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桃花扇》大学戏曲鉴赏上课用

《桃花扇》大学戏曲鉴赏上课用


哭主
• 高皇帝,在九天, 不管亡家破鼎, 哪知他圣子神孙, 反不如飘蓬断梗。 十七年忧国如病, 呼不应天灵祖灵, 调不来亲兵救兵; 白练无情, 送君王一命。
守楼
誰遣楊花無定時。 紅顏薄命竟如斯。 昨日山盟今尚在,难改。
宮紗扇有舊題詩。 人面花容都溅血,情绝。
寄扇
便面小, 血心肠一万条; 手帕儿包, 头绳儿绕, 抵过锦字书多少

骂筵
俺做个女祢衡,挝渔阳, 声声骂;看他懂不懂。
拆散夫妻惊魂迸, 割开母子鲜血涌, 比那流贼还猛。 做哑装聋,骂着不知惶恐。
选优
从此后 入骨髓愁根难拔, 真个是 广寒宫姮娥守寡。 只这两日呵! 瘦损宫腰剩一把。
题画
• 溅血点作桃花扇, 比着枝头分外鲜。
• 美人公子飘零尽, 一树桃花似往年。
沉江
• 明朝三百年社稷,只靠俺 一身撑持。
• 原要南京保驾, 不想圣上也走了。(顿足 哭介)
撇下俺断篷船, 丢下俺无家犬……
沉江
• 俺史可法亡国罪臣,那容 的冠裳而去。
(摘帽,脱袍、靴介)你看 茫茫世界,
着俺史可法何处安放。累死 英雄,
到此日看江山换主, 无可留恋。 (跳入江翻滚下介)
入道
你看国在那里, 家在那里,君在那里,
2、主要情节
• 访翠(赠扇) • 却奁 • 辞院 • 哭主 • 迎驾 • 移防
• 守楼(画扇) • 寄扇 • 骂筵 • 选优 • 题画 • 沉江 • 入道
访翠
【锦缠道】 望平康, 凤城东、千门绿杨。 一路紫丝韁, 引游郎,谁家乳燕双双。 隔春波,碧烟染窗; 倚晴天,红杏窥墙。 一带板桥长, 闲指点茶寮酒舫。 听声声卖花忙, 穿过了条条深巷。 插一枝带露柳娇黄。
一世人的悲欢离合, 一双人的生离死别, 一个朝代如梦方终。 废墟上,一个朝代如梦初醒。 斜阳流水悠悠,顷刻兴亡过手。
比溅 着血 枝点 头作 分桃 外花 鲜扇
一、作者介绍
孔尚任(1648~1718 年),字聘之,号东塘 (堂),自称云亭山人。
山东曲阜人,孔子 六十四代孙,清初诗 人、戏曲作家,与《长 生殿》作者洪昇并称 “南洪北孔”。

