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滋病流行概况及应对策略

艾滋病流行概况及应对策略

托 亚 非 维 兰 纳 韦 亚 索 比 克 南 拉 士 瓦 布 比 莱 赞 比 威 茨 巴 米 桑 马 中 国
%
0.1





郝阳
2009年估计因AIDS死亡人数中国在世界排第14位
估计因AIDS死亡人数(万) 31 40 22 17 30 8.6 8.3 8 7.4 6.4 5.1 4.5 3.7 3.6 2.8 2.6 20 10 0
6.5
6.3 5.6 5.3 5.2
10
11 12 13 14
赞比亚
喀麦隆 科特迪瓦 泰国 中国
4.5
3.7 3.6 2.8 2.6
15
16 17 18 19 20
泰国
科特迪瓦 乌克兰 博茨瓦纳 印度尼西亚 莱索托
53
45 35 32 31 29
15
16 17 18 19 约103
赤道几内亚
中非 尼日利亚 乍得 刚果 中国
HIV/AIDS: 报告及估计数的关系
报告数 估计70万
Iceberg
(2)2009年中国艾滋病估计疫情在世界国家的排位
排位 1 2 3 4 5 6 7 8 9 国家 南非 尼日利亚 印度 肯亚 莫桑比克 坦桑尼亚 美国 乌干达 津巴布韦
估计存活 HIV/AIDS人数( 万)
郝阳
排位 1 2 3 4 5 6 7 8 9
2.体液中的HIV
3.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链
4.哪些接触不传播
5.感染后的发展过程
1.HIV传播的四个基本条件
排出: 存活: 进入: 足量: 病毒从感染者体内排出 病毒在外环境中能存活
感染
病毒能进入人体血液中 有足够数量的病毒
2.体液中的HIV
血液 18,000
精液 11,000
阴道 分泌液 7,000
老挝 中国 亚 坦

泰国
缅甸

越南
印度
柬埔
西亚
尼泊
吉斯
尼西
不丹

马来
吉尔
印度
塔吉
克斯
郝阳
2009年估计因AIDS死亡人数中国在亚洲排第3位
20 15 万 10 5 0
度 印
17
估计因AIDS死亡人数(万) 2.8 2.6 1.8 1.4 0.83 0.58 0.58 0.47 0.31
估计存活 HIV/AIDS人数( 万)
排位 1 2 3 4 5 6 7
国家 泰国 缅甸 马来西亚 柬埔寨 尼泊尔 越南 印度
估计成人HIV感 染率(%)
排位 1 2 3 4 5 6 7
国家 印度 泰国 中国 缅甸 越南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估计因AIDS死亡 人数(万)
240.00 74.00 53.00 31.00 28.00 24.00 10.00
2002年估计
2009年
已经达到4200万人
——《2002年艾滋病最新报告》
如不采取有效措施:
2010年前世界上还 将有4500万人感染
——《人民日报》 2002年
累计超过 6000万人感染
——2010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
8700万人??
2000年专家估计
2009年
2010年全世界 将有4000万孤儿
吸毒者
Children
儿童
2.艾滋病在中国可能的流行模式
普通人群
妓女→嫖客 注射毒品者 婴儿
今天艾滋病在中国流行的形势
Bridge Population
桥梁人群
Drug Users
吸毒者
General Population
一般人群
Sex workers
性工作者
Source Population
源头人群

