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格言别录》弘一法师《格言别录》母亲的教养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学问类凛闲居,以体独。
卜动念,以知几。
谨威仪,以定命。
敦大伦,以凝道。
备百行,以考德。
迁善改过以作圣。
—刘忠介公《人谱》六条敬畏於闲居独处之时,从中体悟慎独的功夫;预测念头初动,了知其中因缘果报之事细微的前兆;谨慎威仪举止之规范,以安定吉凶祸福之命运,趋吉避凶也;敦厚和睦大众之间的正常伦理关系,以坚固凝定伦常不变之大道;具备百德细行,以考验道德行为规范;见善则迁,知过则改,以此作为成圣成贤的功夫。
这一条出自明朝学者刘宗周的著作《人谱》,说明做人就需要具备这六条。
几(jī ㄐ〡):读平声。
几微,事前徵兆,微末细小之事。
敦:修治使之厚。
考:考绩、考验,稽查之义。
考德:另有本为“考旋”,取《易经》“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之意。
(观察其行为善恶得失,考绩祸福徵祥,以期回转天命,得到洪福大吉。
)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观察天地之间生长万物之气象,以开拓心胸眼界;学习古圣先贤克己复礼修身的功夫,可以成就功业道德。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行善助人最为快乐,读圣贤书便是佳事。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明朝名士茅鹿门说:人生在世,多做帮助救济他人之事,则对方感恩於我,发於肺腑,温暖入心。
能得人心到如此地步,是多麼值得庆幸啊~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诸位君子到此为何事,岂只徒然为求学问、写写文章,擅得一种技艺之微小专长,就算是个读圣贤书的种子吗,而在我所求亦是恕道而已,不过是子孝臣忠,弟悌友信,各自尽到五伦的本分,共同成就为名教中的贤人。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基础,不知礼义廉耻,学越多越长浮华傲慢,就与学问背道而驰,不得利益。
这副对联出自广州香山书院,从中可见创办人的教学宗旨。
楹联:贴在楹柱(厅堂前的柱子)上的对联。
第 1 页共 8 页弘一法师《格言别录》何谓至行,曰:“庸行”; 何谓大人,曰:“小心”。
什麼是最高的德行,就是平常生活,一言一行安分守己;什麼叫做大人,不过处处小心,一切恭敬而已。
圣贤绝无标新立异,外表生活与凡夫并无不同,所不同者,存心而已。
在世间法中觉悟,即是佛法。
庸:平常的。
《中庸》曰:中不偏,庸不易。
庸行即平常生活。
存养类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涵养德行,心须宁静,言语寡少沉默,举动从容安详,行事严谨恭敬,生活简单朴实,少欲知足。
常常这样检点,自然容易止息妄念,心专意凝。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谦虚退让是保全自身的首要方法,安详镇定是办事成功的关键,包容别人的过失是与人相处的第一妙法,恬淡少欲是修养心神的关键。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明朝学问家刘宗周先生,号念台,告诫学生说:“涵养品行,完全得自於一个缓字,无论言语动作都要徐缓安详,不可急躁莽撞。
”《无量寿经》说: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做事仓促,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工夫。
举止安详,就容易得定。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无论处事待人接物,心中常常有优裕从容、游刃有余的感觉,忙而不乱,才表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功夫。
作而无作,心无挂碍,所以从容悠闲。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刘念台先生说:容易感情用事,随便讲话、妄念纷飞,都只是心浮气躁起作用,这是德行涵养不能成就的病根,不可以轻视。
多学静坐,以收摄浮气;或练习写毛笔字、诵经、念佛、参禅,皆无不可。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明朝刑部侍郎吕坤,号新吾,他说:心平气和四个字,若不是真正有涵养功夫是做不到的,下手用功只是忍辱,降伏瞋恚烦恼。
能够忍辱,而后才能得定。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清朝学士陈弘谋先生说:降伏瞋恚,不外乎用理智控制欲望烦恼,理智的力量强,烦恼自然平息。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气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与人交往一团和气慈悲,就能化解不和冲突;接触外物正气凛然,妖风邪气也会退避;心胸浩然开阔,一切疑虑畏惧自然消除;止息妄念,心地清净,梦寐亦会安然恬适。
沴(lì ㄌ〡ˋ):水流不畅。
乖沴:不和之气,邪气。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矫之以浑厚。
轻狂的,要用稳重的去矫正他,浮华的,要用平实第 2 页共 8 页弘一法师《格言别录》去矫正;心胸狭窄,要用宽宏去矫正;急躁的,要用和气舒缓来矫正;粗暴刚强,要用温和柔顺来矫正,浅露的,用深沉收敛矫正,刻薄的,用浑厚平易来矫正。
所谓对症下药,潜移默转,变化气质於不知不觉之间。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於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南宋大儒尹和靖说:无穷的祸殃,都是起自於片刻的不能忍耐,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能不谨慎啊~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行人所不能行。
世出世间大丈夫,都以忍辱为第一精进。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在顺逆境界中才能看出心胸气度,在喜怒将发之际才表现出涵养修持。
