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邯郸市育华中学2020年中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河北省邯郸市育华中学2020年中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

育华中学初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一部分(1—6题 25分)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每空1分,共8分)(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通过色彩鲜明的场景从侧面突出边塞奇寒。

(2)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

”写狂风停止之后,云层变得墨黑,天色马上暗下来的情景。

(3)“故虽有名马,,。

”点明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惨遭遇。

(4)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人生如旅途,中间有一扇扇庄严神秘的大门,门与门之间,有向往,有努力,有艰辛,有失落,总留给我们丰厚的积淀。

青春,是人生最重要、最宝贵的阶段,在人们的企盼中倏忽而逝,又在人们的留恋中姗姗而来。

当心灵的帆船回溯..岁月的长河时,我们能够看到:在那阳光明媚、金色的羽毛升起的地方,chù lì在歌吟里、掩映在诗词中,最耀眼的是那扇神奇玄妙的青春之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6分)回溯. chù lì(2)用音序检字法查“淀”: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用部首检字法查“逝”:先查部首,再查画。

(3)语段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2分)3.下列对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的中国人有“字”有“号”。

如李白字“太白”,白居易字“乐天”,杜甫号“子美”,苏轼号“东坡居士”。

B.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骚人”指文人,“烽烟”指战争,“手足”指朋友,“庙堂”指朝廷。

C.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少府”和《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都是官职名称。

4. 下列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小相兼,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B.轻松活泼,疏密得体,浓淡相融。

C.笔力遒劲,苍劲多姿,轻重适宜。

D.字体扁平,一波三折,富有变化。

5.下面两则材料针对什么问题出现了哪两种不同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3分)材料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大大超出预期,产生了很多的“手机病”。

腱鞘炎、视疲劳和视力衰退,都是过度使用手机造成的“手机病”;除了“手机脖”“爱疯手”“手机眼”,对手机的依赖还会让人患上“社交病”,如:惧怕面对面沟通;不敢面对现实;在手机聊天、游戏中获取廉价且暂时的快乐。

同时,过度依赖手机导致不少年轻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从而没有时间学习,最终导致毁掉青春。

材料二:有一群人,他们懂得将手机里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将有用的信息在大脑里进行分类储存,并结合自己的想法思考,将碎片化的时间通过手机进行学习和娱乐。

这类人往往拥有很强的自制力。

第二部分 (6—20题 45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6—7题。

(6分)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一外貌描写,勾画出了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年迈老人的形象,突出炭来之不易。

C.“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两句是诗人的议论,抨击了宫市制度的不合理。

D.“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是“吝惜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7.赏析“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中“困”“饥”“歇”三字好在哪里。

(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1题。

(11 分)[甲]宁越①,中牟②之鄙人③也。

苦耕稼之劳,谓其友曰:“何为而可以免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学。

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

”宁越曰:“请以十五岁。

人将休,吾不敢休;人将卧,吾不敢卧。

”十五岁而为诸侯师也。

矢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也;步之迟也,而百里不止也。

今以宁越之材而久学不止,其为诸侯师,岂不宜哉?[乙]养由基④、尹儒⑤,皆文艺⑥之人也。

荆廷⑦尝有神白猿⑧,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

养由基矫弓操矢而往,未之射而括⑨中之矣,发之则猿应矢而下,则养由基有先中中之者⑩矣。

尹儒学御,三年而不得焉,苦痛之,夜梦受秋驾⑪于其师。

明日往朝其师。

望而谓之曰:“吾非爱道也,恐子之未可与也。

今日将教子以秋驾。

”尹儒反走○12,北面再拜曰:“今昔臣梦受之。

”先为其师言所梦,所梦固秋驾矣。

上二士者,可谓能学矣,可谓无害○13之矣,此其所以名后世耳。

【注释】①宁越:战国周臣,战国时中牟人。

②中牟:地名。

③鄙人:鄙陋无知的人。

④养由基:战国时楚国射箭高手。

⑤尹儒:战国人,擅长驾车。

⑥文艺:精通技艺。

⑦荆廷:楚国的朝廷。

荆:楚国的别名。

⑧神白猿:白色的神猿。

⑨括:这里是锁定的意思。

⑩先中中之者:在射中目标以前就能从精神上把它射中的技艺。

⑪秋驾:一种御马的技术。

⑫反走:这里指后退几步。

⑬害:妨害,妨碍。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1)学三十岁.则可以达矣岁:(2)今以宁越之材.而久学不已材:(3)先为其师言.所梦言:(4)此其所以..名后世耳所以: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夜梦受秋驾于其.师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B. 十五岁而为.诸侯师也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C. 发之则.猿应矢而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D.而.百里不止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10.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言通顺,语意明确。

