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嫁习俗家礼集前言:昔文公作家礼以利世凡冠婚、丧、祭之与书啟称呼之礼,上通郡下达僻、坏靡不尊奉洵传家之至宝也,至今世远源湮一代传一代,不无错谬行斯礼者、浈询练达名师将前贤立定成规,以及名师所篡新裁逐一讲明、融洽庻挥亮自如而无差讹之愆,若徒执旧本不知通变,私身学者行斯道者谨之懍之,母庸忽诸也。
论嫁娶古人野合,知有母不知有父,自伏义氏始则、嫁娶以鹿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以女从夫曰嫁,娶女为妻曰娶。
论婚姻夫婿曰婚、妻曰姻;以昏时来女,则因之而去也。
娶妻以昏时者、取阳往阴来之,又云妻父曰婚,婿父曰姻,姻者亲也。
故男女两亲人对请,自亲姻教弟。
论媒妁古者媒妁有正副,即今所谓正媒、荐媒也。
荐媒者男女两家往来说合之人也;正媒者女家择亲族中有福偲之人。
以安之,今只有荐媒,则女嫁之日安一个坐席人,谓之正谋。
又正媒曰掌判、荐媒曰氷判。
论结婚六礼古者结婚聘仪有六礼,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徴、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至今家只有三:以纳采、问名、为文定一也。
以纳吉、纳徴、为行聘,请期、附行聘云时二也。
亲迎一节、婿虽不上门来亲迎、而亲迎名色犹存三也。
论书谨慎凡付行帖啟,关系兆轻须先审问某事、所请何亲、承帖何人、逐一开载;明曰次询单帖若干。
封套几个、计算已定,然后将纸对边裁、折十页或八页,上下切齐。
书时又须平心片息,详审称呼从容下笔。
论行帖日期凡行帖日期、如初一请:则云朔旦朔日。
初二请:则云朔后一日。
余初几日、则云朔几日。
十五日请:则云望日。
十六请:云望后一日。
余十几日,则云望几日。
二十请:则云廿日。
廿几日。
三十日:则云晦日。
日辰类本日请:即旦、即辰、即午、即晚。
即日是日即刻。
请明日:明日、明午、明辰、来午、来日、次日。
请朝翌日:翌午、翌晚。
(以上日期是单帖用之)。
论帖首写小儿、小女、舍侄字办凡男家文定、行聘、完娶;及女家受于归。
请客父承帖、写小儿、小女、某事奉请。
伯叔承帖写:舍侄、舍侄女、某事奉请。
小字、舍字、皆是自谦之语。
若请家族只写:△男、△女、△侄、△侄女△事奉请。
则有几男、几女、几侄、几侄女。
亦然或写△日喜酌奉请,则不写小儿舍侄等等。
论婚娶请期先后办凡完娶请客分作三日请者,如本日则写:△日△男完娶奉请;或请次日、或三朝、则先写△男完娶△日洁觞奉请。
以一定式、推之后事皆然。
论婚娶请客与请本事亲家不同凡文定、行聘、完娶、请诸亲戚俱照其事,△日△男△孙△事,洁觴奉请或洁觴恭迎,若请本事之亲及总书、只写粛、洁觴恭迎;不写△男△孙△事。
论请帖用封套凡请帖用封套者,帖内写△日△亊恭候台光、下写△亲△姓名拜;封套外用红签△府△亲印△写全字。
论翁老二字凡请尊辈年长于我者,勿论亲族皆称△翁。
若年少之人虽尊辈,不可称翁、只称老、若晚辈年长于我,及与我同等,皆称△老。
不可称其名、及全号、若单幼称其名或全号亦可。
论请不俱帖凡一公子孙、一本至亲无俱帖相请之。
礼至老伯叔祖,及伯叔兄弟分浱者、方俱帖相请。
论家庭有亲相请称呼凡家庭无故不得相请,所请者在亲耳理宜照称呼、特不男性耳、若无亲相请、照尊卑称呼。
论姻眷愚三字分办凡请亲戚、帖至亲者称姻字,若眷字勿论亲疏可通用。
至若愚字、凡家庭尊卑皆称愚字;而于亲戚朋友亦可称愚字世。
论辞帖凡婚娶请客、无帖上辞贺之礼,而俗有必欲写明者、则于签傍写明谨辞酒仪四细字,于恕荘之下不宜太近,亦入乡从乡之意,非正也。
若辞贺酒仪,则于帖弦写,谨卻酒仪四细字。
