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精神困境童世骏挪威卑尔根大学博士前言王鲁湘:当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曾经感动过无数的国人,他说: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事实上正是因为我们无法诗意地栖息才被感动。
当下的中国正在加速,我们都在被加速,精神被抽空,繁忙是常态。
在一个全民大谈经济的今天,我们的精神状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为什么我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因为GDP的增长而增长?有关这些问题,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著名学者童世骏先生。
童世骏1958年出生于上海,1994年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曾任马尔库塞助手的挪威著名哲学家希尔贝克,此后他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研究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学术跋涉,卓然自成一家。
与其他西方哲学研究学者略有不同,童世骏总对书斋外的社会保持着新鲜与好奇。
王鲁湘:童先生的硕士生导师是我们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冯契先生,说起冯契先生,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冯契先生是我们中国当代少有的建构了一个自己哲学体系的一位哲学家,他已经去世了,我想问童先生的是,就是您在国内师从过冯契先生,又到国外去从事西方实践哲学的研究。
那么您为什么会改换门庭,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然后变成对西方的一种哲学的这种继续的深造呢?童:应该说既改也没有完全改,是改了,就是所谓从中国哲学传统走向西方哲学传统,但是马克思主义本来也是我在冯契先生门下学习的一个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当然我也写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论文的时候,借鉴了不少西方哲学,所以从硕士阶段,其实在本科阶段对西方哲学就比较感兴趣。
然后跑到西方以后,我师从的实际上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学术传统,我的导师,希尔贝克他算是一个新马克思主义者吧。
王鲁湘:马尔库塞的弟子是吗?童:他是马尔库塞1968年最热闹的时候,他是在那里做他的助教。
所以基本上还是属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这样的传统。
王鲁湘:那么我们很多的学者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看成是一种实践的哲学,那么这种实践哲学能够给我们当下的情况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思想的或者智慧上的一种指导?童:那么这个我等会儿还会讲到,实际上马克思在,就是在《费尔巴哈提纲〉就讲那段关于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的那个名言,之前他还有一句话,大致的意思就是凡是在理论上导向审美主义的那些东西,实际上它的解答可能就在实践当中,这是一句比较深刻的一句话,等会儿我在讲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时候,还会提到这样一个思想。
当然在今天我们的现实世界本身也是一个高度的由符号构成的世界,我们的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本身就是一些意义的创造和解读的这样一个活动。
所以严格地来说,在改变世界和解释世界之间,并没有一道截然的鸿沟,我想今天我们理解改变世界,可能要多从这个角度去做点补充。
王鲁湘:有些人对8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和90年代以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中间发挥作用的这种状态进行一些比较,认为在8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他站在历史舞台的中央,可是从90年代以后的话,大家突然发现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迅速地被边缘化,这种状况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这样?童:这当然有非常非常复杂的解释,笼而统之地讲,中国知识界在80年代所关心的恐怕比较多的是大而化之的文化类型的比较。
王鲁湘:一些大的启蒙话语。
童:对,然后是中国文化怎么样,西方文化怎么样,黄河文化怎么样。
王鲁湘:海洋文化怎么样。
童:海洋文化怎么样,对对。
而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其实没有停着,但是他们的专业能力,他们的专业兴趣同社会的结合点,恐怕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变化,90年代中国社会更急需,也可以说是更对知识分子来说,更有这个要求的一个问题是发展模式的问题,所以从文化类型的讨论到发展模式的讨论,实际上知识分子都在起作用,不过站到舞台中央,吸引漂亮女孩子们的可能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90年代研究发展模式的那些学科,那些领域可能人文知识分子会比较觉得有点距离。
但是你看到了新世纪,我们官方讲科学发展观,这个有些知识分子讲新发展观,总而言之是对发展本身,对发展模式本身有了新的理解,其实这种新的理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人文的重视,人文的内涵很加强,所以80年代的工作没有白做。
当代哲学大师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
世界在加速,精神被抽空,繁忙是常态。
什么是我们精神生活的真实图景?怎样拯救我们的幸福指数?一、精神生活的基本概念童:那么刚才王鲁湘已经讲到,最近几年来,精神生活又成了一个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与精神生活有关的一些个说法,精神世界,精神家园,心灵,灵魂这样一些人文精神,文化自觉等等。
在我们的报刊论著和大众传媒当中也频频出现,100多年前,谈论精神生活的很多中国人企图用东方的精神文明抵御西方的物质文明,百年以后的今天,总体上踏进小康社会门槛的中国人为什么要谈论精神生活,对精神生活有怎样的理解,他们过着怎样的精神生活,那么这里面有哪些问题,我们希望有哪些新的建议。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对精神生活这个概念,我们一般老百姓或者说各行各业有哪些理解。
一位网友在网上说,我向往毛泽东时代的精神生活,热爱邓小平时代的物质生活,报纸上有一篇报道,题目是《看到美女就想打招呼,农民工精神生活急需关注》,另一篇网上,报刊的这个题目是,报刊文章的题目是《关注空巢老人精神生活》,还有一篇报道的题目是讲小孩的,说听的是流行音乐,看的是劣质动画,玩的是网络游戏,破折号,儿童的精神生活不应该闹饥荒。
