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笛福

笛福


Crusoe
题材来源
1704年9月,一位名叫赛尔柯克的海员在海上叛变,被船 长制服后遗弃在智利附近的胡安·菲尔南德斯岛上。4年多 后,他才被航海家发现获救,但已完全变成了一个野人。 受到这个真实事件的启发,丹尼尔·笛福(1660-1731)写 下了他的著名小说《鲁滨孙漂流记》(1719)。但在构思 鲁滨孙的故事时,他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理想,将资产阶 级的冒险进取与殖民扩张精神、基督教的忏悔日记和自我 告白赋予他笔下的主人公,使其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鲁滨孙飘流记》原作全名
The Life and Strange Surpriz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of York. Mariner: Who lived Eight and Twenty Years, all alone in an uninhabited Island on the Coast of America, near the Mouth of the Great River of Oroonoque; Having been cast on Shore by Shipwreck, wherein all the Men perished but himself. With An Account how he was at last as strangely deliver'd by Pyrates. Written by Himself.
后人据小说推断的鲁滨逊到达的南美洲的大体方位。 后人据小说推断的鲁滨逊到达的南美洲的大体方位。
小说的意义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开创了近代英国乃至欧洲 小说纪元的作品。自传体的叙事方式、现实主义 的逼真描写、惊心动魄的冒险生活、新大陆的蛮 荒景观,以及新教工作伦理的现身说法,将十八 世纪的西方读者引入一个迷人的新世界,为他们 提供了一个展开异域想像的新空间。而从20世纪 空间诗学和空间政治的角度看,这部小说更为我 们提供了一部西方现代性展开的“原始场景” (initiative scene)。
寻找鲁滨孙·克鲁梭
蒂姆·谢韦伦在其著作《寻找鲁滨孙·克鲁梭》 (Seeking Robinson Crusoe ,2002)中揭开了鲁滨孙 创作灵感的多种可能的源头。 他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真正的鲁滨孙的原 型是蒙默思郡公爵的一位遭遇海难余生的外科医生,名叫 亨利·皮特曼。他因参加了蒙默思郡的叛乱而被遣送到加 勒比海上的一个罪犯流放地,之后他从这个流放地逃脱, 因海难而流落到荒岛上。经九死一生后回到英国后,写了 一本小书,讲了他的真实生活,此书由住在伦敦 Paternoster Street 的J.Taylor出版,而日后笛福的小说正 是由泰勒的儿子出版的。
鲁滨孙是一个中产阶级子弟,生活丰裕而 稳定,他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父亲提供给他的, 如果他遵从父亲的意愿,继承父亲的事业,他 将会一生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的生活。然而, 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离家出走,开始了自己的 冒险生涯。
从此,鲁滨孙就经历了一个大幅度的空间移位和 空间转换。这是一个从旧世界到新世界,从熟悉 的世界到陌生的世界,从自我的世界到“他者” 的世界的转换,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从现成 的、既定的、由父辈塑造的空间,向一个不确定 的、完全陌生的、有待于自我构建的空间的转换。 而这个空间的转换和构建过程,也正是他的现代 主体性的自我塑造(self-fashion)过程,两者同 时并进,互补互动。
现代处境中的个体
16、17世纪以降,工商业和海外殖民事业的快速 发展,城市扩张和传统农业破产等等一系列变化, 使旧有的阶级、家族和行业关系等等纷纷松动乃 至解体。人们不再生来属于某个相对固定的社会 群体或担当稳定的社会角色,相反,他们似乎成 了漂浮的孤独个体,有可能或是不得不重新为自 己定位,重新探求并塑造自己的角色和人生意义。 这种典型的现代处境生出很多新的机会、新的诱 惑、新的焦虑和新的观念。
一个孤立无助的个体被抛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岛 屿上,正是现代性主体本身的象征。风暴和海难摧 毁了主体所曾拥有的一切、所曾知道的一切和所曾 是的一切,迫使他进入一个“预示着冒险、权力、 欣喜、发现和自我变化的环境”,不得不独自承当 起建构自我、遭遇他者、开发荒岛的任务。 于是,他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活力就 在被抛的瞬间被释放出来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荒岛叙事既是现代性自我塑造的起点,也是现代性 主体建构的归宿。
在虚构与现实之间