论全帖帖面字凡请客全书,帖面写一全字;谢帖、拜帖、送礼物全书,帖面写一正字。
凡请夫妇全帖、帖面写全福两字。
请妇人全帖、帖面写一福字。
凡礼物全帖、帖面写鸾凤和鸣四字。
封套面上写鸾书、凡庚书、帖面写天长地久、或写乾坤定位四字。
封套上用红签写庚谱二字。
论全帖荘啟凡文定浇头、行聘、请正媒、荐媒、及完娶请新亲,掌判全书、并请师训舘、及请庆寿等,全帖决宜荘啟。
每页四项写、承帖之人名写在签及至可以间省。
不荘啟者则签傍必写恕荘二字。
或写宥啟二字。
若总帖及古式、则不恕荘赤不写恕啟字。
承帖之人名写在签前、顿首二字全帖古柬方可写。
如单帖只写一拜字,古柬帖面写古式二字。
论男家承帖凡婚娶承帖有祖父在以祖父之名承帖,谊称△△下写谐孙△△顿首拜。
如祖父不在、谊以父之名承帖、照父之分、谊称呼△△、下写偕男△△顿首拜。
如娶者之祖与父俱不在,则借伯叔、或兄之名承帖,俱照各人称呼、△△下写偕侄、弟△△顿首拜。
此惟全帖则然;若单帖父承帖只写父亲一人名下、不写偕男△△之句。
论礼帖自称凡行聘婚娶,行与女家之礼物,是亲家受,有亲家在礼内自称姻晚生。
只有亲家自亲姻教弟,无亲之伯叔未分火者,自称姻眷晚生,无亲家、而有亲家之兄弟,自称姻弟,若承帖、虽有亲祖而行亲家之辈。
亦称教弟盖新来从谦也。
论娶有丧服承帖凡婚遇有丧服,主人不得承帖,用伯叔承帖亦可;倘服内无伯叔可承帖者,俱写从吉二字,于姻眷字上△△拜;或写筈代从吉二字、姻△△顿首拜、名亦不必贴蓝签。
乃去凶从吉之义,然亦惟用于本事亲家,服已轻不得已主、以也若请亲朋、或又母丧未讽年俱不可。
论女家承帖凡庚帖须看男家承帖之人尊卑,如何酌量称呼可也。
论夫妇承帖凡文定行聘、完娶、女家开来有夫妇者、男家赤用夫妇承帖,若自家祖父母、与父母不双全则、借伯叔或伯叔双全者,承帖可也。
论请家庭做媒凡请疏家庭做媒,与女家无亲故者、上下宜照家庭尊卑称呼,则于全帖内小儿二字改作△男,贲舍二字当改作过庭,妇人承帖当改作过室宠隔二字,不写姓亦不称先。
凡请房人等,与女家有亲作媒、开来书单有亲不便称呼者、用全书一封、不荘啟不书名惟于签上写奕森严戚、称不便此八字。
凡请同姓不同宗做媒、仍照请啟式、有亲上下宜照亲呼、惟不写姓、耳无亲老者签写大德望、大冰判△翁家老先生,自称宗教晚△△顿首拜。
论下书凡男家文定、初聘、浇头、修正媒书一封,荐媒书一封、预先十几日、使人至女家下书,以吉期吉用代兴包二礼,一与女家正媒,一与押担荐媒代兴者、桥马礼也;男家请荐媒、来引定聘礼物,往来无桥马者,故用此包以代之。
则包可受至,若是媒不来押担,将此包復回男家。
论庚书式凡庚书乃男家所俱其,在本乡本郡,用全副双签修庚书一封。
内贴签二条,男家书称呼姓名、顿首拜,于书上签写乾造△年△月△日△时建生要写双字眼、合黄道、平头写到脚。
女家亦书称呼、姓名、顿首拜,于书上签写:坤造△年△月△日△时临生。
要双字眼、合黄道、平头到脚。
将庚书复回于男家存执,至于结亲異县别省者,定用顶上全幅双红纸修书二封,将一封载明自已藉贯三代、并男年庚、留一封以待女家自写、二俱呈于女家、女家将男家呈来庚书存执、又将男家呈来之书、亦载明自已籍贯三代并女年庚复回男家存执,所以庚书二封,二封必出于男家者,以其纸相同、以兆夫妇之无高下、又两家相执,以示信也。
论星期书夫妇星期者,男家择选冠筓、迎亲吉期、行聘之日期,将书呈于女家后,女家知有定亲、便规好预备等待也。
论行聘文定礼物书凡文定行聘礼物、须写别名方万于雅。
若不知别名、而直写礼物必见,哂于大雅,至若聘仪多寡,存平其人多则分行排写,少者写作一排、宜双不宜单。
论催帖凡催帖、照写请本人帖称呼;写△名再拜,婚娶则写再字,不宜讳作载,催帖者恐其不来,于帖侧写之介恕催四细字,如无马轿,则写之仆恕者四细字。
於字于驾临之侧下。