有一家刊物惊呼,外资传媒进入,争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一位作家议论,广州人过的是物质生活,北京人过的是精神生活,有一篇报道似乎是在反驳但也是在印证这个判断,题目是茶楼蕴含着广东人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那么上海怎么样呢?一位学者撰文,谈论海派佛教对上海人精神生活的影响。
有一位从上海到深圳的网友在网上介绍自己到上海以后三个月当中的精神生活。
第一参加了一次精神饭局聚会,昨天被一个网友拉去参加了一个主题为万历15年的都市讨论会,第二看了一部电影《达芬奇密码》,第三买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本杂志,第四出去旅游了一次,第五见了一个网友,第六看了一本小说。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各行各业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这个概念是有许许多多,多种多样的理解。
那么我们来看看以精神生活为业,以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们是如何理解精神生活这个概念的?曾经在北大任教了七年的梁漱溟先生,也属于我前面提到的100多年前谈论精神生活的中国知识分子之一,他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可以作为我们今天讨论的出发点,梁漱溟认为,一个民族的生活不外乎这样三个方面,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物质生活,梁漱溟认为,人生在世,无非是处于三种关系当中,物我关系,人我关系和自我关系。
也是在北大,解放后在北大教书的冯友兰先生有一个简洁明了的说法,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事的时候,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人在做某事的时候,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
这个话其实是和马克思的观点也差不多,所以东方的哲人和西方的哲人可能有时候见解是所见略同的。
马克思说过,人和绵羊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他的意识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说他的本能是被意识到的本能。
人的这种自我意识或者说这种自我觉解,产生出一个叫做人生意义的东西出来,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出人生意义出来的,这个可以有很多哲学上的这个论证,但是反过来也说,只有对于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觉解的人,人生意义才是一个真实的一个东西,当然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我越说越玄了,精神生活的意义还没有说清楚,倒又引出了人生意义的意义这个奇怪的问题出来。
前不久电视剧,有个电视剧叫《士兵突击》,在电视台在网上都热放,剧中看似木讷但内心执著的士兵许三多有一句话引起了许多观众和网友的强烈的共鸣,这句话就是,有意义就是要好好活,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在这段话当中,生活得好和生活得有意义,这两句话之间是相互定义,绕来绕去的,从逻辑上来讲,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但是大家不觉得它是一种逻辑错误,为什么呢?实际上那是因为这种循环实际上是发生在我们大家多少已经有一些共鸣的背景之下了。
这种共同的背景我想用鲁迅的一句话来表示,人类总有一种理想,一种希望,虽然高下不同,必须有一个意义。
精神生活的本质是超越,什么是超越?当代中国精神生活困境是什么?它和西方社会流行的虚无主义有何异同?二、当代中国精神生活困境(一)精神生活的本质是超越简单地讲人生意义就是人对自己的生活与某种理想,某种希望之间关系的理解,精神生活就是对人与某种理想、某种希望之间关系的体验。
于是我们有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就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意义,有什么样的理想和希望,我们的精神生活是否足够精神,就取决于我们的理想和希望是否足够精神。
前面我们提到冯友兰先生,他在讲了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觉解使这些事情对他有了意义之后,又进一步讲了这种觉解和意义的不同层次,我的理解实际上也是精神生活的不同层次。
用他的话来说,叫做不同的人生境界,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简单地说,在自然境界当中,一个人不去多想他有什么理想和希望,在功利境界当中,人个人所追求的是满足个人或者私家的利益,在道德境界中,一个人所遵循的是整体的或者社会的规范,在天地境界中,一个人所要符合的是宇宙法则或者所谓天理。
这个人生境界确实,冯友兰先生直到晚年他认为他毕生提供的他最重要的一个学说,影响非常大。
那么这里我想提到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当中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一个命题,就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轴心文明的观点。
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文明,在公元前600年左右,雅斯贝尔斯认为在这个时期,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人们在彼此并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同时都意识到作为一个整体的大写的存在,意识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由于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人为自己确立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目标,人在自我的深处,在超越的明朗处,体验到绝对性,那么雅斯贝尔斯把产生了这种超越意识的文明叫做轴心文明。
关于轴心文明有许多评论和发挥,这些评论和发挥也会用到许多哲学概念,大家放心,我不引入这些概念了,大家只要记住超越性这个概念就行了,抓住了超越性这个概念就抓住了轴心文明的关键,轴心文明的特点就是做出了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区分,有的哲学家也叫做世界的两重化,就意识到了理想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超越性可以说是精神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关的最重要的概念。
超越的正面意义也用不着解释,要解释的是这个词在这里的用处,说精神生活的特点是具有超越性,是指超越个体生活的部分而指向个体生活的整体,超越作为个体的自我而指向个体所说的团体,超越当下的生活而指向未来的生活,超越物质价值,比方说中国人这个历来重视的福禄寿喜这样一些,而指向精神价值,比方说真善美呀,这个正义,平等,自由这样一些价值,最后超越单个领域的价值而指向无所不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