笛福是一个具有多种才能的多产作家。共写了500多本 不同类型的书和小册子,并与26家杂志有联系,其写作的 主题和题材包括政治、犯罪、宗教、婚姻、心理和超自然 等。他也被称为“现代新闻报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 大量政论册子,无一不是投合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写城 市中产阶级感兴趣和关心的问题。 《维尔夫人显灵纪实》(1706)对一个流行的鬼故事作了 逼真的报道;《瘟疫年纪事》(1722)写1665年伦敦大瘟疫, 把这场鼠疫的发生、传播,它引起的恐怖和人心惶惶,以 及死亡数字(共死7万人) 、逃疫的景况写得如身临其境。 当时法国马赛鼠疫流行,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笛福的 作品满足了市民对鼠疫的好奇心。
“他态度诚挚、充满慈爱地劝我不要耍孩子气,不 要急于自讨苦吃;因为不论从人之常情来说,还是 从我的家庭出身而言,都不会让我吃苦。他说,我 不必为每日生计去操劳,他会为我做好一切安排, 并将尽力让我过上前面所说的中间阶层的生活。如 果我不能在世上过上安逸幸福的生活,那完全是我 的命运或我自己的过错所致,而他已尽了自己的责 任。” “如果你将来遭到什么不幸,不要怪我!你要是执 意采取这种愚蠢的行为,那么,上帝一定不会保佑 你。当你将来呼援无门时,你会后悔没有听从我的 劝告。”
展现西方发展的神话
《鲁滨孙漂流记》只在表面上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其实它更是一种抽象化表现,是用故事的形式来展现西 方发展的神话。 “在天涯海角以一己之力成功地与自然对抗的茕茕孑 立的经济人”鲁滨孙成为西方文化中具有高度概括性的 象征意义的原型现代人,成为有别于《神曲》中的但丁、 斯宾塞的亚瑟王和班扬的天路旅人,但又可以与他们比 肩的“新世界……自己的代表人物”。 当代美国文学评论家伊安·瓦特把《鲁滨孙》与《浮 士德》《堂·璜》和《堂吉诃德》并称为“我们的文明 的四大神话”。
詹姆斯·乔伊斯论《鲁滨孙飘流记》 詹姆斯 乔伊斯论《鲁滨孙飘流记》 乔伊斯论
不列颠帝国的真正象征是鲁滨孙·克鲁梭…他是真正 的英国殖民者的原型,就像星期五……是被征服民 族的象征一样。整个盎格鲁·撒克逊灵魂体现在克鲁 梭身上;男子汉般的独立性,无意识的残忍;坚忍 不拔;迟缓而有效的智力;性冷淡;实用性与宗教 性的平衡;工于算计的沉默。任何借助历史之光读 到这简单质朴而又感人的书的读者都会不由自主地 被这种预言性的咒语所吸引。
约克水手鲁滨孙·克鲁梭的奇异的冒险 故事,讲述他如何在海难中幸存下来, 孤身一人漂流到美洲海岸,在靠近奥鲁 诺克河口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上生活了 28年,最后如何不可思议地被海盗所拯 救。由他本人书写。
题解: 题解: The Adventure of Robinson
实际上,在18世纪语汇中,“冒险” (adventure)一词本身所代表的主要并不是浪漫冲 动,而是对殖民活动中的超额利润的狂热追求。甚 至它本身指的就是“货物”,如鲁滨孙在第二次出 航时所置备的那种自担风险的船货。 当代后殖民批评家赛义德指出:“持续的占有, 广袤的有时是未知的空间,奇特的或难以接受的人 物,移民、发财、性冒险等等增进财产或引发幻想 的活动”等等是与殖民帝国的形成紧密相连的, “如果没有在天涯海角……创造自己的一方天地的 殖民使命,简直就无从想像鲁滨孙·克鲁索。”
卢梭论《鲁滨孙漂流记》 卢梭论《鲁滨孙漂流记》
卢梭把《鲁滨孙漂流记》作为“一本具有 一切书本知识的书”推荐作爱弥尔的教材; 他论证道:“使一个人摆脱偏见,对事物之 间真实关系作出判断的最确当方式,就是把 他置于孤立的地位,使其按照人们判断事物 实际用途的方式来判断一切。”
《鲁滨逊漂流记》插图
一、空间的构建与主体的形成
什么是主体性( 什么是主体性(subjectivity)? ?
现代性,无论作为一种社会体制,还是作为一种世 界体系,其启动伊始必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对人 本身进行建构、再造或重塑,使之成为符合这个工 程规划的“主体”。这里,“主体”一词的含义既 是主动的(subject),又是被动的(be subjected);它既是施动者,又是受动者;它建立 了体制,又被这个体制所困;它创造了自我,又解 构了自身;它欲望着自己的欲望,到头来发现它所 欲望的只是他者的欲望……
他的人生奋斗的每个前进步骤,不论是最初违 背父命的决定,还是后来出售佐立的举措,都是 对原有的社会纽带的舍弃或割断。正因为如此, 在流落海岛之前,他就已经认为自己“简直像被 丢在别无一人的荒岛上一样。” 他的经验体现了现代生存的一个重要特点,即 人的一种日渐深刻的孤独感。
鲁滨孙的“原罪”
鲁滨孙的“原罪”主要是指最初的离家出走, 其中的两个关键因素——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以及对“父”的不服从——明显地呼应了基督 教 传统中的原罪观念。 伊安·瓦特说,“鲁滨孙的‘原罪’实际上就 是 资本主义的能动倾向本身”。
Daniel Defoe
主讲者: 主讲者:马勇
Memorial to "Daniel De-Foe", Bunhill Fields, City Road, London
英国小说之父
Daniel Defoe (1659 –1731), 本名Daniel Foe, 英国作家、记者和小册子作者,因其《鲁滨孙飘流 记》而获得永久的名声。 自中世纪以来,西方所说的“文学”基本就是 神学阐述、论战、进道词、个人信仰体验等等宗教 著述。这种状况直到很久以后才有根本改变—直到 1886年小说的出版量才超出宗教读物。 笛福是小说的最早的倡导者,并为这种新兴文 学形式的普及作出了极大贡献,被认为是英国小说 之父。
航海-探险-旅行文学的风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