论老亲结新亲之称呼何谓老亲结新亲,且知兄弟与姐妹夫是老亲戚,妻兄弟之女与姐妹为媳、或姐妹夫之女与妻兄弟为媳,则又结新亲、唤其称呼当如何,吾以为平日相请则称老亲为是。
今结新亲之称呼为是也。
论分外之亲呼有疑难何谓分外之亲,假如亲家之祖父,伯叔兄弟乃正分之亲也。
书帖尚有称呼,至于亲家妻外之亲,则是分外之亲唉,其称呼却是疑难。
吾以为须以子媳之称呼、換称呼为主。
如高我两辈者△称呼△翁太姻△△。
自称姻家再晚生,高我一辈者,上称△翁姻△△,自称姻家眷晚生,与我同辈者,上称△老姻△△,自称姻家眷教弟。
低我一辈者,上称△老姻△△。
自称姻家眷侍教弟。
凡请亲外之亲,须照此类推,庻无疑难唉已。
论称呼有锡疑世俗称呼错误不一,估举一二而言,且如:妻侄请姑丈、自称愚侄礼也,至于姑母宜称愚侄。
忌亦有称愚者、又如两姨丈自称愚襟侄礼也,至于姨母宜称愚甥,忌亦有称愚襟侄者,旦妻兄弟请姐妹夫,自称内兄、弟礼也。
甚至竟有称外兄、弟者。
凡同母异父之兄弟皆称外兄弟;又如女婿请妻父称岳丈礼也。
至于妻父请婿、自称眷生或拙丈。
甚至竟有称拙岳者。
又养子请养公,宜称△翁恩伯或契父。
自称年愚侄或契男竞有。
上称养公、自称养男凡此可以不办也。
论同姓异姓书姓不书姓凡行帖:对同姓同宗者不可写姓。
对不宗者亦可不写姓、写一宗字于名字之上,对异姓行帖,与夫众自称者,俱宜写姓、凡请亲戚帖、至亲者称姻。
若眷无论亲疏皆可通称也。
论拜字凡婚娶之事,以及平日行帖除单催帖外,其余写拜字,必要到脚方为合理。
论古式古式与不荘啟全帖则但不写如啟二字,以及不可荘啟也。
帖面写古式二字。
论妇女承帖凡妇人请夫家伯叔母之类,自称愚侄妇△氏裣衽拜;不写从△门夫家之侄。
请自已伯叔母之类,自称归△门愚侄女裣衽拜;不写△氏已家之姓。
凡妇人请亲戚之妇人,俱从夫家之亲,谊称呼,自称姻或眷△门△氏裣衽拜,所以老与幼者、称端肃拜;幼与老者称裣衽拜。
论妇人对请称呼妇人无故不具帖盖,妇人无权有事、则丈夫主之,如男婚女嫁系丈夫承帖。
于妇人无与其间,或有当请之女客,及女家开来单有寡妇,而丈夫无可承帖者,故用妇人承帖对之。
妇人请客单帖仍写△日△事奉请,与男请同,若称呼卑、请尊上称△府△太君△亲老夫人。
自称眷或姻晚△从△门△氏裣衽拜。
尊请卑:上称△亲△府△孺人。
自称眷或姻△从△门△氏端肃拜。
请平辈上称:△府△太君△亲老孺人。
自称姻或眷△△门△氏裣衽拜。
“△门者夫家之姓也”妇人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岀嫁从夫、故亡从△门者。
已家之姓也,妇人无字故称氏也。
论男妇不相对请称呼凡男女授受不亲之礼法森严。
故不相对请,然究其所请,惟至称则然也、无用邀请之礼。
至于两相称呼或寄书信,或祝寿吊奠,有相称呼之礼,其余无所有称呼也。
论正妻亡而妾在承帖凡正妻亡、而妾居侧室,遇正妻之子女嫁请啟书帖,以宜同居伯叔母及兄弟之妻承、或以众嫡媳承帖、若此妾所生子女嫁宜以此妾承帖,则写忝眷教△门副室△氏裣衽拜。
庻免以妾为妻之嫌,若夫君故则有从子之义副字不写。
男家浇头规矩夫浇头者,乃女家嫁娘洗涤头垢。
以待加筓,男家谨具礼物,用箩盛糍粿、肉豚、首汤腿、祭酒、香纸、竹炮、以及凤冠花朵、云肩凤袍、又另合盛糍粿、开眉包与女家主妇梳妆嫁娘者、又裁逢、木匠、油匠、铁匠、肉各一块、红包一礼,请酒单帖各一封,行帖者预修正媒啟书。
荐媒啟书各一封。
代与包二礼、先浇头、几日后、人至女家下书以示浇头吉期,又修请亲族单帖若干,又女家裁逢、木、油、铁、匠单帖各一张。
又修女家开来男家亲妇戚书单,至此不用菜书,俱各请宴书一封,又修催粧家先啟礼书,冠筓家先啟各一封,又祝神包一礼、以上等书用书盒盛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