米歇尔
法律必须制止针对同性恋的歧视(1/4)
2011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米歇尔
米歇尔
有针对感染者入境、驻留和居住限制的国家比例 (2/4)
2011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米歇尔
将艾滋病病毒传播或暴露有罪化的国家 (3/4)
米歇尔
法律将成人自愿同性性行为有罪化的国家 (4/4)
1981年 2009年 全球有感染者/病人3330万例 第一次报告 5例艾滋病 累计死亡超过2500万例 累计超过6000万人感染 每天约有7400人新感染 每天约有5500人死于艾滋病
米歇尔
世界艾滋病流行现状
(一)30年前反应迟缓,造成严重后果
(二)世界已经开始扭转艾滋病疫情 (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新的愿景
主要内容
一.艾滋病基本知识 二.艾滋病流行现状及特点 三.艾滋病流行应对策略
一.艾滋病基本知识
一.艾滋病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艾滋病
(二)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 (三)艾滋病的传播 (四)艾滋病的预防
(一)什么是艾滋病
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AIDS
HIV侵入人体破坏免疫系统 引起机会感染和机会肿瘤 可预防,暂无彻底治愈药物
羊水 4,000
唾液 1
每毫升中HIV病毒颗粒平均数
4.哪些接触不传播(1/2)
4.哪些接触不传播(2/2)
5.感染后的发展过程(1/2)
HIV抗体HIV抗体+, 无症状 7-10 年
- 4-8周-
HIV抗体+ 有症状 艾滋病 1年 0.5-2年
感 染 成 功
急 性 期 症 状
出 现 症 状
• 消除歧视
中国艾滋病
中国艾滋病
(一)中国艾滋病流行历史及现状
(二)中国艾滋流行特点
(一)中国艾滋病流行历史及现状
1.我国艾滋病流行范围的变化 2.我国艾滋病流行模式 3.我国HIV/AIDS变化趋势 4.中国艾滋疫情 5.中国艾滋流行特点
郝阳
1.我国艾Family
家庭
Children
儿童
郝阳
3.我国HIV/AIDS变化趋势
4.中国艾滋疫情
(1)我国最新疫情
(2)2009年中国艾滋病估计疫情世界排位 (3)2009年中国艾滋病估计疫情亚洲排位
2000年专家估计
不采取有效防制措施:
2011年9月底
2010年中国累计 将有1000万感染者
——曾毅院士
米歇尔
(二)世界开始扭转艾滋病疫情(2/2)
09年56个国家新发感染率下降超过25% 09年婴儿新发感染率下降了25%
09年520万人接受抗病毒治疗
米歇尔
(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新的愿景
零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
零歧视
零艾滋病相关死亡
新愿景
米歇尔
1.零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
艾滋病经性传播的数量减少一半 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
尼 南非 日 利 亚 印 度 莫 肯亚 桑 坦 比克 桑 尼 亚 美 乌 国 津 干达 巴 布 赞 韦 比 俄 亚 罗 马 斯 拉 维 中 国
郝阳
2009年估计成人HIV感染率中国在世界约103位
估计成人HIV感染率(%) 30 25.9 24.8 23.6 25 17.8 20 14.3 13.5 13.1 11.5 11 15 10 5 0
0.3
0.2 0.2 0.2 0.2
8
9 10 11 12
巴基斯坦
尼泊尔 柬埔寨 韩国 哈萨克斯坦
0.58
0.47 0.31 <0.05 <0.05
13
吉尔吉斯斯坦
0.98
13
中国
0.1
13
吉尔吉斯斯坦
<0.05
郝阳
2009年HIV/AIDS存活人数中国在亚洲排第2位
300 估计存活HIV/AIDS人数(万) 250 240 200 万 150 74 53 100 31 28 24 10 9.8 6.4 6.3 50 0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获得性 非先天遗传,是后天传染上的
免疫缺陷
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综合征
表现出一系列的患病体征
冰山理论
(报告数)
(身份未确定病例数)
(二)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
性传播 异性性行为 血液传播 共用注射器 血液制品 同性性行为 静脉吸毒 母婴传播 胎盘 分娩 哺乳
(三)艾滋病的传播
1.HIV传播的四个基本条件
25.9 24.8 23.6 17.8 14.3 13.5 13.1 11.5 11.0
31.0 22.0 17.0 8.6 8.3 8.0 7.4 6.4 5.1
10
11 12 13 14
赞比亚
俄罗斯 马拉维 中国 喀麦隆
98
98 92 74 61
10
11 12 13 14
乌干达
肯亚 坦桑尼亚 喀麦隆 加蓬
尼 南非 日 利 亚 坦 印度 桑 津 尼亚 巴 布 韦 莫 肯亚 桑 比 乌 克 干 马 达 拉 赞 维 比 喀 亚 科 麦隆 特 迪 瓦 泰 国 中 国
郝阳 (3)2009年中国艾滋病估计疫情在亚洲国家的排位
排位 1 2 3 4 5 6 7 国家 印度 中国 泰国 印度尼西亚 越南 缅甸 马来西亚
米歇尔
米歇尔
3.零艾滋病相关死亡
艾滋病感染者都能够获得抗病毒治疗 艾滋病感染者因结核死亡的人数减少一半 使感染者及受影响家庭获得基本关怀和支持
2015目标
2011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2011年艾滋病日主题
行动起来,向‘零’艾滋 迈进
• 全面预防 • 积极治疗
累计报告42.9万例 估计78万例
——吴尊友
郝阳
(1)我国最新疫情
截至2010年底
1985年
累计报告感染者/病人37.9万例 其中病人13.8万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