重量较轻、不易漏水。

11.铸铁管接口有两种形式:承插式和法兰式。

12.水厂工艺流程中,地表水常规处理工艺流程为:原水→混合→絮凝沉淀池(或
澄清池)→滤池→清水池→二级泵房→用户。

13.给水管最大设计流速不应超过2.5—3m/s,最低流速通常不得小于0.6m/s。

排水工程
1.污水按照来源不同,可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三类。

其中工业废水按
照污染程度不同又分为生产废水和生产污水。

生产废水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轻度污染或水温稍有增高的水。

生产废水是指在使用过程中受到较严重污染的水。

2.排水系统的体制一般分为合流制排水系统和分流制排水系统,分流制排水系统
又根据排除雨水方式的不同分为完全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两种排水系统。

3.合流制排水系统和分流制排水系统的特点:
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全部送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较好的控制了水体污染,但污水处理厂的容量增加很多,建设费用相应增高。

晴天时污水在合流制管道内只是不分流,雨天时才接近满管流,因而晴天时合流制管内流速较低,易产生沉淀。

晴天和雨天流入污水处理厂的水量变化很大,增加了合流制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的复杂性。

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将城市污水送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减小了污水处理厂的规模和建设费用,但初雨径流未加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对城市水体会造成污染。

但分流制排水系统可以保持管内的流速,不致发生沉淀,同时流入污水处理厂的水量和水质比合流制变化小很多,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易于控制。

4.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污水管道管壁粗糙系数(n)一般采用0.014。

5.污水管道最小设计流速为0.6m/s,金属管道最大设计流速为10m/s,非金属管
道最大设计流速为5m/s。

6.污水管道在街区和厂区内最小管径为DN200(200mm),在街道下为DN300
(300mm)。

7.污水管道最小覆土厚度:在车行道下不宜小于0.7m,在人行道下不宜小于
0.6m。

8.污水管道的衔接:在管径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水面平接,在下游管径大于上游的
情况下采用管顶平接,在上游管径大于下游的情况下采用管底平接。

必须把握下游管段起端的水面和管底标高都不高于上游管段终端的水面和管底标高。

9.当各种管线布置发生矛盾时,处理的原则是:新建让已建的,临时让永久的,
小管让大管,压力管让重力管,可弯让不可弯的,检修次数少的让检修次数多的。

10.雨水管道设计充满度按满流考虑,满流时管道内最小设计流速为0.75m/s,明
渠内最小设计流速为0.40m/s,金属管道最大设计流速为10m/s,非金属管道最大设计流速为5m/s。

11.雨水管道最小管径为DN300(300mm),对应的最小坡度为0.003,雨水口连接
管最小管径为DN200(200mm),最小坡度为0.01。

12.雨水管道最小覆土厚度:在车行道下不宜小于0.7m,在人行道下不宜小于
0.6m。

13.道路上雨水口的间距一般为25—50m。

14.检查井一般采用圆形,由井底、井身和井盖三部分组成。

检查井的最大间距分
别为:
15.穿过河道的倒虹管管顶与河床的垂直距离一般不小于0.5m。

16.检查井的分类分为:(普通)检查井、跌水井、换气井、水封井。

市政工程
一、城市道路及交通设施
1.城市道路主要分为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两类,前者以水泥混凝土路面为代表,
后者以沥青路面为代表。

2.城市道路由路基、路面和人行道构成。

3.路基的断面形式有路堤、路堑和半挖半填。

4.路堤为路基顶面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路堑为全部由地面开挖出的路基,半
挖半填为横断面上部分为挖方、下部分为填方的路基。

5.路面分为垫层、基层和面层等结构层。

6.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的四种基本型式:
(1)一块板断面:所有车辆都组织在同一个车行道上混合行驶。

(2)二快板段面:利用分隔带把一块板型式的车行道一分为二,车辆分向行驶。

(3)三块板断面:用分隔带把车行道分隔为三块,中间的为双向行驶的机动车车行道,两侧的均为单向行驶的非机动车车行道。

(4)四块板断面:在三块板断面形式的基础上,再用分隔带把中间的机动车车行道分隔为两个方向行驶。

7.城市道路根据其在城市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交通功能、沿线建筑及车辆和行人
进出的服务频率,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大类。

8.快速路的设计车速为80km/h。

9.各级道路非机动车通车净高不应小于2.5米,非机动车道同时作为机动车应急
通道的通车净高不应小于3.5米。

10.城市道路非机动车车道的坡度不宜超过2.5%,机动车车道的坡度不宜超过5%;
道路最小纵坡不宜小于3‰,纵坡小于3‰时,应设置锯齿形偏沟或采取其他排水措施。

11.公共停车场(库)的出入口不宜设在主干路上,可在次干路或支路上开设,距
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距离应大于50米。

12.城市公共加油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公里。

13.公交停靠站的间距宜为500米至600米,根据城市用地及路网布局,部分路段
间距可放宽至300米至800米。

14.公交停靠站异向换乘距离路段上不应大于100米,交叉口上不应大于200米。

道路交叉口附近的站位宜设在交叉口的出口道一侧,距交叉口距离应在50米以上。

在无中央隔离带的路段上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米。

15.城市快速路和干路上的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停靠站,其车道宽度宜为3.5米,
站台长度一般宜为20米;城市主干路站台长度不宜小于30米。

设有公交专用道的干路可不设港湾式停靠站。

16.地下停车场(库)车位在100个(含100个)以上时必须设置2个出入口,在
500个(含500个)以上时必须设置3个出入口。

二、管线综合及市政方面的建筑后退
1.同类管线在红线宽度44米以下(含44米)的城市道路宜单侧布置,在红线
宽度44米以上的城市道路可根据道路断面双侧布置。

2.管线在道路单侧布置时,在道路中心线以东、以北,安排布置雨水管、给水管、
中水管、电力管;在道路中心线以西、以南,安排布置污水管、通信管、燃气管、热力管。

3.自道路中心线向道路两侧,各类管线的设置次序宜依次为雨水管、污水管、给
水管、中水管、通信管、燃气管、热力管、电力管。

4.地下建、构筑物的离界距离不小于地下建、构筑物深度的0.7倍,且不小于5
米,其自用管线和支护结构的外侧的离界距离不小于1米。

围墙退让道路红线不小于1.5米,大门及门卫设施,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3米。

高度不超过5米的机械式停车设施后退围墙不小于1.5米。

高度不超过5米的变配电房、电信交接间、小库房、车库等附属建、构筑物,后退项链建设用地的边界不小于3米。

三、河道方面
1.城市沿江、河等两侧绿地宽度应符合:主要景观河道或者规划宽度20米以上
河道每侧不小于20米;宽度15米以上、20米以下河道每侧不小于15米;宽度15米以下河道每侧不小于10米。

2.建设用地内沿江、河、湖且宽度15米(含15米)以上的绿地应对外开放;宽
度15米以下的绿地,根据城市空间景观要求也宜对外开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