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综述

幼儿攻击性行为文献综述


(一)祖辈过度溺爱。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主”。由于父母工作忙,孩子从小基本由爷爷姥爷两家 老人带,此时正是幼儿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个性形式的奠基时期。 而老人带孩子常常有这样的传统,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老人便赶忙说: “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孙子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 谁让你把我孙子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还真能奏效,小孩不会更 哭泣,因为他的注意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 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觉得什么都是别人的不对,没有自己 不对的。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 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了,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了他的攻 击性行为。
明明,4岁,抬手就打不喜欢的小朋友,随意性大。主要行 为表现:在做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定要抢过来,打人或者是咬人。当 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会放声大哭。
分析原因:因为父母工作比较繁忙,孩子从小跟着奶奶长大。 小时候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碰到桌子或者椅子摔倒以后,奶奶 会马上打桌子或者椅子,埋怨它们碰到了明明。后来明明也跟着 打碰到他的东西,不让打就会哭闹。父母从心理上觉得亏欠了孩 子,发现明明这个坏毛病也没有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总是觉得孩 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 树立科学儿童观,注重成人的榜样作用 • 合理安排一日活动 • 家园合作逐步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 • 启发幼儿对攻击行为的理解和思考 • 让幼儿有情感体验 • 创造条件让幼儿体验成功,获得成就感,并创设一个能使
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
• 减少环境中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刺激等
(三)模仿 有的影视片,打来打去的很多,孩子觉得好玩,无形中就
学习一些不好的榜样,还有现在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 士》、《奥特曼.•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画片。经常看,也就 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 这样一来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再有就是当孩子自己犯错时, 父母有时会为一时出气打他,使孩子感到父母教育自己不要打 人,可他们自己却打人。在幼儿园也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孩子 打人,如果没有得到老师的留意,别的孩子也会跟着打斗起来。
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等,是一种身体
上的攻击,稍大一点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
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
,总体来说,男孩多
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多以语言攻击居多。
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 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往往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 盾、冲突,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 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攻击是幼儿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具有不良行 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 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 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 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 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造成 负面影响的一种不健康的社会行为,不利于儿童未来的发 展。
洋洋,4岁,中班幼儿,喜欢模仿奥特曼,打闹行为具有明 显的模仿性。具体行为表现:当小朋友议论奥特曼的时候,他会 毫无顾忌地模仿奥特曼的打斗动作。列队做操时,会故意推前面 的小朋友,或者是碰后面的小朋友。户外体育活动时,和小伙伴 打闹一团,经常有孩子告他的状。
分析原因:①生性好动。洋洋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孩子,从小 就十分淘气,经常爬高上低,父母也认可孩子的表现;②模仿心 理。洋洋模仿奥特曼和小朋友打闹,没有明显的利益争夺,大多 数就是喜欢动手动脚;③引起关注。孩子就是孩子,做事情目的 很单纯,有的时候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
(二)教育误导 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
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红脸/黑脸),妈妈批评几句,爷 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 “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 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 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 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 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 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 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 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 引导。
幼儿的攻击行为在学校、幼儿园、家庭,普遍存在。

是指对他人的财产或人身进行直接破坏
或攻击的行为,包括殴打、伤人、破坏物品、虐待他人或动物、
抢劫等行为。在4—6岁时可表现为咬人、咬物、打人等,是儿
童、青少年中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它既影响儿童人格和
品德的发展,又是衡量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他在
相关主题