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州东兴中学11-12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侘傺..(chàchì)方枘.(nè)溘.死(kè)壤诟.(gòu)芰.荷(ji)岌岌..(líng pīng)..(ji)谣诼.(zhuó)伶俜B、遗.施(yí) 蹑履..(niè lǔ) 庇.护(pì)愆.期(qīān)桑椹.(shèn)惩.罚(chéng)公姥.(lǎo)否.泰(pǐ)C、鸷.鸟(zhì) 方圜.(yuán)兰皋.( gāo ) 箜篌..(kōng hóu) 摧藏.(cáng)夙愿( sù ) 罹难( lí) 招聘(pìng)D、杂糅.(rǒu)拊.掌(fǔ) 玳瑁..(dài mào)青骢.马(cōng)白鹄.舫(hú) 流纨.素(wǎn) 明月珰.(dāng)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望风披靡忧心忡忡世外桃园坚如磐石B、靡靡之音纵横驰骋弥天大谎人才辈出C、兵荒马乱戎马倥偬仓遑逃窜剑拔弩张D、寻物启事莫名奇妙沧桑巨变山清水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3分)A、在安全生产责任的压力面前,国家主管部门领导与各地各级干部感受一样,都是夙兴夜...寐,..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B、当初信誓旦旦....、备受社会欢迎的“零利肉联盟”,为何仅在两周之内就土崩瓦解了呢?C、药品中的“儿童酌减”字样,的确让人难以操作,这样的文字看似一种善意的消费提示,实则似是而非....,减到多少才合适大多没有明确说明。
D、我们对秦始皇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B、《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
C、《孔雀东南飞》选自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全诗共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它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D、《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我国诗歌史上“田园山水”诗风的开创者。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会有收获。
,,,。
,如果你勤读书、读好书,你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①使人们不断完善,走向进步②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要善于选择③确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④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⑤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⑥读书能帮助人们看清世间的美与丑A.②⑥⑤④①③B.③⑥②⑤①④C.④③①⑥②⑤D.⑤③④⑥①②二、阅读下文,按要求作答。
(9分、每题3分)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
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6、选文第一段运用的手法主要是()A、动作和细节描写B、环境衬托C、夸张渲染D、刻画心理活动7、选文第一段写刘兰芝精心打扮,诗句着力铺陈,其作用是()A、表明兰芝恋恋不舍,强作精神,掩饰内心的哀怨。
B、表明兰芝不甘示弱,有意在婆婆面前示威。
C、写出兰芝的美丽,突出她坚忍刚强、从容自如的性格。
D、写出兰芝有意装饰,决不肯受别人歧视的心理。
8、与“却与小姑别”中的“却”意思一致的是()A、却匈奴七百余里B、相如持璧却立C、却话巴山夜雨时D、却看妻子愁何在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17分)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日:“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波而去,乃歌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谊列传》)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双音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明显不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A、颜色憔悴..而笑..浑浊而我独清 D、渔父莞尔.. B、形容..枯槁 C、举世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①屈原至于.江滨②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B、①渔父见.而问之②是以见.放C、①是以.见放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D、①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11、作者借渔人之口,责问屈原“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的用意是 ( ) (3分)A、屈原过于清高正直,不仅遭人嫉妒,而且为一般人所不理解,指出屈原不能知权达变以适应社会,顺应时代发展。
B、说明屈原坚持节操,德才兼备,不肯同流合污,意在指责楚王无知人之明,同时也含蓄地批评屈原孤芳自赏的态度。
C、赞扬了屈原保持高尚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作者借渔父之口,表达了对迫害屈原的那个昏聩邪恶的统治集团的愤恨。
D、肯定了屈原能保持高尚美好的节操和志向,但不同意屈原认为整个世界都混浊的见解,作者比屈原要客观辩证一些。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译文:。
(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译文:。
⑶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文:⑷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译文:四、诗歌赏析及名句填空。
(19分)蒹葭。
①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④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⑤,白露未晞⑥。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④。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⑧。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⑨。
蒹葭采采⑩,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⑾。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⒀”。
【注】①蒹葭(jiān jiā):芦苇。
②苍苍:秋天水边芦苇茂密青苍之貌。
③溯洄(sùhuí):逆着曲折的水流而上。
④溯游:顺流而下。
⑤萋萋:与“苍苍”同义。
⑥晞(xī):干。
⑦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⑧跻(jī):上升,这里指地势渐高,需要攀登。
⑨坻(chí):水中高地,小渚。
⑩采采:众多而形形色色。
⑾涘(sì):水边。
⑿右:迂回⑩沚(zhǐ):水中小沙洲。
1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分)14、全诗三章,每章八句,都以“蒹葭“‘白露”起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15、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1分)⑴、,以望复关。
⑵、,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⑶、,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⑷、,哀民生之多艰。
⑸、,虽九死其犹未悔。
⑹、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
⑺、还顾望旧乡,,,。
⑻、何以解忧?。
,悠悠我心,⑼、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⑽、,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⑾、户庭无尘杂,。
,复得返自然。
五、阅读下文,按要求作答。
(18分)铁公鸡施粥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一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
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丰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
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然传出消息: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缺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
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
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
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
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
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
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夫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
“爹,韩信表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
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来,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
灾民们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婆地蹲在一边喝。
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
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