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读书习惯的养成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浅谈读书习惯的养成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浅谈读书习惯的养成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时下一提到作文课或写作文,学生就会耷拉着脑袋,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

学生多数畏惧写作文,认为作文实在太难了。

不知道要写什么,肚子里无话可说,也无情可抒。

究其原因,主要缘于学生生活的空间虽然扩大了,但心灵的空间却缩小了,造就生活体验太贫乏;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阅读的动力,阅读积累偏少,没有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久而久之就对写作文失去了信心,习作能力越来越差。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丰富生活体验;更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帮助学生丰富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写作技能,从心里消除对作文的恐惧。

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

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

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

”“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

”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作文来说尤为重要。

作文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练习写作时养成的作文方式。

作文习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要素。

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不可忽视的主要内容。

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养成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

1、善于观察。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作文同样如此,学生写不好作文,“无材可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习作的素材来源
于生活,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习作时才有话可说。

要写好作文,必须重视锻炼观察的基本功——掌握观察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习惯。

而观察习惯是熟练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的关键,是丰富写作素材的保证。

所以,指导学生观察不能空讲道理,而要与他们的作文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实践中尝到成功的甜头。

指导写人的文章如此,写景、写物、叙事的文章也概莫能外。

2、善于联想: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

联想即从眼前看到的事物、出现的景象,想到曾经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另一个事物,取其相似点或相同点,由此及彼,生发开去,进行想象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一句话后,我启发学生说: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曲谱呀?如果让你去演奏,这时你会演奏什么曲子呢?有的学生说会演奏《小燕子》,有的说会演奏《春天在哪里》,在学生们的想象中,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春天的美,发展了思维,陶冶了情操,丰富了学生写作的空间。

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想象。

比如,看到园丁在修枝剪叶就联想到教师的教书育人;由蜜蜂采蜜联想到农民的辛勤劳动……细心观察,善于联想,就会有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小学作文教学,应当摈弃好高骛远、拔苗助长的训练,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多写观察日记,多写生活作文,这样做,既可培养学生的搜集素材的习惯,又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二、必须培养学生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
小学生作文,语言干巴,也是一个通病,其主要原因是语言贫乏。

只有培养学生积累写作语言的习惯,才能丰富写作语言,并进而写好作文。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要教给学生积累写作语言的方法:如养成做文摘的习惯,经常动手写的习惯等
1、设立积累本,养成作摘记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先生就说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
手到、脑到。

而做文摘是积累写作语言的一个有效手段。

做文摘好比是采星摘玉,沙里淘金,积少成多,长期坚持,必然会大有收获。

一篇文章可能影响我们一生的思想,一段佳句可能令我们的表达妙笔生花,一首歌、一个笑话、一个故事、一副对联、一个歇后语、一个谜语、一首诗、一段名言……像一朵朵鲜花开在我们的语文乐园。

语文课本、课外书刊、广告电视、别人口中等都可能成为我们做文摘的来源。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拿起笔来,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好的阅读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关键。

阅读方法可以是按顺序朗读,也可以分步朗读,告诉学生仅仅会看书,会提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之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

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更大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指导学生掌握好阅读方法,
三、要多阅读,在读中悟,在读后练。

除了积累经验,阅读便是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途径。

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便是古人在读写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只有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厚,才能博古通今,也就很自然地不费思索地顺理成章了。

自然,多读还要多写。

任何技能都需要反复练习,写作也一样,必须让学生勤动笔。

“水滴石穿”、“熟能生巧”,也就是说,写作是在反复实践中提高的。

所以平时我除了给学生布置大作文以外,还让他们写随笔,这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写作的天地,让他们自己选材,自己命题,文体和字数也不作限制,让他们自由发挥,写最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人或事。

散文、诗歌、杂感,随心所欲,尽兴而写。

虽然有
些学生一开始会草草地应付,但即便是抄一篇交上来,从中也能得到一点体会,因为他们至少花功夫去找,去翻了。

所以,作为初学写作者,必须勤练笔,而且要持之以恒。

而多思考,就是对周围的点点滴滴有自己的看法或见解之外,在拿到一个作文题目之前要先构思,要考虑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材料要怎样组织。

这样,下笔才能一簇而成,就不至于像挤牙膏那样,挤一点是一点,想一句是一句,没有中心,没有主题。

可见,习惯很重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写作对学生来说,不再是“大倒苦水”,而成为学生愿意去做的一件事,为进一步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我们在要求学生博览群书,养成阅读和写作习惯的同时,还要指导他们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

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目前,在同学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

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应付作文的同学身上,即便有些同学,作文功底煞是了得,但没有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他们的作文即使极有文采,依然脱不了胡编乱造的弊病,因此难以打动人,难以获得高分。

记得前不久前笔者布置了一道参加全国作文竞赛的作文题目《温暖》,先是布置作文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准备从这些写作能手中发现几篇佳作,然而事与愿违,多数同学编造的痕迹明显。

最终写得最打动人的是未参加兴趣小组的普通同学。

这位同学饱含深情地叙述了母亲与父亲离婚后突患重病,舅舅姨姨们倾全力救助母亲的经过。

此文写得令笔者动容。

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只有
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有些同学在写作中,一味地说套话,以为只要朝着光明的一面去写就是没错的,其实,这种思想的框框是完全应该摒弃的。

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不论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

有些同学在平时的言谈中,对有些教师批评有加,但在写老师的作文中却一味地对教师歌功颂德,这样的作文能写得好吗?只能给人作假的印象,倒不如直言不讳地指出老师的缺点。

语文教育老前辈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

”吕叔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

”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

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

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有不少学生臆造父母去世的悲痛来作文的现象,应该予以深思,并予以纠正。

课外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因为课外阅读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作为写作材料”、“获得作者的思想、道理形成观点可供思索和立意”、“获得认识事物的方法,以便自己会观察、会思考”、“获得表达方法,布局谋篇、铺陈比兴有所借鉴”、“获得语汇有了语言积累” 。

阅读是积累,写作是创造,丰富的阅读是创造的源泉,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获得了大量的语文资源,使他们的语文素养不断提高。

既能扩展自己广泛的阅读面,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学生再碰到写作不会再唉声叹气,而是能从容地迎刃而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