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毒隔离与防护知识

消毒隔离与防护知识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具体措施有哪些
•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具体措施有哪些? • 1.手持带针头的注射器或移动医用锐器时,不要将医用针头和医用锐器面对自 己或他人。 • 2.用后的医用针头切勿再徒手套回针帽。必须套回时,应采用单手法操作或应 用针头套回辅助装置。 • 3.禁止进行针头拆弯或毁形操作,禁止徒手处理破碎的玻璃。 • 4.用后的一次性医用锐器应及时弃置于利器盒内。对可复用的医用锐器(如腰 穿、胸穿针头等)应放置于耐刺容器内,由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实施集中 回收处理。 • 5.负压病房、医务人员戴防护口罩、患者戴外科口罩。
空气消毒
• 空气消毒的方法有哪些? • 空气消毒的常用方法有:1.紫外线消毒2.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3.静 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4.化学消毒剂熏蒸或喷雾。 • 医疗机构感染高风险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需要每天进行清洁与消毒吗 • 需要。 •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洁净病房、骨髓 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 、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病房与部门的地 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 去污与消毒。 • 地面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mg/L-2000mg/L季铵盐类消毒液 擦拭。

• • • • • • • •
飞沫隔离包括哪些关键措施? 单人隔离、医务人员与患者1米以内距离戴戴防护口罩、患者戴外科口罩 接触隔离包括哪些关键措施? 单间隔离或同种感染者同室隔离、手套、隔离衣、仪器、设备专用。 安全注射包括哪些内容? 1.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2.对实施注射者无害。 3.注射产生的废弃物对他人无害。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 (4)患者抗-HCV(+):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HCV(-), 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抗-HCV、ALT,并根据复查结 果进行相应抗病毒治疗。 • (5)患者抗-HIV(+):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当地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报告。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评估与防护指导, 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决定是否实施预防性 用药方案。暴露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应检查抗 HIV。 • (6)患者TPHA(+): • ①推荐方案:苄星青霉素,24万U,单次肌注。 • ②青霉素过敏: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00mg,2次/d,连用 14天。或四环素500 mg,4次/d,口服,连用14天。头孢 曲松最佳剂量和疗程尚未确定,推荐1 g/d,肌注,连用8 ~10天。或阿奇霉素2 g,单次口服,但已有耐药报道。 •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基本原则
• 1.所有操作应执行查对制度并对患者进行两种以上方式的身份识别, 询问过敏史。 • 2.穿刺针、导管、注射器、输液(血)器及输液附加装置等应一人一 用一灭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具不应重复使用。 • 3.易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危病区宜选用一次性安全型注射 和输液装置。 • 4.静脉注射、静脉输液、静脉输血及静脉导管穿刺和维护应遵循无菌 技术操作原则。 • 5.操作前后应执行手卫生规范,不应以戴手套取代手卫生。 • 6.置入PVC时宜使用清洁手套,置入PICC时宜遵守最大无菌屏障原则 • 7.PICC穿刺以及PICC、CVC、PORT维护时,宜使用专用护理包。 • 8.穿刺及维护时应选择合格的皮肤消毒剂,宜选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 乙醇溶液(年龄<2个月的婴儿慎用)、有效碘浓度不低于0.5%的碘 伏或2%碘酊溶液和75%酒精。 • 9.消毒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用力擦拭,至少消毒两遍或遵循消毒剂使 用说明书,待自然干燥后方可穿刺。 • 10.置管部位不应接触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不宜在穿刺部位使用抗 菌油膏。
标准预防的措施
标准预防措施 • 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清洁等工作时应戴清 洁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面部时,应 戴医用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 积飞溅或污染身体时,应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 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如在置入导管、经椎管穿刺等 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等医用防护用品,并保证光线充足。 • 使用后针头不应回套针帽,确需回帽应单手操作或使用器械辅助。不 应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废弃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 刺、防渗漏的专用锐器盒中。重复使用的锐器,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 密闭运输和处理。 • 接触患者粘膜或破埙的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 应密闭运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衣服。 • 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探视者、医务人员等应采取呼吸道卫生(咳嗽礼 仪)相关控制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 评估与预防 • 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尽可能在24 h内采 取预防措施。 • (1)立即给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开具HBsAg、抗-HBs、ALT、抗HCV、抗-HIV、TPHA检查单。 • (2)若患者HBsAg、抗-HCV、抗-HIV、TPHA检测结果未知,主管医生 应立即给患者开具这些项目的检查单。 • (3)患者HBsAg(+): • ①医务人员抗-HBs<10 mU/ml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 HBIG200~400 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20µ g), 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µ g)。 • ②医务人员抗-HBs≥10 mU/m1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 ③暴露后8个月、12个月应检查HBsAg、抗-HBs、ALT。
消毒液使用期限
• • • • • • • • 临床常用的消毒液、药液、溶媒等开启后使用期限是多久? 1.所有消毒剂开启后标明开启日期和时间。 2.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酒精,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3.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放置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 使用。 4.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5.含醇手消剂有效期为30天。 6.含氯消毒剂现用现配。配制好的含氯消毒剂有效期为24小时(1天 )。 7.浸泡用2%戊二醛有效期7-14天(监测浓度)。
消毒与灭菌的原则:
• 对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其消毒或灭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 • 使用后应先进行清洁,再消毒或灭菌(但不适用于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 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 灭菌。 •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 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无菌物品的管理
• 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 • 1.所有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不得重复使用。 • 2.在没有明确标明有效期和失效期的具体日期下,有效期指当 月最后一天(如有效期至2017年7月是指在2017年7月31日前有 效)。失效期指上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如失效期至2017年7月 是指在2017年6月30日前有效)。
• 手工清洗消毒保洁用抹布和地巾的要求是什么,在使 用中需要注意什么? • 首先需要清洗干净,然后使用消毒液浸泡消毒,抹布 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 30min,地巾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最 后冲净消毒液,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无 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 标准预防的原则是什么? •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 非完整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
• •
• •
基本概念
什么是高水平消毒? 答: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 芽孢。达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 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以及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 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什么是中水平消毒? 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达到中水平消毒常用的 方法包括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已定碘等)、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 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 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什么是低水平消毒? 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 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 已定)等,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容易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有哪些
• • • • • • • • • 1.进行操作时,光线不足、体位不稳、患者不配合 2.徒手传递锐器 3.徒手缝合创口 4.徒手安装或拆卸手术刀片 5.注射器使用后双手回套针帽 6.用手分离注射器和针头 7.弯曲针头 8.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破损玻璃等锐器 9.锐器盒装载过量
高、中、低度危险性物品分别适合何种消毒或灭菌方法?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 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 法。 • 物品受到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污染时,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消毒或灭菌 方法? • 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 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 水平消毒或灭菌。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 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对受 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 平的消毒方法。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 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 •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