全剧其中穿插当时历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
四镇带兵打内战,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投河自尽等。
主要人物
李香君
李香君,(1624—1653), 又名李香,号“香扇坠”,原姓 吴,苏州人。她与董小宛、陈圆 圆、柳如是、顾横波、卞玉京、 寇白门、马湘兰被称为“秦淮八 艳”。因家道败落、飘泊异乡, 在李香君八岁的时候,随养母李 贞丽改吴姓为李。是南京秣陵教 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她歌喉 圆润,但不轻易与人歌唱;丝竹 琵琶、音律诗词亦无一不通,特 别擅长弹唱《琵琶记》。
此剧表现了明末时以复社文人侯方域、吴次尾、陈定 生为代表的清流同以阮大铖和马士英为代表的权奸之间的 斗争,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衰亡原因,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面貌。即作者自己所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 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 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L亡ore的m 历ips史um,并总结明朝300年亡 国的历史经验,表现了丰d富olo复r s杂it a的me社t, 会历史内容。
河南商丘李香君墓
侯方域
侯方域(1618—1655),字朝宗,号雪苑、杂庸子,明朝归德府(今 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复社领 袖。
侯方域是明户部尚书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 宦官专权而被黜。与冒襄、陈贞慧、方以智,合称明末“四公子”,与陈 贞慧交情尤深。明朝灭亡后,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后参加科举,为时人 所讥:“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晚年失悔此举。
consectetur adi
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
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
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由
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加入故事情节,人物感情刻画,
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并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 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
影响:“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时 有纸贵之誉”
“长安之演《桃花扇》者,岁无 虚日,独寄园一席,最为繁盛。 名公巨卿,墨客骚人,骈集者坐 不容膝。……笙歌靡丽之中,或 有掩袂独坐者,则故臣遗老也。 灯烨酒阑,唏嘘而散”。
二、《桃花扇》简介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作者将明 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 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 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
明朝人明白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普通百姓奋起反 抗。满清推行剃发易服,不屈死难者数千万。主人公李 香君就是一个有着民族气节的女子。
30集电视剧《秦淮八艳》剧照:李香君
情节梗概
• 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 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 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 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诗扇, 而和其“梳栊”(和妓女结婚非正式叫梳栊)。阮大铖匿 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 回。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 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 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 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 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 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侯方域回到归德(商丘) 后,即将李香君接回,住在翡 翠楼上。因出身低贱,香君被 赶到距城7公里的侯氏庄园 (今李姬园)居住。李香君因 被歧视,终日郁郁寡欢,日久 成病,终于含恨而死。
侯方域为香君立一 石碑,上书“李香君之 墓”五个大字,下有 “卿含恨而死,夫惭愧 终生”的小字。碑前有 一石桌,供祭奠之用。 石桌前有一石礅,上刻 “愧石礅”三字。
父在那里, 偏是这点花月情根, 割他不断么?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 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3、主题思想
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 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huī)于何人,败 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 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撕扇展开。
3、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 一方是正直重节的复社文人,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 余孽; 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 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
4、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 40出原批:“离合之情,兴亡之感,融合一处, 细细归结,最散、最整,最幻、最实,最曲迂、最直 截,此灵山一会是人天大道场,而观者必使生旦同堂 拜舞乃为团圆,何其小家子样也!”
——《桃花扇小引》
5、艺术特色
• (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1、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线索
的设置、结局的安排、人物的塑造等方面都把悲欢离合的
爱情故事与一代王朝的兴废历史紧密结合起来。

2、一柄诗扇贯穿全剧。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
又是二人离合象征。剧情围绕赠扇、溅扇、画扇、寄扇、
2、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比如“作好作恶者”杨龙 友。
3、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① “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凡例》)。宾白交代故 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凡胸中情不可说, 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凡例》)。 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 缺陷: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的。
故事背景: 一、明末党争 阉党与东林党、复社争斗。南明政权内讧 马士英、阮大铖 二、抗清斗争 史可法 三、名士与秦淮名妓 马湘兰、徐翩翩、尹春、李湘真、顾媚、董白、董年、
卞赛、李香、寇湄、马娇、沙才、柳如是、陈圆圆
历史背景
当时正处于明朝末年,李闯王攻陷北京,崇祯皇帝 上吊自杀殉国。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攻下北京,中国 北方大乱。凤阳总督马士英在南京拥立福王为皇帝,取 年号“弘光”建立南明。当时清兵不过有十多万,如果 励精图治,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样自保,偏安江南。但 南明皇帝耽于声色;朝臣卖官鬻爵,搜刮钱财;武将拥 兵自重,互相打内战,只有史可法带领三千残兵坚守扬 州,结果不到一年,扬州陷落,南明王朝土崩瓦解。
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结交明代遗民,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 扇》的构思。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奉调回京。经过毕生努力,三易其稿,五十二岁写成 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 次年三月, 孔尚任因创作《桃花扇》得祸,被免职,“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
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仕前阶段:三十七岁前,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 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开始了《桃花扇》的构思和 试笔。
2.出仕阶段:1684年康熙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得康熙赏 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
赠扇
• 夹道朱楼一径斜, 王孙初御富平车。 青溪尽是辛夷树, 不及东风桃李花。
却奁
• 官人之意,不过因他 助俺妆奁,便要徇私 废公;那知道这几件 钗钏衣裙,原放不到 我香君眼里。
• 脱裙衫,穷不妨; 布荆人,名自香。
辞院
• 眠香占花风流阵, 今宵正倚薰笼困, 哪知打散鸳鸯金
• 弹狠。
• 离合悲欢分一瞬, 后会期无凭准
3.隐居阶段:罢官后,孔尚任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康熙五十七年在 曲阜石门家中与世长辞了,年七十岁。 他的作品.还有和顾采合著的《小忽雷》传奇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 《长留集》等,均传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