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标准建设
应分别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方面 撰写
应当使用“能做----”“会做----”“具备(有)---能 力-”等语言,且应当和知识目标相呼应。
1、专业能力
是指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职业中(与专业对 应)应达到的与专业技术相关的能力。
常用动词: 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标定、使用、挑选等
一门课程一般对应一个学习领域 可用表格进行说明:赵P61 描述内容: 名称(工作对象+动作+补充:室内综合布线) 教学时间 典型工作任务 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 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要求
第二部分 课程目的
(一)课程学习目标概念 课程学习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的结果的
综合概括,主要阐述学生在学习领域、专题或 目标要素等方面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
四、学习分类目标表述 (一)知识目标表达
用“‘能’+动作要求+动词+操作对象的格 式”。
行为动词: 描述、列举、列出、了解、熟悉 解释、比较、检索、知道、识别、理解、调查 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研究、 选用、选择、学会、画出、适应、自学、发现、 归纳、确定、判断
Hale Waihona Puke (二)能力目标表达谢谢
程序类:排序、连接、编译、调试、安装等
解决问题类:查阅、计划、设计、排除、估算、计算、 选择、布置等
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控等
2、社会能力
是指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职业中(与专业对 应)应达到的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如:沟通和协调 能力,协作精神,心理素质、诚信品格、社会责任感, 工作态度等。
三、总体目标表述
编写说明:总体描述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在专业能 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用“了解”、“理解”、“能”或“会”等用语来表 述课程的总体目标,所有目标均表述为能力。
“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 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 于表述的掌握程度。
(二)课程学习目标编写的总体要求
1、课程学习目标编写的立足点 课程学习目标在编写中既要考虑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又
要形成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要面向全体学生。 2、课程学习目标编写格式要求 课程目标的陈述技术,通常用结果性目标方式和体验性或表现性
目标方式,前者主要应用于可结果化的课程目标,后者通常用于 无需结果化的或难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 学习目标表述,应尽可能用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业动 词,用“‘能’+动作要求+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如“能熟 练操作压片机”,不要采用“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教师 为主体的陈述方式。
第一部分 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1、课程性质 理实一体化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无法分离 二、学习领域描述 1、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行动领域)描述 可用漳州统一的格式,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会的表格 2、学习领域描述 学习领域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
其基本特点是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 到的结果。 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 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 而不 是事先规定的结果。
www.sys m www.hzdi
若重点在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行 为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
若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性目标的 形式比较有效;
课程标准编制介绍
课程标准的出发点
是校方从专业建设要求出发提出 教学指导性文件 反映了学院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 是学校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
道什么、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的界定和表 述
课程思路概述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 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
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 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常用行为动词:
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观察、(实 地)考察、参观
关注、借鉴、欣赏 形成、养成、确立、树立、构建、增强、提升、
保持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实施建议 (1)教学模式靠近行为导向模式 (2)在描述建议时应以建议的语气,如何描
述教学组织,实施 (3)教学过程是一门课的组织 (4)教学方法 不能漏了讲授法和启发法
(5)教学手段 工具,媒体,设备 (6)课程作业设计 方式,内容,次数 (7)教学考核评价 可用表格文字描述 (8)师资配置,实施教学条件 教学团队的构成,基本要求,数量,应按理想化的角
度来看
(9)教材建议 使用高职高专的教材,建议首推自己的校本教材 (10)课程资源开发实施方案 开发内容:课件,教材,课程资源 (五)附录 课程改革,与传统的区别 主要概念的解释 课程标准以团队的名义。
概念:完成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之后,学生将 要达到某一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规 格要求,其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
(二)课程学习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提出 “生成性 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强调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 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与行为目标的关注点在于“结果”所不同的 是,“生成性目标”所关注的是“过程”。
若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表现性目标的形式 比较重要。
二、学习目标表达总体要求 (一)课程学习目标分类
1、总体目标 总体描述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在专业能力、 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预期结果。
2、分类目标
(1)素质目标 是指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养成的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品德,团队
合作意识、安全生产意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节约资源、保 护环境和爱护公私财产的良好习惯等。 (2)知识目标 是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一定的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定 的信息搜集能力和知识获取的能力。 (3)能力目标 是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的相应职业、岗位或工种的实际 工作能力。
3、方法能力
是指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职业中(与专业对 应)应达到的“会学习”,“会工作”的能力。以表 现性目标方式规范方法能力的培养。
(三)素质目标表达
素质目标主要体现在情感和道德的学习,即学 生能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 对自己行为能 够采取负责任的态度, 能够形成积极的价值 取向和行为准则,具有一定的判断和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