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19 第1章 第2节 区域发展阶段

18-19 第1章 第2节 区域发展阶段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类型、发展总趋势。

2.理解并掌握区域发展中各阶段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重点)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1.衡量区域发展的指标与发展趋势(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综合性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3)总体发展趋势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2.区域发展阶段(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①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②经济特点: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③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2)工业化阶段①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②经济特点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③区域发展状态: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①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②经济特点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③区域发展状态:处于较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正误判断(1)人均收入高的地区即为发达地区。

()(2)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合理开发利用能源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地区,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4)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区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

()(5)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主导力量是政策。

()【提示】(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人均国民收入只是其中一项,衡量区域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

如中东一些以出口石油为主要收入的地区,虽然收入高,但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技术水平较低,因此不能看作是发达地区。

(2)√能源资源利用合理则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得以统一协调发展。

利用不合理则区域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恶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地区,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开发手段落后,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但对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是工业化阶段。

(4)√我国大部分地区第二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处于区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

(5)×长江三角洲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合作探究·攻重难]衡量区域发展的指标与发展趋势材料联合国秘书长在《索马里饥荒》一文中写道:“整个非洲之角,人们正在挨饿。

冲突、粮食价格昂贵以及旱灾等灾祸,造成1 100多万人处于极度贫困中。

几个月来,联合国一直发出警告。

我们原先不想用‘饥荒’这个词,但是,我们已承认这个急转直下的现实。

”【思考交流】1.文中提到的索马里属于发达地区还是发展中地区?为什么?【提示】索马里属于发展中地区,因为该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人均国民收入少。

2.目前,索马里的开发方式主要是怎样的?【提示】主要开发方式是粗放型。

[归纳总结]1.区域发展指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2.区域发展水平与对外经济联系[题组对练]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有多种衡量方式,采用不同的衡量方式所得结果不同,一般情况下往往采用多个指标进行衡量,然后进行加权处理。

据此完成(1)~(2)题。

(1)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主要指标是()A.教育程度B.人均国内生产总值C.预期寿命D.人口总量(2)下列关于区域发展水平的叙述,正确的是()A.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B.高收入的地区,一定是发达地区C.发达地区人均国民收入一般较高D.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区域发展水平越低(1)B(2)C[第(1)题,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分为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和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其中最主要的指标还是经济指标,故选B项。

第(2)题,国内生产总值高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不一定高,这还要考虑到人口的数量;高收入地区也不一定是发达地区,例如西亚的产油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越高,一般来讲区域发展的水平越高;人均国民收入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指标,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一般来讲是比较高的。

]区域发展阶段材料旅游业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带动性产业。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发展工业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鞍山工业、抚顺矿业集团西露天矿、沈飞航空博览园、大连明清家具艺术品××公司、大连珍奥生命园等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蒸汽机车博物馆、铸造博物馆、海州露天矿等工业旅游项目都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热捧。

【思考交流】1.辽宁的老工业部门有哪些?发展工业有哪些有利的区位条件?【提示】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械、化学、造船等部门。

有利条件: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

2.辽宁当时处于工业发展的哪个阶段?【提示】工业化阶段。

[归纳总结]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2.傍晚,我漫步在银行、公司、商店、事务所密聚的街头。

高楼耸立夜空,像陡峻的山峰,墙壁是透明的玻璃,好像水晶宫。

五颜六色的街灯闪闪烁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时隐时现,走在路上,就像浮游在布满繁星的天空。

汽车如风如龙,飞驰而过,车上的尾灯,似无数条红色丝带不断地向远方引伸(丁玲《曼哈顿街头夜景》)。

思考并完成(1)~(3)题。

(1)丁玲描述的区域处于区域发展的________阶段()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B.工业化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D.高水平的开发(2)该区域()A.对外开放程度较低B.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C.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大规模转移D.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3)推动该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有()①科技、教育②金融、贸易③信息、旅游④钢铁、普通服装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C(2)D(3)D[第(1)题,“银行、公司、商店、事务所密聚”说明这里的金融、贸易、信息等第三产业高度发达,属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高水平的开发”是区域开发的一种方式,不是“区域发展的阶段”。

第(2)题,A、B选项属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的特征;选项C为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第(3)题,钢铁产业需要消耗大量资源、能源,普通服装加工工业属于廉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均不是推动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 3.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导学号:50682019】(1)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

导致A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①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②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③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④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该城市传统工业区规模的变化与原因正确的是()①规模:先增大后缩小②规模:先缩小后增大③原因:早期到中期——交通的发展④原因:中期到现在——产业的升级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B(2)C[第(1)题,A地由早期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到中期变成了蔬菜、瓜果、花卉基地,是因为城市规模扩大,对蔬菜、瓜果、花卉等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加,A地现在变为了市区,说明该地区规模正在扩大。

第(2)题,结合图例很容易看出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的规模为先增大后缩小,从早期到中期,该城市传统工业规模扩大,与经济发展和政策因素有关,布局也从市中心迁往城市东北郊区,与地价和环境因素有关;从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区规模在缩小,出现了高新技术区,这与该城市产业升级有关。

][思维建模·知规范]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方法【例题】a、b、c表示不同阶段的城镇空间布局演化特征,①②③代表不同时期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演化特征。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对应正确的是()A.a-①、b-②、c-③B.a-②、b-③、c-①C.a-③、b-①、c-②D.a-②、b-①、c-③(2)如果①②③代表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发展情况,则②时期该城市可能()A.改进资源开采技术,加大资源开采量B.GDP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D.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1)B(2)C[第(1)题,根据城镇空间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b、c、a,根据城市功能区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③①②,因此对应关系是b-③、c-①、a-②。

选B。

第(2)题,②时期的功能区布局是研发、设计等服务业与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企业位于城市外围,说明此时追求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此时最可能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选C。

][答题模板]区域发展阶段分析类题目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2)题。

【导学号:50682019】(1)2019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2)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9年该流域生态环境()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1)A(2)C[第(1)题,由图示可知,2019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比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

第(2)题,由图可知,1976~2019年,林地变化率很小,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2019~2019年其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C。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固双基]题组1衡量区域发展的指标与发展趋势读下列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得出)水平统计图,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关系是()A.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B.某阶段人均GDP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C.城市化发展是提高人均GDP水平的主要动力D.人均GDP水平越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越快2.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图中四个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方面最快的是()A.印度B.中国C.日本D.德国1.A2.C[从图上曲线可以看出,四个国家明显分为两组,一组是德国和日本,一组是中国和印度,这代表了两类国家,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