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报告题目: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掠夺学院旅游与烹饪学院班级食品1704姓名朱江涵学号172403426实践时间.5.23-5.25一.帝国主义对全中国的经济侵略1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中国的方式2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对中国带来的影响3中国人民对经济侵略的反击结果参考文献一、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近代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手段1.强迫贷款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入侵后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贫弱,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一直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下了大量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中大多都有强迫清政府赔偿“战争损失”的条款,而晚清政府国家腐败,国库空虚,由地主阶级所领导的洋务运动又在北洋战争后彻底失败,那么向帝国主义借贷就成了清政府必然的选择,而这些贷款往往又都有极高的利率。
以辛丑条约为例,清政府理应赔偿白银4.5亿两,但经过39年的借贷,本息共计为9.8亿两,实赔了6.5亿两。
2.修建铁路,开办工厂修建铁路也是必须要提的一条,帝国主义在华投资建造了几十条铁路例如滇越铁路、胶济铁路、安奉铁路、南满铁路、京汉铁路、正太铁路、京奉铁路、沪宁铁路、粤汉铁路、津浦铁路、广九铁路、道清铁路,可以说近代中国的主要铁路系统都是由帝国主义国家出资修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开办各种工厂,直接将从中国掠夺的原材料加工成商品倾销到中国3.建立矿场,掠夺资源以918事变后的东北为例,日本在东北修建大量矿场,肆无忌惮的掠夺铁矿石等资源,日本在侵华期间大概累计掠夺煤炭约10亿吨,铁矿约1.8亿吨,铜矿约150万吨,铝约10万吨,镁约5万吨。
4.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中就有控制中国关税的内容:“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且向例额设行商等内有累欠英商甚多无措清还者,今酌定洋银三百万银元,作为商欠之数,准明由中国官为偿还。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控制中国政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把持中国海关。
其中包括征收出口关税,管理港口,主办邮政,涉及与外国人交涉的各种事务。
中国海关的高级职员全部由外国人充任。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方式除了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外,主要是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件赋予的特权。
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榨取,逐步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关税自主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主权。
5.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各种银行,并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政府接受高额利息的贷款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对中国带来的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看待,就是促进性从积极方面来看由于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资本输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与瓦解,这些自然经济本来一直制约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它在鸦片战争后被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逐步瓦解,而且随着自然经济的瓦解,中国的商品与劳动力市场也得到了解放,这也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刺激了中国的统治阶级,例如清朝的洋务运动,口号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洋务运动的开展也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后期创立的各种民用工厂,投资大多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形式,产品主要作为商品投放市场,管理上采取劳动雇佣制,所以其本质上属于带有封建因素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也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制度体系,日益冲击着中国旧的社会体系,为接下来中国的改革和革命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使得中国社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激励了许多仁人志士为改造中国旧社会而努力,使得亚洲雄狮中国开始逐步苏醒。
中国所赔偿的白银中也有一部分被用来作为留学生出国深造所用的经费,这也在客观上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而且在高额贷款的压力下政府为了提高税收放松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也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远不能抵消它对中国社会的破坏作用。
首先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是建立在中国政府战败的基础之上,主要是它们在用军舰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从而取得种种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所以中国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可以说是毫无可以应对的措施。
中国在鸦片战争后一直到1895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所规定的必须开放的通商口岸有40多处,在这些通商口岸里,外国人享有种种特权,控制当地的工商、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实际上这些通商口岸就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中国政府不仅仅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而且失去了自己的关税自主权,外国商品倚仗特权和低关税,在中国市场上大量倾销,排挤中国本国工业产品和手工业品,以此获得高额利润。
从19世纪50年代起,外国人逐步控制了中国海关的行政权。
中国海关不仅不能起到抵制外国商品倾销、保护民族经济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对华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工具。