离开境界,何谈修行,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自己的好处,要掩藏一些,涵养化育,培养德行的深厚;别人有过失,要遮掩一些,浑厚包容,开拓心胸之广大。
谦虚才能深入圣道,隐恶扬善,成就德行。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用清虚淡泊修养心神,以充实道德保养身体,用仁义慈悲抚育天下万物,用圣贤大道教养十方三世。
养字於此,有修养、涵养、养育、培养等不同意义。
一动乎欲,欲迷则昏; 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欲望一动,若不能及时克制,迷於其中就会失去理智;任由情绪发展,稍有偏差就会流於乖张邪恶。
观照、修行,都要从念头初起时用功,两个“一”字,尤须注意。
戾(lì ㄌ〡ˋ)弯曲,引申为乖张、违逆。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刘直斋说:涵养心性,必须要耐得烦乱、耐得辛苦、耐得惊畏、耐得怕惧,功夫才能纯熟。
不能忍耐,则一切功德皆难以成就。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欲望淡泊,所以心绪宁静;心有主宰,故能清虚淡泊。
不被外境物欲诱惑动摇叫做静;不因外境而生染著,据为实有,才叫清虚。
不被外界物欲所动,故能心静;不被外界物欲所实,故能心虚。
实:物欲填满心中之意。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恭敬严守心神,心神就能安定;收敛抑制情绪意气,情绪就能平和。
心平气和,功夫在恭敬克己。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第 3 页共 8 页弘一法师《格言别录》光明磊落的节操道义,是从隐秘之所、无人之时,不敢放纵,恭慎自守培养出来的。
扭转乾坤的学问才干,由於不敢轻忽细微之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能得力。
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不自欺,不欺人。
气忌盛。
心忌满。
才忌露。
情绪忌讳发挥到极处,心志忌讳骄傲自满,才华忌讳浅浮外露。
这些都是涵养德行的大病。
《礼记》曰: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凡事须有节制,发乎情,止乎礼。
在此基础上,才能修世出世法。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粗率急躁,不能忍耐反思之人,必定一事无成;顺逆境界,保持心平气和之人,则能感应各种祥瑞云集。
骈(pián ㄆ〡ㄢˊ):两马并驾。
引申为聚集。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
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
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处於人事繁杂的重要职位;面对顽劣迟钝之人;违背自己意愿的时候;处理纷繁复杂的事情,这些境界中最好修忍辱。
如果态度偏激坚决,不容回转,不但对事情没有帮助,终将劳而无功,人人抱怨,自己难以成就,实在是愚痴到了极处。
如果在这里边能够忍耐过去,就有无穷的利益。
此句是“意粗性躁”一句的注解,一切法得成於忍。
偾〔fèn ㄈㄣˋ〕:覆败、灭亡。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一个人性情急躁、心胸狭隘,就容易情绪激动;情绪激动就用心粗疏大意,神志昏散。
於是各种谬误差错接踵而来,那里说的尽呢,褊(biǎn ㄅ〡ㄢˇ):衣服窄小,引申为心量狭窄。
舛(chuǎn ㄔㄨㄢˇ)违背、差错。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无事澄然,有事斩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自己修持要清净超脱,对待他人和蔼慈祥。
无事时候心境明净,事情来时处理果断。
事事如意时淡泊不染,不如意时泰然处之。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被外境所转,实在是相当高的修行境界。
持躬类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聪明智慧不可外露,须知韬光养晦,和光同尘,大智若愚;道德高尚,地位尊崇,须知谦逊虚心,才能长久保持不失。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富贵是招惹怨恨的根源,才能常常带来身家的灾祸;显赫的名声是招致毁谤的媒介;欢乐过头就会转成悲哀。
老子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凡事皆当适可而止。
第 4 页共 8 页弘一法师《格言别录》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於祸。
立身处世,只是要常常存有畏惧之心,知道退让。
见到眼前利益,想想后来的害处;事到圆满,要想到漫溢的时候。
常常这样存心,就能免於灾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人生最不幸的事情,就是偶尔失言却没有带来灾祸;偶尔计划不周,事情竟侥幸成功;偶尔恣意行事居然得到小利。
於是以后视为常事,而不加以检点。
那麼大的灾殃就从这些地方产生。
千里之堤毁於蚁穴,细微之处若不防范,往往使德行受损。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待人处事,能够退让,与人无争,不仅免祸,而且涵养德行,培植福报,其实是大便宜事;日常用度,皆有定数,若增加一份享受,就折损一分福报。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不知道尊重自己的人,往往自取其辱;胆大妄为、不知敬畏的人,往往会招来灾祸。
谦卑恭慎是保身立德的关键。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即使功劳盖世,抵挡不得一个傲慢自矜,最容易招惹嫉妒,乃至灾祸,不但无益且有害;天大的罪恶,一念回心,抵挡不得一个真诚忏悔改过,再大的罪过恶业都能消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弟子规》说:过能改,归於无。
谚语有说:浪子回头金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