(2分)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荆王请养由基射之。

11.甲乙两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请简要概括。

(2分)三、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12—14题。

(8分)读书以养性温儒敏①现在是网络时代、图像时代、视频时代,人们读书的时间少了,上网、读图、看视频多了。

这是时代的变化,很难简单下结论说是好是坏。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视频、网络和图像尽管扩大了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却不可能取代文字阅读。

②比起其他接受方式,读书可能更有选择性,也更个人化,更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介入。

读书所能获得的文字感觉,是一般视频所没有的,甚至网上阅读也难于获得书本阅读的那种独有的效果。

拿着手机或阅读器诵读“目尽青天怀今古”,总有些怪怪的,不能进入状态。

这不完全是习惯问题,也有媒介运用的区别所形成的效应问题。

另外,过于依赖网络,容易形成碎片化、平面化思维。

所以,我以为还是要读一些书的,特别是读一些纸质的书。

在青少年时期养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是发掘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最重要的途径,为终生的发展打底子。

③这些道理都懂,只是做起来不大容易。

现在许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除了自己专业的书之外,他们再也没有读其他书的兴趣和计划,顶多随兴所至读一些诸如武侠、言情、玄幻、穿越之类的流行通俗作品。

一有时间就上网看视频、聊天、打游戏,玩起微信来就更是“手不释机”。

这样的文化情致倒是流行与时髦,但也可能浮浅,缺乏个性,他们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比较差,甚至影响到专业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④中小学语文课本来应该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的,但如果只是瞄准高考,纯粹是应试的技能性的培训,就容易扼杀兴趣。

所以,在中小学阶段,除了“为高考而读书”,还应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

反过来,读书多了,语文素养上去了,也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

⑤不少年轻人后悔在学校没有好好读书,出了校门又抱怨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

“人人皆忙”的时代,压力大也是现实。

但说忙到没时间读书,大多有些言过其实。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总是可以挤出来一些的,眼睛少在微信上逗留一会不就有了?关键是要有读书的愿望和毅力。

⑥当然,有了读书的意愿,最好还要有自己的计划和书目,而不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

要取法乎上,多读一些经典,读一些基本的书。

把浏览和精读结合起来。

浏览好比跑马观花,也是培养兴趣拓展视野的一种读法。

但更重要的是精读与通读,量不一定要多,扎扎实实读完几本,有些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水平自然就会有所提升,而且能“养性”,让自己脱离浮躁,变得踏实。

⑦现在的诱惑太多,要读书,就需要一些毅力。

那些流行的休闲文化,往往都很吸引人,给人以娱乐和刺激。

年轻人不接触流行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流行文化的适当消费,有利于青年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但应当是“适度消费”,不沉迷其中。

正处在成长时期的年轻人若能努力把持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就不至于被动地卷入通俗文化,还可能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读书养性”吧。

(选自《语文世界》,2018年第4期) 12.文章提出什么观点?这个观点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来的?(2分)13.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14.根据文章内容,说说青少年如何才能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3分)四、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15--16题。

(6分)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

”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

”两个公人听了,暗暗地道:苦也!却是坏了我们的勾当,转去时怎回话!且只得随顺他,一处行路。

”15.文段中的“兄弟”是谁?鲁智深为何要“直送兄弟到沧州”?(3分)16.杨志押送生辰纲的起因是什么?请简述吴用和刘唐在黄泥岗设计在酒中加入蒙汗药的情节。

(3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20题。

(14分)巴金,一盏永远燃烧的明灯叶良骏①因为父母都是教师,我们六姐弟不约而同都站上了讲台。

随着年龄渐长,阅历增深,一个问题常纠结在心头,究竟什么样的人才算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字典上知识之解为学识、学问,也就是说,有学问的人即为知识分子,真是那样吗?我越来越不敢苟同,因为我曾见到过真正的、令人信服的知识分子。

②那就是巴金先生。

那年我12岁,刚上初二,那次学校文学小组组长轮到了我这个全校最小的学生。

组长要决定活动内容、主持会议,两小时里,要让每个组员都有事做,每次活动还不能“炒冷饭”,更“可怕”的是小组里还有高中的学长!我这个小不点从没当过什么“长”,每次上课回答问题都怕得腿直抖,除了看书,几乎什么事都不懂,怎负此重任!我想破头还是不明白组长怎么当,老师又说不能问学校里的人,实实在在被吓住了。

我向班主任、语文老师章学漪先生求救,谁知一向肯帮人的他两手一摊说:“按规定,我不能给你出主意,你要自己想办法,去请教校外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