而中国的民族企业往往无法在市场上与这些国外的商品竞争,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与传统手工业收到了无情的压迫,而外国资产阶级凭借各种特权,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
中国对外贸易从1865年起出现逆差,从1877年后每一年对外都是逆差,并且逆差的数额越来越大。
外国资产阶级还直接在中国开办大量工厂,修建铁路,开采矿山,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取高额利润,而这些工厂矿山不仅掠夺中国的资源也在掠夺中国的劳动力,这也进一步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大地破坏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致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形成“先天不足”的局面。
而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大部分内陆地区却民智未开,而且还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这又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后天畸形”的局面。
不仅如此,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进行投资设厂,使得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妥协性,这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了妥协与革命共存的尴尬局面,这导致了中国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不够彻底。
帝国主义国家不仅勒索中国巨额赔款,而且迫使中国举外债来偿还这些债务,西方列强的贷款往往附带有高额的利息与极其苛刻的条件,并要求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为担保,这实际上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
而且中国政府往往国库空虚,为了偿还这些贷款,只能加重税收,这样使得清政府对普通老百姓的剥削更加严重,使得下层百姓的生活更加的困苦不堪。
而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的银行就成了各个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枢纽,凭借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各种特权,以及背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雄厚经济实力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与金融。
总而言之,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丧失了经济独立性,成为了列强的经济附庸,从好的方面来看它加速瓦解了中国的传统自然经济,并使中国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并带来了西方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社会理念,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提供了帮助。
但从坏的方面来看经济侵略又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修建矿场掠夺资源,还是开办工厂倾销产品都是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压迫,而且这些工厂往往开办在沿海沿江的少数通商口岸或城市,使得中国这些城市畸形繁荣,而其它的广大中国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面临破产,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与中国人民的贫困。
从我的观点来看,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并不断投资建厂,确实加剧了中国社会的矛盾,给中国当时的政府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大的灾难之一,也是近代中国贫困的原因之一。
但换一个角度来说,灾难过后往往可以迎来进步,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不仅是灾难,也是中国迈向强大的机遇,正因为有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中国才有可能的摆脱封建思想和封建帝制的束缚,得以迎来20世纪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历史的进步往往伴随着阵痛,尤其对像中国这样一个延续了几千年封建制度的衰弱腐朽的帝国来说。
要想改变这种社会,必须经历改革和革命,血与火是不可能避免的。
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帝国主义在华资本输出即使是被动的给中国社会带来进步,但也使得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等各方面都逐步的和世界接轨,原来闭关锁国的大清帝国和中国人民逐步走向世界、认识世界。
这是近代中国的灾难,但我想这也是我们崛起的必须要走的道路。
三中国人民对经济侵略的反击即使帝国主义国家使用了强迫贷款,投资办厂,修建铁路等各种方法试图控制中国的经济,但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压迫下屈服,许多人自发的采取行动来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1.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总局设在上海,自1872年创立,到1949年终结,77年间轮船招商局产权变化纷繁芜杂,是自强运动中开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其官督商办的体制,打破了晚清洋务企业纯粹官办的格局,首次采用股份制,也多为后世称道。
在国内各大港口和日本的长崎、横滨、神户、新加坡等处设立分局,从事客运和漕运等多项运输业务,为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1872年7 月李鸿章改轮船招商公司为轮船招商局,招商局总局设在上海,分局设在天津、牛庄、烟台、汉口、福州、广州、香港以及国外的横滨、神户、吕宋、新加坡等处,资本共计420余万两,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企业之一。
1867年在总理衙门和曾国藩的来往信件中,已到通商口岸有不少商人购买或雇佣洋船而又寄名在洋商名下。
这种现象使清政府不得不开放购买或雇佣洋船的禁令。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商人提出由中国人自组新式轮船企业。
清政府其实相当担心中国航运业会完全落入外国公司手中,以致粮食运输受制于人。
因此总理衙门对当时容闳建议按西方公司章程,去筹组新式轮船企业,有相当大的戒心。
总理衙门对建议批示的条件是,轮船必须为华人所有。
这事一再延迟,直到李鸿章改以官督商办方式才能成事。
李鸿章《论试办轮船招商》中说:“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于是轮船招商局就在李鸿章的主持下成立了。
轮船招商局的对外竞争十分激烈,招商局成立后,在艰苦、险恶的环境中与外轮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在华的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联成一气,采用大幅度降低运费等手段想挤垮招商局。
李鸿章采取筹借官款、增拨漕粮及承运官物等措施,予以回击,使招商局转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